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数据显示,在我国近90%的家暴受害者为妇女。每年的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男士为主要对象的宣传活动。

但就在“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的同一周,演员蒋劲夫还被爆出家暴日本女友中浦悠花,女方晒出的照片中脸部、身体多处淤青。

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蒋劲夫女友中浦悠花发文

有网友爆料称,今天下午,蒋劲夫在日本自首,已经被逮捕。

一位专攻婚姻家庭案件的律师,面对一个被家暴十几年的受害者时提出了这样的困惑:“我认为这个人在说谎——哪有打了十几年还不离开的,如果是我老公,打一次我就得跟他离婚。”

她不知道的是,根据 2015 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在中国,受害人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会选择报警。中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但选择寻求他人帮助、最终解决问题的只是少数。

家暴带来的伤害痛苦无需多言,大量的事实也证明,大部分家暴绝非偶然出现,而是伴随整段亲密关系的长期阴影。那为什么对于受害者来说,逃离家暴、逃离恶魔那么难呢?

家暴的循环怪圈

李阳的妻子,对于家庭暴力有着清晰法律认识的美国人Kim,花了

十年时间才决定离婚。

2001年,李阳第一次打Kim,在公司当着所有人的面。一屋子同事围拢过来劝她,“他爱你,他只是工作压力太大了。”最后Kim原谅了送花道歉的李阳,说“我也有错”。

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2013年2月,李阳妻子Kim在法庭现场

此后十年,Kim一次次承受着李阳的暴力。她本来以为为了女儿、为了家庭,她可以忍气吞声,没想到李阳之后甚至当着女儿的面打她。

为什么不逃离呢?

因为对于妻子来说,他首先是丈夫,而不是施害者。两个人最初是因为彼此相爱才走到一起,逃离家暴也意味着放弃一段感情、一个家庭甚至所有人际关系,代价不可谓不大。此前甚至有专家提出反家暴要谨慎:“反一反一个家庭就解体了,忍一忍一个家庭就继续存在。”

而在家暴初期,像李阳一样,许多施暴者也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痛哭流涕、下跪道歉、百依百顺寻求原谅,妻子一心软,念及过去的感情,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但丈夫当时的后悔虽然是真的,可导致暴力的本质没有改变。下次矛盾爆发,他依然会家暴,家暴之后依然痛哭、依然道歉,直到他习以为常,不再把家暴当成一回事。

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暴力的本质不会因为心软而改变

复旦大学副教授、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把家暴的循环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一开始是双方的蜜月期,丈夫对妻子关心体贴,事无巨细地考虑妻子的需求;但这种过度关心很快就会给妻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妻子希望挣脱这种控制(过度关心的本质可能就是控制),二人就进入了紧张期;

紧张期遇到某个时间节点,如婚礼前夕,或者某个具体时间,如打算备孕,就容易爆发,丈夫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实施家暴;

但家暴结束,一开始施暴者会很快意识到错误,向妻子道歉,让妻子认为他本质是好的、之后一定会改变,二人进入和解期

之后丈夫会做很多补偿性的行为,妻子甚至会觉得,经过这次“争吵”,加深了彼此的认识,感情更坚定稳固了,于是他们再次进入蜜月期;但很不幸,紧张期很快又会到来,再爆发、再和解,“它就像一个循环,把你耗在了里面”。

“受虐妇女综合征”

可是与此同时,很多女性在被丈夫施暴的时候,第一反应仍然是:“我又做错了什么?我下次再也不这么做了……”她们完全意识不到,错的是丈夫的暴力,而不是自己。

在丈夫一次次的施虐之后,她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淖再也难以逃出。

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但凡有过被暴力对待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我怀疑:我哪里做错了他才会打我,” 深圳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干事刘西重解释,“尤其是处于长期暴力高压之下的受害人,会陷入一种受虐妇女综合征,所以她们并不仅仅是自我怀疑那么简单,她们的心理健康都是被摧毁的。”

“受虐妇女综合征” 最早由家庭暴力研究先驱、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Lenore Walker)提出。他发现,长期受家庭暴力虐待的女性,通常会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由“暴力周期”和“后天无助感”两个概念组成。

后天无助感用来解释受虐妇女为何不能主动终止暴力婚姻。受虐妇女长期遭受暴力后,在心理上就会处于瘫痪状态,她们从无数次的挨打中“认识”到,她们无力阻止丈夫或男友对她们实施的暴力。每一次来自丈夫或同居男友的暴力,都使她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助。久而久之,她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顺从,也越来越无助了。

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无助的“受虐妇女”

“她会认为施暴人无所不能,所以觉得自己永远没有办法摆脱他。也就很难有信心、有能力去离开他。”反家暴领域专家、北京源众性别发展中心主任李莹这样解释。文章开头提到的律师,正是她找来为一位家暴受害人做法律援助的。在李莹的帮助下,律师才理解受害人的心理状态。

“比如说这种反复摇摆的状态,今天说要去离婚,结果后面又不离了,好不容易去给警察报警了,然后警察要去处理她丈夫的时候,又拦着不让处理了。这些都是她们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的表现,她们这种恐惧、无助、自卑。”李莹补充。

从事反家暴一线服务的法律人员、社工、心理咨询师,若缺乏对家庭暴力机制原理的专业认识,不了解受害者所处的心理状态,反而会雪上加霜。

根深蒂固的“第二性”观念

李莹帮助过的很多女性后来又回到了施害者身边,她时常对此感到无力,但也只能理解:受暴妇女面临的是多重困境,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她们也可能面临生活困境。

《南方人物周刊》曾写过一位受害者李晓燕的故事,她几次离开施暴的丈夫又几次回到他身边。

“我尝试过离开他,但没有力量。离开他去哪里呢?”她这样发问。第一次离开,她突然瘫痪,只有丈夫愿意收留照顾她。之后她又陷入深度抑郁,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她潜意识里始终认为丈夫比自己强大、成熟太多,而她太软弱,太依附于丈夫。

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依附性使得受害者难以离开

一些施害者的亲朋好友、以至于社工民警更加剧了这种依附性

浙江一位被丈夫家暴八年、最终被割下了整个鼻子的妻子,被问及为何不离婚时回答:“离婚后回到娘家,外人说三道四,闲言碎语,还要抚养两个孩子。真的不敢离婚”。

李莹有次从受暴妇女那听到有个心理咨询师说,“你是媳妇你就是要忍,男人是天、女人是地。”还有心理咨询师责备受害人,说“你要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多想想男人的好”。

“就算我打了老婆,我仍然是个好老师”,“我打老婆的事,我有没有羞耻感?脸红不红?一点儿都不红,为什么?正常的。”而李阳在家暴事件被曝光后,在公开演讲时依旧振振有词,把家暴当做中国男人对妻子天经地义的权力。

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报警,受害人走出怪圈为何这么难?

▲李阳

根深蒂固的父权观念和对女性的轻蔑是家暴问题仍然绕不过的槛。只有当男女完全平等,女性独立自强而不依附于男人、不依附于家庭之后,家暴问题才有望彻底解决。

但在此之前,受害的女性也要意识到,已经有大量公益组织和社会机构,正伸出援手准备随时予以帮助,只要她愿意迈出摆脱家暴的第一步。

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记得在第一次时就坚决说“不”。

参考报道:

1.《南方人物周刊》. 2018-09-19. 社会 | 未竟的反家暴之路 《反家暴法》的实践难题

2. 剥洋葱. 2018-11-25. 8年,他接了上千个家庭暴力施暴者打来的电话

3.《人物》. 2018-11-21. 女性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辨别暴力和自救?

4.《南方人物周刊》. 2018-06-24. 我嫁给了一个“巨婴”

5.《人物》. 2014-03-13. 家暴之后

6. GQ报道. 2018-07-02. 家暴之后,李阳依旧疯狂

7. 剥洋葱. 2016-04-21. 浙江被割鼻女子:家暴8年未离婚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