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及时获取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及世界语(Esperanto)最新资讯】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历史总在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泾川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敢为人先、持之以恒的勇气和毅力,在泾川大地建设出了美好的新生活。回顾40年的发展征途,泾川大地镌刻下了哪些砥砺奋进的足迹,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奋进的足迹 时代的答案”系列报道,围绕造林绿化、农村蝶变、教育腾飞、工业转型、城市发展等五个篇章,讲述我县改革开放的精彩故事,以飨读者。

★ 泾川的绿色奇迹 ★

泾川官山,十万洋槐,夏季里兜头盖脸的槐花香,叫人闻之欲醉。每一只蜜蜂都能在这里满载,从细密的花蕊里吮吸到人们当年栽树时留下的汗水和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泾川官山林场东沟

泾川并非“天生丽质”,在解放前,泾川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西北的狂风每年要从泾川的土地上剥走6毫米的黄土。

想要改变环境,只有种树

那时,高平乡上的官山村住着百十户人家,因为水质盐碱化严重,村民们饱受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折磨。1976年,时任县委书记的宋拴民下决心把乡亲们集体搬迁到了塬上,又组织全县3000名干群在山坡上大干十多天,在北至罗汉洞镇、南至高平镇的两万亩的沟坡上,种下了满山刺槐。

在林业口干了半辈子的王云记得那场造绿大会战,全县干群挥锨舞镐,豪情满怀,这次播绿行动,不仅为官山林场攒下了“第一抹绿”,也把造绿护绿的理念深深植入泾川人民的血脉。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一座小小的官山,只是泾川造绿护绿的一个点,从此泾川由点连线,扩线成面,涂染这枚状如树叶型的泾川大地。

官山一脉十里之外的原梁村,三梁六坡二十四道沟寸草不生,全村几乎没有一棵树,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村民吃着“回销粮”,领着“救济款”。村支书梁买子明白,如果不改善环境,在当时的体制下,增产几乎不可想象。除了种粮,梁买子带领大家投劳最多的就是种树。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的重大战略决策,泾川县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梁买子从县上开会领回了造林任务,在大队一宣布,大家就嚷了起来——肚子都吃不饱,哪还有力气再种更多树?梁买子态度非常坚决:“树必须要栽,还要栽好,谁有意见,只管找我说话!”

苗子不够就自己育苗,没有雨水就抬水浇灌。原梁人咬着牙在山上开荒造林,种下了满山树苗。村民们只希望靠着树苗挣工分吃饱肚子,看远一点的希望树苗能阻止水土流失,梁买子却坚信,这片正在成长的林子,将为村里带来更大的收益。

转机出现在1980年。全国包产到户以后,林业也走上了改革之路,泾川县开展“三荒地”划包试点工作,稳定山权林权、划定“三荒地”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把集体林场的林木划包到户经营,集体林地性质不变,林木归农户个人所有。

“树也是自家的了!”消息一出,全县农民一片欢腾。对政策反应快的农民迅速开始种树,计划将成熟之后的木材变现,贴补家用。

梁河公社茜家沟大队社员尚喜成,全家6口人,栽树700株。窑店公社龙盘大队的李乾弟带领全家栽植各种树木2000余株。仅在1984年至1985年,全县造林达到了1.87万公顷,占省地下达任务7600公顷的246%,个人造林达到1.34万公顷,占造林面积的72%。

然而早早种树的原梁村,经过八年时间的蓄力,幼苗已经碗口粗细。木材流通口子一开,原梁村几乎垄断了片区的木材市场供应,一根椽梁甚至卖到了十元钱!

深受鼓舞的原梁村民迸发了极大的植树造林热情,在条子岭两座无法通行的山头间,人工垫起了13米高6米宽的土梁桥,绿化了全村最后两千亩荒山。

“村上万亩林,生产队百亩林,家家户户都有小林场”。原梁村的集体经济积累起了可观的财富,全体村民共享了这一发展成果——

整修村内所有道路,全村通电、入户自来水、接入有线电视;

投资12万元,建起全县第一所二层村办小学教学楼,全村孩子的书本费和学费都有村集体负担;

村上用2664亩泡桐林,给六十岁以上老人每人备下一副寿材,七十岁以上老人,还一人制作一根拐杖;

办起了全省第一个乡村敬老院,集中供养村里的鳏寡孤独老人……

这些全部都发生在九十年代,在全县大多数农民刚刚能填饱肚子的时候,称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这一时期,勤劳的泾川人民在4条残塬、4道川谷、2480多个沟壑里展开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赛,到1992年时,泾川被评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并形成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要想致富,也唯有种树

1981年,陈宽亮刚回到窑店乡公主村担任村干部,在百米之外的长武县,他看到种植苹果的亲戚家修了新房,穿的光鲜亮丽,眼热不已——“我当时心里盘算,我坚决要栽苹果树”。

那年公主村已经完成包产到户,陈宽亮家12亩地打下了六千多斤粮食再也不愁吃饭,他托亲戚买了200株秦冠苗,栽下了4亩苹果园,这也是泾川第一片苹果园。在他的精心务作下,1987年苹果园全面丰产,摘下满满一晒场的近两万斤苹果惊动了县领导都来参观,陈宽亮家当年收入过万。一时间,陈宽亮成了“苦种十亩田,不如一亩园”的活教材。

1986年,公主村作为全县果品产业的试点,全村栽下了近200亩果园,1993年全面丰产,全村收入超过百万,泾川县率先在全市掀起了栽植果树的热潮。到1999年,全县苹果园面积达到1.3万公顷,涌现出一批靠栽果树实现稳定脱贫的典型农户。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泾川南部塬区20万亩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泾川果农喜获丰收

进入新世纪,林业发展迈入转型跨越发展阶段,泾川县以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为思路,以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为工作重点,完成了33万亩退耕还林,《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泾川人的自豪》为题,对泾川县生态林业建设进行了报道。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200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泾川人的自豪”为题刊发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山川秀美大有希望》

如今泾川的满目苍绿就是举全县之力、狠抓退耕还林建设的成果。退耕还林已成为泾川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跨时最长、影响最深、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德政工程和富民工程。仅此一项,农民得到实惠5.6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泾川得到了生动诠释。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党原镇代家涧退耕还林

如今泾川的满目苍绿就是举全县之力、狠抓退耕还林建设的成果。退耕还林已成为泾川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跨时最长、影响最深、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德政工程和富民工程。仅此一项,农民得到实惠5.6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泾川得到了生动诠释。


「改革开放40周年」甘肃泾川的绿色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