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的中心是在蘇州還是無錫?

揚眼


吳文化的中心在哪裡?這還真不是個問題。中國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告訴你,在蘇州。

蘇州是吳文化的代表,是吳文化的中心,這個沒有異議。無錫為了提高城市文化感,發掘歷史事件,提出泰伯在無錫停留,即使是真的,那也只是發端而已。發端到成長到繁榮,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這一走就走到了太湖東岸,就成了歷史上的蘇州。

今天,所有的城市都在談文化,但像蘇州這樣從名字到建築都透著文化感的城市並不多。無錫,這個名字,離文化就有點距離了。但這個也沒有辦法,歷史形成的。無錫實在沒有和蘇州爭文化的必要。

無錫有無錫的優點。這個優點就是工業化,而且無錫曾經比蘇州洋氣。所以,無錫的當政者要找準方向好好發展無錫才好。

蘇州無錫同為江南重鎮,應該好好合作而不是爭鬥。其實,蘇州無錫太近了,幾乎連成一片了。如果有一天,蘇州無錫合併也不是沒有可能。這樣中國就會產生又一個超級城市。

蘇州無錫合併成超級城市蘇州,無錫直接稱為錫山區。這樣,就沒有人再問吳文化在哪裡的問題了。本來就是一家人,何必說兩家話呢。


江南聽風廬主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首先要搞清一個概念,什麼是“吳文化”?其實,任何一種地域性文化,都在時間上是不斷流變的,而且在空間上缺乏清晰的邊界。吳文化也是一樣,從泰伯奔吳的傳說開始到春秋末期吳國滅亡,這一段應該是所謂的吳文化的核心時期。那在這700年左右的時間裡,吳國前期中心在梅里,也就是今天的無錫梅村,後期中心在吳,也就是今天的蘇州。

其實春秋時期,吳國國都一直遷徙,木瀆(在蘇州)、闔閭城(在無錫)也曾經是國都,所以吳文化那個時期的中心也應該是一直在變動的。核心點不是在無錫就是在蘇州。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吳國春秋末期就滅亡了,可是吳文化綿延不絕併發揚光大。大眾概念裡吳文化和學術概念上的吳文化還是有區別的。很多人說的吳文化主要應該指明清時期的江南士子文化,這種文化在世俗上很有吸引力,涵蓋富足優雅的生活、恬淡悠閒的追求、風花雪月的享受、以及墨香氤氳的氛圍。

主要標籤有江南才子、琴棋書畫、奢美園林、精緻傢俱、文人名作、經典戲文等。可以說,宋以後國人世俗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江南文化裡都能找到具體鏡像。這就為什麼有那麼句俗話“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一語道出人們對以蘇南浙北為代表的富足生活的認同和嚮往。

蘇州長期以來帶一個“吳”字,以前有吳縣,現在有吳中區,天然的離人們心中的吳文化中心近一些。可是無錫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而如今有後來居上之勢,可以說是“兩頭翹”,不僅有吳文化公園、吳文化節,還有了新吳區,更發現了闔閭古城以及鴻山遺址。蘇州無錫兩地就像江南的雙子星,從競爭來說又瑜亮情結,可實際上難分難捨。

那麼到底誰是吳文化的中心呢?只能說他們是吳文化留下的孿生兄弟,非要分出個大小嫡庶來,似乎不必要。就讓他們在競爭交流中,繼續上演蘇錫版“雙城記”吧。


無錫eTV全媒體


很長一個時期,蘇州一直自認為且被認為是吳文化的中心,這是因為在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之後,蘇州一直是著名的大城,與它行政級別對應的常州與它沒法比。而無錫在秦漢至明清始終是常州轄下的縣城,文化影響力當然比不過蘇州。

2005年之後,無錫吳文化研究成果大爆,闔閭都城被髮掘認定,無錫作為古吳國的發祥地理所當然成為吳文化的中心之一。

2008年,無錫人主導的文化紀錄片《說吳》在央視播出,很清晰的解讀了吳文化的發生發展,地域影響和動態變化。其中講到蘇州的部分多於無錫。此片當年獲國際紀錄片十大金獎之一。播出後反響強烈。此片投資僅200多萬元。

時隔數年,蘇州官方主導拍攝了紀錄片《回望勾吳》,據稱花費2000多萬元,先在省臺播出,後在央視播出,反響平平。此片的視野以蘇州為主,把吳文化大體界限在蘇州範圍。

吳古國的範圍南至錢塘江北至淮河流域西至安慶巢湖一帶。從泰伯至夫差共二十五位君王,500多年,至闔閭後期才在蘇州建城,末代國君夫差定居於此並與越激戰十多年,敗死於西郊陽山。

古吳國最傑出的文化名人,無疑是季札。季札成年後在常州時稱延陵生活。今墓地在無錫江陰境內。

歷史學家、蘇州人顧頡剛先生認為現蘇州城就是吳國都城原址,考古發掘卻認定蘇州古城是漢代之城。其實,無論闔閭夫差能沒能力建如此大城的。

吳歌的觀點是:蘇州無錫常州都是古代吳文化的中心。就地域文化而言,它們血脈相系,雖然在歷史過程中,文化中心有所轉移,但它們都有精彩呈現。

比如,蘇州有吳中區,常州有中吳路,無錫有吳都路和新吳區。

不過,梅里與泰伯是吳文化的發端哦!


吳歌說事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吳文化的起源中心在無錫,發揚光大的中心區一度在蘇州,當然也包括上海、南京與杭州。其實,起源地與往後多少個輝煌地區應該有本質區別的。這就是無錫與蘇州以及周邊吳文化的根本區別。

吳文化在無錫起源最主要的兩個比較有力的證據是:

第一,司馬遷的《史記》中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東漢恆帝敕令建墓立廟。如今無錫梅村的泰伯廟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而且每年正月初九,世界各地的吳氏宗親紛紛都來到“江南第一古鎮”以各種形式歸宗祭祖,形成了聞名於世的泰伯廟會。加上國家級非遺“泰伯廟會”是江南地區每年開春的第一場廟會,也是江南地區諸多廟會中最具歷史淵源和社會影響力的廟會之一。

第二,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闔閭城,也為無錫以及相連的常州部分提供吳國起源的有力證據。經考古佔地約100萬平方米,為春秋中期城池遺址。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800米。這個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建築設計院歷史建築研究所和江蘇、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東等地13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定闔閭城遺址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從民間到專家、從考古到文史記載,一切事實都毋容置疑。

吳文化在蘇州發揚光大也可用兩個簡單事實說明:

首先,在吳國的中心遷到蘇州以後,吳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個最有力的事實是,吳文化的崛起是伴隨著吳國在軍事上的霸主地位而來的,這個南方小國,竟能以3萬之師,打敗20萬之眾的楚國,佔領其郢都。後來吳又戰敗齊軍,威震晉國,奪得天下之霸主地位。充分說明蘇州這個中心都市的形成,在兵器、工藝及經濟上的技術進步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綜合國力得到大大提高。

其次,從現代地域範圍來看,吳地一般是指寧、滬、杭太湖流域,長江三角洲一帶。無論農業、商業、手工業、絲綢、紡織、冶金、航運等,還是經濟、文化、人才等方面吳人都善於謀劃謀進,大量吸收了國內其它地區的先進文化。習慣上把蘇州的歷史文化稱為吳文化的精華代表。比如蘇州的農業、絲綢、飲食、刺繡、工藝美術、崑曲、評彈、書畫、中醫、商業等,都曾名揚海內,有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這個發揚光大中,整個吳地文化都在不斷髮展變化中,他們與蘇州吳文化一起有異曲同工、各顯神通之妙。這從寧、滬、杭太湖流域的文化變遷發展中就可以看出全部來……。

吳文化屬於一個地域,也屬於一箇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僅為一二個城市所擁有。


朱錫北


都是吃飽了撐的,當年泰伯和他弟弟一路走到江南,走一路玩一路,走一路玩一路,後來生了孩子,在旁邊啊,慢慢地開枝散葉,有得去了常州,有的在無錫,有的到蘇州,有的到上海,有必要去抬槓哪個是吳文化中心嗎?是吳文化中心又怎麼樣?不是文化中心又怎麼樣?我就姓吳,無錫蘇州上海淮南合肥寧夏都有親戚,傳承發揚吳文化就可以,人為的割裂吳文化,有什麼意義?泰伯來到江南的時候,有無錫常州蘇州這些地名嗎?泰伯有戶口嗎?研究繼承發揚吳文化才是正道。


飛仔


現在已經發掘的闔閭城遺址(常州無錫交界處)是最早的吳國附屬都城,吳文化的發源地是在無錫梅村古稱梅里(靠近蘇州不遠),吳國在無錫定都近600年的時間,直到闔閭夫差時期才遷往蘇州,但是吳文化真正發展起來達到高峰是在蘇州,伍子胥在蘇州城造了大的闔閭城,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城盤門 水陸城門等,可惜夫差遷都到蘇州以後沒有多長時間就被越國的勾踐給滅了,闔閭死後葬在蘇州城外的小山上,三日後有老虎盤踞在闔閭墳墓上,後人起了名字叫虎丘山,總結起來吳文化的發源地是無錫,發展是在蘇州,但是好像無錫的風水好一點,吳國定都無錫的時間長一點,古書也記載過梅里是商末周初吳國之都。梅里所在地,《吳越春秋》、《越絕書》及《皇覽》等先出的書;《括地誌》及《吳地記》等後出的書則認為當在無錫縣界梅里村,該地存在太伯冢等遺蹟。約梁武帝天監中前後在世的無錫令劉昭,他在注《後漢書·郡國志》中首倡梅里在無錫說,現在無錫梅村附近的鴻山還有泰伯墓,還有橫穿無錫城的伯瀆河


陸哥說電腦


無錫是假的,當時無錫政府為了擺脫自己是個小縣城出身,請來一些無良文人,偽造歷史,偷盜蘇州常州的歷史和老字號,是韓國人的先鋒。真正的吳國起源在常州淹城,中心在蘇州,現在指吳文化,基本上是指蘇州。包括杭州等浙北地區也是吳語區,三吳:吳縣,吳江,吳州(湖州,嘉興地區),吳門學派,四大才子,吳門醫學,吳門畫派。甚至到清未民國初的吳語小說,在全國影響都是比較大的。


山水一洲瓜


看看這是在什麼地方



夜色09


在江蘇的幾個地域文化區中,吳文化是研究著述最多的,學術討論最熱鬧的,也是分歧意見最多的,其中就包括吳文化區的中心在哪兒在一問題。

蘇州

這種意見認為蘇州位居吳地中心區域,是吳地文明精華集中地。吳文化是以先吳和吳國的文化為基礎,以蘇州市為中心,兼收幷蓄周文化、楚文化、齊魯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優秀人才群體為代表而創造的高度文明的總和。

雖然說太伯奔吳的地點不在今天的蘇州,但是吳文化直到春秋時建都姑蘇的吳國才基本定型,之後的發展也一直以蘇州為中心。蘇州是最能彰顯吳文化特色的城市,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有:蘇州園林、吳門畫派、吳歌、蘇繡、宋錦、蘇扇、評彈、桃花塢木版年畫、崑曲、蘇菜、蘇燈、蘇式糕點、吳門醫派、紅木雕刻、緙絲、蘇式傢俱、民樂器等。蘇州保留了吳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東西。吳文化的特徵: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在蘇州表現得最典型。

這種意見的支撐要素是目前蘇州保留的地域文化資源相當豐厚,而且現時的經濟實力也是強勢的,能夠代表吳文化的活力。不同意見主要認為蘇州對整個吳文化區的影響力還不夠大,而且覺得蘇州本身對於吳文化的重視程度還不是太高,從方言到風俗都在迅速地上海化。

無錫

無錫對吳文化的品牌是相當重視的。無錫於1984年修建了吳文化公園,以豐富的資料和各種表現手段,形象地展現了4000年來吳地生產、人文、民俗的壯麗畫卷;無錫從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舉辦吳文化節。這種意見認為:3000多年前太伯奔吳,首先定都梅里,建立了勾吳國,因此無錫是吳文化的主要發源地。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無錫梅里並不是吳太伯南奔所在地,這是唐代史學家張守節在對《史記》的註釋時,錯把丹陽(江寧小丹陽)梅里誤讀為無錫梅里。而且歷史上無錫在吳文化區的地位一直不高,地域文化資源明顯不如蘇州,自我定位吳文化中心,無法得到廣泛的認可。


揚眼


問題是個選答題,我打醬油看熱鬧。但有人說鎮江沒資格說話,我就說說,問幾個問題。

鎮江在商周時就有長江“古渡口碼頭”,朱方要地之稱,具有3500年以上歷史,史稱是吳文化發祥地。

問題一:吳國存在700年的後期才有些記載,國都在蘇州是頂峰到滅亡較短的一段歷史,漢司馬遷《史記、世家》中說“泰伯、仲雍出奔、荊蠻”,荊蠻在什麼地方,見解多樣。

問題二:54年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國寶重器“宜侯簋”青銅器有銘文126字記載西周分封宜侯,據今三千多年曆史,經郭沫若和唐蘭兩專家考證是周天子封吳侯周章的銘文,宜指朱方,是吳國第一銅器,沉睡三幹年,一醒驚世人,從此勾吳己被西周王正式封為吳國,證明吳侯在鎮江。

問題三:鎮江有著豐富的吳文化遺存,鎮江博物館己收藏著全國吳文化青銅重器80%的遺存。鎮江不是吳文化發祥地?

問題四:2007年鎮江丹陽發現葛城遺址。經省文物專家和國家高層論證一致認為葛城遺址是吳國第一城,遠大於常州淹城遺址。鎮江境內還發現:吳家墩、烏龜山、斷山墩,鹿黿墩等勾吳人高臺形聚居地。

問題五:鎮江大港發現西周春秋時吳侯古墓群,有周章(泰伯四世)、熊遂王(泰伯五世)、吳王餘昧墓,“青龍山”大墩墓可能是壽夢王之墓,還有丹陽“延陵”季子廟有孔子碑文的季札之墓。從以上吳王古墓不難看出、古城鎮江在西周春秋時,有相當長的時間曾是吳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是無言的歷史,是有力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