為什麼有人說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

小瘋子的小瘋子


從赤壁之戰的目的來看,赤壁之戰是曹操為了平定南方割據勢力而發起的統一戰爭。從法理上來看,這是一場為國家統一而發起的正義戰爭,據史學家分享,如果赤壁大戰曹操勝利的話,中國起碼能夠提前72年結束地方割據的局面。當然,我們不能武斷地說赤壁之戰曹操勝利之後就能夠迎來盛世,但起碼能夠迎來和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大致分析一下

曹操治理有方,赤壁不敗,或許迎來盛世

我們先看看戰後曹操回到北方後做了什麼,當時北方還有幾萬大軍,綜合實力依然在魏吳蜀裡強,不過這實力不夠統一天下。許多武將曾建議曹操繼續南征,但曹操卻沒同意。曹操非常有政治思想,他知道常年戰爭對老百姓和國家的經濟耗損情況,所以他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治理北方、修養生息上,使得當時曹魏人民的“幸福指數”是最高的。

另一方面,曹操北擊匈奴、保境安民。同時揚抑並舉處理北方士族大家。中央集權打壓士族以及壓制北方遊牧民族這些事,隋唐幹過,曹操也幹了。試想赤壁之戰沒有阻撓曹操的統一大業,華夏也就不會損失了近80%的人口(據歷史考證,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口死亡最大的歷史時期)。如果這時曹操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打壓士族壓制匈奴,也許真能創造一個不遜色於隋唐的盛世。

時也,勢也!

然而歷史不會被改寫,赤壁曹操兵敗,使得曹操無法統一中原,中原陷入了長達72年的內戰,華夏大地進入和平的時間被延長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給了孫權和劉備發展的機會。隨後劉備佔據了荊州大部及益州漢中,孫權佔據了江東,曹操佔據北方,三足鼎立,戰爭頻發。後有東吳趁關羽北伐奪取荊州;隨後劉備為奪回荊州、為弟報仇而發動了夷陵之戰,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在這之後,曹魏代漢,諸葛亮北伐,司馬昭滅蜀、司馬炎滅吳。從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到公元280年的司馬炎滅吳,整整72年,華夏大地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數十場。假如赤壁之戰,曹操勝利了,歷史將改寫。提前72年結束戰亂,百姓也將提前72年迎來和平。然而這個和平是否會長久,也猶未可知!

儘管後來的司馬氏滅蜀亡吳,建立大一統的晉朝,但也並沒有給中原大地帶來一個盛世。權力中樞的混亂和失當的民族政策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客觀上倒是促進經濟中心南移,為後來的盛世大唐佈下了開局。也許,這便是歷史吧!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因為赤壁之戰,曹操輸了不該輸的,孫劉贏了不該贏的,當然,這是對整個歷史而言。

曹操若贏下這場戰爭,長江以南皆會拜服,荊州可得,氣勢人望都會達到頂峰,天下餘者蜀地漢中地西涼地被統一也只是時間問題。

大魏可能會更早成立,那將是一個新的大一統的王朝,能夠迅速集合力量,走向繁榮,也就會沒有之後的五胡亂華。

總有人說五胡亂華是晉朝的鍋,南北朝之禍源於司馬家,這個說法半對半不對吧,的確晉朝八王之亂給了北方民族可乘之機,但是我們要知道,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和軍閥混戰導致漢人口已經不足千萬,而正是因為赤壁大戰孫劉的勝利,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個局面是諸葛亮想要的卻不是那個時代大漢需要的,那個時代需要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面對即將到來的西方北方的外族人口流入,而三國鼎立後互相攻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幾乎耗盡了蜀地和漢中的民力,人口久久不見增長,魏國一方也要派兵防守無力全力發展自身,長江一線遼東一線也總有戰事,等到鄧艾滅蜀,晉軍滅吳這幾十年的內耗才終於完畢,此時中原人口銳減,上層再一鬧騰,萬事休矣。

總之,最有能力一統天下的曹操被阻擋在赤壁的大火中,而孫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又低,赤壁之戰讓中國漢末亂世的同一時間延長了好幾十年,所以才有題主所說的結論。

但是在那個歷史條件下,在赤壁的烽火中誰會放棄呢?

沒有人,因為人,都是活在當下!


歷史區的哈士奇


其實,我的觀點是赤壁之戰壓根就不存在。

換句話說,就是小規模的摩擦而已。

沒有大火,沒有大戰,亦沒有大敗!

那既然羅老先生將這場戰爭YY的如此恢弘大氣,那我們就沿著杆往上爬,看看這場戰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是否真的是阻止了曹魏盛世的到來


先談結果——三國鼎立的奠定

這一仗,所向披靡的曹操失了智,所帶二十萬精銳部隊損失殆盡,自己差點也上了路

幸虧關二爺仁義,放走了他(這事得怪孔明,明知關羽會心軟還派他去!其實也應該如此,否則這場虛構的戰役是不是就結束了三國紛爭的局面了)

大局來看,孫權保住了自己的東吳,得以繼續細水長流(其後也未伐魏,亦未伐蜀,樂得舒服自在,唯有被動防禦了幾波)繼續在江南富庶之地過著自己小康的生活

而劉玄德同志則一雪前恥,徹底告別了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僅擁有荊州、西川的全部地盤,還有孔明的輔佐,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可謂是指日可待

反觀失敗者曹操,雖然兵敗但卻未傷及筋骨,既沒有因此而兵敗國弱,反而是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


再提影響——統一大業未能完成

三國鼎立的開始,從赤壁之戰始,歷經70多年的分裂,最終由四馬家一統天下建立晉朝

如若曹操泉下有知,會不會氣的活過來

當然了,如果赤壁之戰他可以一舉殲滅孫劉聯軍,那麼他可以做到的就是統一了

一個強大的國家會就此建立,他也可以順理成章的從魏王變成魏皇帝

當然了,也不排除他一心為了光復漢室,重新恢復漢室天下,然後自己當個王爺

第二種設想幾乎不存在,是筆者的YY而已,哈哈

可惜,赤壁之戰曹操一敗塗地,緊隨其後的是劉備虢亭之戰一敗塗地

三國局面就此奠定

雖然諸葛亮數次伐魏,卻因為劉備的錯誤導致蜀國早已元氣大傷,根本無法完成北上中原的壯舉

而居於江東的孫權,亦然有一統天下之志,奈何實力有限,也未成氣候

三國之中最強的曹魏,雖然可以一舉擊敗蜀國或是吳國,但是唇亡齒寒、弱弱勝強的道理三個國家都明白

所以,魏國也一直在養精蓄銳等待機會

奈何機會來了,也完成了,不過此時已不是曹家的天下

而且,分裂導致的戰亂迭起使得就算統一也不夠強大,西晉的統治者也不夠優秀

內部問題的爆發再次讓統一不久的國家再次分裂

綜上所述,如果赤壁之戰真的存在

那麼它的確阻止了一個空前強大的盛世出現!


如果喜歡,點個關注,更多精彩歷史故事等你來看


置身黑白的精彩


赤壁之戰的規模沒那麼大,歷史上很多人甚至懷疑赤壁之戰的真實性。有人認為曹純帶著五千虎豹騎,在當陽大敗劉備,恰好碰上孫劉聯軍,曹軍打了一場敗仗。更廣泛的說法是,曹軍與孫劉聯軍剛開戰,曹軍就得了傳染病,戰鬥力大幅下降,曹操於是燒船自退,也就是不存在赤壁大火、也不存在大戰。

赤壁之後,曹操感嘆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曹操對赤壁之戰並不服氣,認為周瑜走了狗屎運。曹操赤壁雖然兵敗,但是損失並不大,一沒有丟失地盤;二沒有大將陣亡;三是曹操很快又進兵江東報仇。

但是赤壁之戰又非常重要,自此三足鼎立,曹操無法統一中國。最致命的是,因為赤壁,孫劉聯盟建立,曹操無法各個擊破。試想一下,如果劉備被消滅,歷史上割據江東的政權從來都很短命!曹操對孫權、劉備是看不上的,但是聽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驚得筷子都掉了。

如果曹操統一中國,能否創造一個盛世?能。

首先,曹操本人雄才偉略,能文能武,又非常節儉,由他主導,中國能迅速實現休養生息。第二,曹操“唯才是舉”,用人不拘一格,但所用之人並無失誤。第三,三國時期文化思想活躍,文學、哲學都得到發展,如果盛世,兩晉的玄學、清談之風會提前到來。


九州歷史


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裡面描述孫權和劉備對曹操的反抗是各有各的心思。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心理,他們為什麼要反抗。

劉備自然是要反抗曹操的,他一旦在曹操南下的戰役中服軟,那結局基本上就是死。這裡面是有邏輯依據的,在早年的中原爭霸中,劉備起步晚,將領少,因此往往處於下風,劉備投奔過公孫瓚(公孫瓚和袁紹由於領地毗鄰,必然是敵人,劉備曾公孫瓚派去騷擾,卻被袁紹和曹操聯軍擊敗),投奔過曹操(這個大家都比較清楚了),投奔過袁紹(此時袁紹和曹操又成了敵人),還有劉表,劉表之荊州是他退無可退之地。

劉備被呂布偷了徐州,二人還能貌合神離的交往,曹操也對曾是自己敵人的劉備禮遇有加,袁紹也把劉備加以重用,除了劉備本身是個豪傑,多年打拼中又積攢了很多人氣以外,還有一點是在各方勢力的爭霸博弈中,劉備作為不大的一個勢力,是被其他人看做拉攏的對象的,如果此時殺了劉備或許會導致劉備手下關張投奔殺人者的敵對勢力,這是他們都不想看到的。曹操接受過劉備一次,那時候北方還很混亂,此一時彼一時,曹操南下之時,勢不可擋,況且劉備曾經兩面三刀,曹操不接受的可能性極大。

孫權和劉備不一樣,周瑜罵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這話作為當時的口號聽起來還挺正義,然後想想之後孫權稱帝這件事,未免又有點無常了。孫權曾經冷嘲熱諷張昭,意思是要是聽了張昭投降曹操,怕是要做乞丐了。口號未必是心裡話。

孫權和曹操本來沒那麼深的怨恨,孫權投降曹操或許還會受到優待。除了江東英雄氣不堪投降以外,也多少有點好亂和行嶮僥倖的心理。

曹操確實是三方勢力(公孫家暫時不談)最好的選擇,東漢末年依然是北方發達,南方開發程度低的局面,所以看地圖雖然蜀漢和東吳的面積很大,尤其是中期的吳國,但是實際上國力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北方州排布密集,南方大而稀鬆,蓋有人口的緣故。

曹操的確也有一股子英氣,他早年挑權威和權貴的事情還歷歷在目,得罪了宦官只能賦閒。不管曹操想做周文王、齊桓公還是真的後來想當皇帝,他能在競爭激烈的北伐勝出就是對他政策和能力最好的證明,偏霸一方的孫權和劉備的確差於曹操,這基本上是公論了。

曹操有勵精圖治的心,也有辦法,而且他最具有實力,倘若孫權投降或者孫劉赤壁失敗,那天下就剩下沒有太大大局觀的關中諸將、劉璋和張魯了。劉璋早就做好了準備,要是曹操勢如破竹,那麼劉璋基本上就是投降一個結果,張魯難道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沒有了掣肘之力,這些弱小的勢力如何自保?

曹操的唯才是舉的確是一種進步,在士族發展的過程中,真的需要其他力量的介入,這不僅僅是滿足了曹操對人才的需要。從後來的歷史來看,過度膨脹的士族階級展現出的腐朽對於整個大地都是一個災難。

曹操並非窮兵黷武之人,早年制兵器、廣積糧的策略一直牢記於心。屯田是最關係民生的,土地不再荒蕪,流民變成農民。曹魏時不少渠堰堤塘被修葺,讓農作物更有生長的土壤。

曹操並非昏君,相反他是很務實的君王,而且一般大亂之後理應銳意改革,改亂為治。很少會有向司馬炎那樣,滅吳後31年就亂做一團,不可收拾。

歷史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並非曹操一人所為,孫權和劉備在客觀上可能真的阻止了一盛世,退一步就是太平日子。天下如果早安定,或許也沒有了司馬家的陰謀詭計,那樣中華的發展又是另一番局面。


大眼大世界


從後世的視角來看,赤壁之戰,是華夏自秦始,第一次的衰落,而轉折點恰恰就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


華夏文明的第一次大衰落,可以說是以五胡亂華為起點,走向了黑暗時期,直至隋文帝再次一統華夏。而其五胡亂華的根本,一是漢民族人口大幅衰減,二是晉朝本身國力不濟。

晉朝先是司馬氏依靠門閥力量篡曹魏,然後違逆歷史的分封司馬氏諸王,進而引發八王之亂,重演西漢七王之亂,極大削弱了晉朝實力,為五胡亂華鋪下最後一塊磚。而且由於管理差,門閥勢力越發強大,極大削弱了國家權力。可以這麼說,司馬氏就沒幹什麼對華夏有益的事兒,一直在開歷史倒車,這也是大多數人看不起晉的緣故。

反觀魏朝,曹魏宗室未進行分封,只是讓宗室掌權;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打匈奴、滅烏恆、削鮮卑、遠征高句麗,一直沒閒著,而且都打贏了;繼承人方面,曹彰武勳卓越,曹植文采飛揚,曹丕文武雙全加厚黑,宗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真、曹休都是帥才,而且在打壓士族同時,也積極任用士族優秀人才荀彧等人。可以說隋唐乾的那點事兒,中央集權打壓士族以及壓制北方遊牧民族曹魏都幹了,而且做的很不錯,如果不是赤壁之戰阻撓了曹操的統一大業,華夏也就不會損失了近80%的人口,會是一個不遜色隋唐的盛世。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確實是這樣。但是誰也不能讓孫劉兩家放棄抵抗,畢竟曹家不是漢朝,三個軍閥混戰而已,誰也不可能為了國家統一直接投降吧。


點綴凡塵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小說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1957.4.10談話記錄.(潤之)



東漢人口峰值在漢桓帝永壽三年,10677960戶,56486856口

三國,魏元帝景元四年,663423戶,4432881口;滅蜀漢後納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帶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東吳歸降於晉,納(天紀四年)民戶五十二萬三千,二百三十萬人,帶甲士二十三萬,吏三萬二千人。

西晉人口峰值2260萬
長期內戰造成的破壞


是巨大的,即便把軍戶、官戶、無稅佃戶全部加上,三國時期損失人口也在70/100以上



大漢丞相魏王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敗張繡、逐袁術、破袁紹、滅呂布、驅劉備、伐烏桓,統一北方。

屯田治軍、興修水利、恢復經濟、恢復法制、唯才是舉、“重豪強兼併之法”令“百姓喜悅”,“化亂為治”~司馬光

惜乎敗於赤壁,成鼎立之勢



可以想見

少了從赤壁之戰(208年)到西晉滅東吳(280年)這七十二年戰爭;多了七十二年恢復發展時間

少了司馬家一夥奇葩皇帝和荒淫的門閥世家;多了一些“舉賢勿拘”選任的“廉潔自勵、明達法理”的寒門官吏

沒有戰亂中的橫徵暴斂;只有“百姓親附,甲兵強盛”

自然盛世可期








以下是私貨





這只是一個風馬蚤老男人




這才是曹操




為國釣魚


歷史上有很多戰爭的結局往往會改變歷史的走向,比如楚漢相爭,比如淝水之戰,還有我們今天要說的赤壁之戰。

小奔負責任地說:赤壁之戰以後,中國歷史走上了戰火綿延的三國鼎立之路,本來極可能到來的盛世,不見了。

為什麼說赤壁之戰阻礙了盛世的到來呢?

從公元190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到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北方中國經歷了長達19年的軍閥大混戰,吳國的朱治描述說,“中國蕭條,或百里無煙,城邑空虛,道饉相望”,曹操詩中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

古語有云:寧做太平犬,不為亂離人。早在公元198年,袁渙就對曹操說,“自大亂以來十數年矣。民之慾安,甚於倒懸”,他的意思就是規勸曹操收拾人心,以統一天下為己任。

可以說,三國鼎立,並不符合人民的期望,也和歷史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自古以來,被稱為“盛世”的有:西漢“文景之治”到漢武帝而極盛,唐代“貞觀之治”至開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與清代所謂“康乾盛世”。

這些盛世之所以能夠到來,不僅需要統一且和平的天下,還需要賢能的明君,所謂的天時、人和

一、天時:統一的天下。

秦朝末年和西漢末年的天下大亂,人口死亡大半,但是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分別只用了5年和12年,就統一了天下。

曹操擊敗孫權、劉備聯軍,統一天下,並沒有違背天時。

然而,赤壁之戰的結果,葬送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好形勢。孫權借荊州與劉備,投降曹操的荊州水師全軍覆沒,加之江陵失守,可以說,三分天下的形勢已具雛形,統一大業被無限期推遲。

二、人和:有能力的君主。

曹操文武兼資,陳壽稱之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他20歲即舉孝廉為郎,官聲顯著,35歲起兵討伐董卓,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他唯才是舉,御將有方,在政治上,出身宦官但反對宦官,青年時好作政教,清平選舉,是一個有能力的官員。

他總攬樞要後,清明吏治,治理豪強,比如張既為京兆尹,“招懷流民,興復縣邑,百姓懷之。”杜畿治理河東,“百姓勸農,家家豐實”,蘇則治理金城,“與民分糧而食,旬日之間,流民皆歸,得數千家”,在這樣的治理下,殘破的北方日漸恢復,奠定了北方統一中國的物質基礎。

所以,完全可以假設,曹操取得赤壁之戰勝利,中國沒有經歷三國分裂,在曹操、曹丕父子的治理下,司馬懿不可能有機會篡奪曹魏政權。

回到最初的問題,完全可以肯定的說,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


小奔說史


歷史沒有如果。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無非是認為如果赤壁之戰曹操一方勝利了,那麼曹操基本上就統一天下了,這樣天下就沒有再能和他相抗的力量,這也代表著打天下的時代結束了,開始治理天下了,曹操也算是治國之能臣,所以如果他統一天下,開始好好管理國家的話,出現一個盛世局面是很有可能的。不過這個盛世局面必然不再屬於漢族,而是像曹丕一樣建立的魏,因為如果曹操統一天下的話,必然會踢掉漢獻帝自立為皇帝。

這樣的假設其實有很多,歷史上的不同時期軍閥的勢力的盛衰,常常是由戰爭決定的,假如官渡之戰袁紹一方勝利了,那麼袁紹也很有可能在後來統一天下開創一個盛世局面!而假如關羽沒有敗走麥城,而是北伐成功,打得曹操遷都以避其鋒,劉備再出秦川以佔關中,進而也能消滅曹操,那麼劉備也有可能統一天下開創一個盛世局面。

所以歷史不能假設,因為會有太多種可能。


科普大世界


赤壁之戰如果成功,最大的可能是曹魏集團成功地統一了中國,但中國能否避免以後晉朝“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局面,創造新的王朝盛世呢?絕無可能。甚至不會有比兩晉南北朝更好的結果。

喜歡歷史的人如果看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典籍,肯定會氣的牙癢癢的。我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荒唐、最反動、最無恥的朝代,雖然這是歷史發展不可繞過的階段,雖然也曾經出過王曦之、陶淵明這樣的大書法家和文學家,也出過祖沖之這樣的大數學家。但總之而言,這是一個沐猴而冠,令人窒息的時代,所以才會產生玄學這樣的流派,也會出現對時代深感絕望的“竹林七賢”等人,“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東漢末年到隋唐統一前,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延綿近四百年的門閥政治。從三國的歷史來看,曹操無疑是同時代最優秀的梟雄,他的集團也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勢力,但他依然無法超越時代而成功解決門閥政治問題。

門閥問題從西漢中期開始醞釀,到東漢基本成形,在晉朝發展到巔峰,最終發展成為大禍,並導致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中原文明遭到極度破壞。

中國的官吏選撥制度從先秦時期的貴族世襲到漢朝的察舉制,到三國後期的九品中正制,表面上它解決了春秋戰國以來官員世襲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人才的選拔。但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那種靠所謂的上級考察並推薦官員的做法,最終的結果都是政治大家族壟斷了全國主要的政治資源,進入仕途的門檻基本被幾大家族控制。

門閥政治在東晉時發展到驚人的階段,東晉建國初期,“王與馬共天下”就是最生動的寫照,王家、謝家和當時的皇室司馬家族幾乎平分了國家權力。這種精英主導的變異產物,形成了階層嚴重固化,所以令天下有才之人幾乎絕望。

曹操本身也是世家出身,他的起家和壯大也是依靠幾大家族支持。這在三國時代並不意外,東吳的孫權也是依靠江東大家族的支持維護統治。甚至連千年名相諸葛亮,也與荊州的地方實力派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劉備之所以重用諸葛亮,很難說他沒有利用諸葛亮的政治資源的想法。這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勢力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必然性,任何政治上有所建樹的勢力,必須與大家族連結在一起。

科舉制的發明,成為了終結門閥政治的利器,也最終迎來了真正的盛世。

隋朝歷史很短,但它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創卻有很多貢獻,特別是科舉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埋葬了腐朽的門閥政治,大批寒門士子才得以進入上層,階層流動機制得以建立起來。政治的清明,才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