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周邊外交在挑戰中開創新局面

2018,中國周邊外交在挑戰中開創新局面

中國作為一個亞洲大陸國家,地理上鄰國眾多。因此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始終是中國外交的主要課題。冷戰後的中國周邊外交有三條主線。一是中國的睦鄰外交,二是區域合作,三是應對美國在中國周邊的戰略佈局所帶來的挑戰。這三條主線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但基本結構表現為,雙邊關係是基礎,地區合作是引導,外來因素是干擾的形態。就整個周邊而言,由於中俄戰略伙伴關係的穩定和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的良好發展,加上上海合作組織的穩定發展,中國的西部和北部始終保持整體穩定的形態。挑戰主要來自東部和南部。近些年,由於中美關係趨緊,美國為遏制中國崛起,確保霸權地位,在這些地區對中國的挑戰也不斷增加。但儘管如此,中國與這些地區的國家間關係卻仍然能夠不斷地克服困難穩步發展。2018年中國周邊外交的這種特點愈發突出。

穩妥堅定地應對美國的挑戰

中美關係始終是影響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冷戰後,美國一方面試圖通過“接觸加遏制”的戰略直接影響中國的國家走向,另一方面則試圖通過中國周邊國家及地區組織來規制中國。所以,利用地區內存在的一些問題分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是美國的一貫政策。這種政策到了奧巴馬時期,則赤裸裸地表現為利用南海問題逼迫東盟國家在中美之間站隊,以及公然表示不能讓中國參與地區貿易規則的制定,並試圖利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將中國排斥在地區貿易之外。

特朗普上臺後,雖然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在遏制中國崛起的問題上比奧巴馬有過之無不及,只是手法上與奧巴馬有所不同。奧巴馬是用利誘的方式拉攏其他國家一起排斥中國,而特朗普是採取強壓的方式在打壓中國的同時,還要迫使其他國家對美國讓利。

最近,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沒有發表宣言,這是該組織成立並舉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來的第一次。會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大搞貿易霸凌主義。

亞太經合組織(APEC)是冷戰後美國一手推動成立的跨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合作組織,其目的在於推動地區自由貿易的發展。但如今,美國自身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反對會議提出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張。與此同時,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會上一方面繼續極盡所能地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另一方面聲稱美國尋求一個開放的印太地區,但美國要以雙邊協定的方式解決貿易問題。很顯然,美國在對亞太經合組織(APEC)採取隱性退群的政策。由於在任何雙邊談判中,美國都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擱置亞太經合組織(APEC),推進雙邊談判,將有利於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實行。與此同時,強力打壓中國,也可極大地拓展美國與其他國家談判的利益空間。這樣,既可以達到打壓中國的目的,也可使美國在雙邊談判中實現利益最大化。

美國的如意算盤雖然不錯,但是否能實現目標就很難說。因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方國家,絕大多數採取的政策都是既要利用中美競爭謀得更多利益,又要極力避免在兩個大國之間選邊站。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雖然給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帶來消極影響,但東亞地區自身合作依然保持著較強的動力。今年5月,受政治因素影響被擱置了兩年半的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東京召開。三國領導人就進一步深化合作,攜手促進地區及世界和平,增進世界繁榮發展達成一系列共識。這可以說是對美國的貿易霸凌主義的一個有力回擊。

2018,中國周邊外交在挑戰中開創新局面

地區熱點逐漸步入解決的軌道

盤點2018,一直困擾中國安全環境的朝鮮半島問題和南海問題的形勢都有了較大的改觀。

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其實一直試圖挑撥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對抗。雖然,曾經有個別國家受美國誘導,希望藉助美國力量在南海謀求非法利益。但很快他們就明白這樣做只能使自己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使自己的安全環境惡化。因此,如今通過對話合作解決南海問題已經成為南海周邊國家的共識。繼2017年5月中國與東盟國家通過了“南海行為準則框架”後,今年8月,中國外長王毅在馬尼拉出席中國東盟外長會時提出了“準則”磋商路線圖,並與東盟成員國形成了“準則”的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這標誌著南海問題正步入有效管控的軌道。這個重大進展,更加突顯了美國以軍事力量在南海地區製造緊張局勢的行為之野蠻與無理。

2018,中國周邊外交在挑戰中開創新局面

11月20日,菲律賓總統府外,當地少年手持兩國國旗熱情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菲律賓。

中國與東盟在南海問題上取得的進展和中國與菲律賓關係的改善有著重要關係。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推動菲律賓將中菲南海爭議提交所謂國際仲裁,不僅導致中菲關係空前緊張,也使南海問題陷入危險的困局。杜特爾特當選菲律賓總統後,接受中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南海問題的主張,不僅使中菲關係大幅度改善,而且使南海問題得以進入協商解決的軌道。為進一步鞏固和推動中菲雙邊關係的發展,促進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近日訪問了菲律賓,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在相互尊重、坦誠相待、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建立中菲全面戰略合作關係。中菲關係的提升,不僅對未來兩國關係發展,也必將對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繁榮產生深遠影響。

在東亞地區的熱點中,今年朝鮮半島的變化最引人注目。由於朝韓領導人的見面,美朝首腦的會談,朝鮮半島局勢今年取得大幅緩和,朝核問題開始重回對話解決的軌道。儘管此次局勢轉變主要是以雙邊對話形式進行,表面上看好像中國並未直接參與其中。但今年上半年在不到一百天的時間內中朝領導人進行了三次面談,這已充分證明了中國在推動此輪半島局勢轉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8年中國周邊外交的新局面還表現在中日和中印這兩個重要的雙邊關係獲得極大改善上。

2018,中國周邊外交在挑戰中開創新局面

2018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實現了執政近六年以來的首次正式訪華。

今年中日關係出現重大轉圜。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實現了執政近六年以來的首次正式訪華。中國總理李克強也訪問了日本。中日關係開始從對抗性戰略競爭形態轉變為“尋求協調”的形態,中日經濟合作又出現了新勢頭。

對中國周邊安全以及未來世界格局具有重大影響的一對雙邊關係就是中印關係。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就是要拉印度對抗中國。去年洞朗對峙時,美國以加強對印軍售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態度。但由於中國穩妥地處理了洞朗事件,印度對中印關係有了新認識。今年5月兩國領導人在武漢進行了非正式會談後,雙邊關係出現了持續好轉。近日,兩軍邊防部隊又在邊境地區舉行了第九次防務安全磋商。中印關係正在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總之,2018 中國的周邊外交雖然面臨重大挑戰,但由於中國堅持合作共贏的正道精神,使得中國的周邊環境正逐步進入新局面。

(作者:時永明 《北京週報》特約撰稿人、資深亞太問題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