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是被清朝滅的嗎?

華商商丘


淺層次上來說明朝的確是被清朝所滅的,1662年四月十五日隨著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與兒子朱慈煊被吳三桂絞殺在昆明,南明可以說徹底宣告終結,明朝的統治可以說徹底的結束,雖然此後在臺灣的鄭經還依然在名義上仍奉永曆帝為正朔,繼續沿用永曆年號,但是誰都知道此時的臺灣已然是鄭氏王國,而非大明王朝。大明王朝從永曆帝死的那一刻起就宣告大明在中國百餘年的統治史宣告終結。

《南明史》:“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烺和國戚王維恭的兒子被處死。據記載,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滿洲將領不贊成,愛星阿說:“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安南將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於是,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維恭子抬到門首小廟內,用弓弦勒死。”

但是從深層次來看其實明朝並非被清朝所滅,也並非是被李自成所滅。其實在很多眼裡,明朝不自己去折騰自己,即使明朝的內部再腐敗,以滿清和李自成的實力,斷然沒有能夠打敗明朝統一天下的實力。我們看看後期即使南明只剩下半壁江山的時候,南明稍微團結一致就三番幾次打的清朝抬不起頭,1652年到1653年這一年的時間更是在大明軍神李定國的帶領下,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四川、廣東、江西、福建、湖北等半壁江山,李定國更是接連擊斃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兩位清朝的王爺,可以說此時的南明內部團結一致就瞬間將清朝打的根本就毫無還手之力。可以最後我們都知道由於孫可望妒忌李定國的戰功,逼走了李定國,同時孫可望欲自立,並與南明內訌殺死了十七位大臣,就這樣一次統一河山的大好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其實南明又何止失去過這麼一次好機會,多少次南明因為內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最終南明年年的內訌才讓清朝有了一次又一次翻身的機會,並最終滅掉了南明統一了全國。

《永曆紀年》:“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明朝會滅亡,不是被李自成滅的,也不是被滿清所滅的,而是被自己活活作死的。即使到了崇禎晚期,明朝也依然有能力將滿清抵擋在關外,李自成等農民起義也依然能夠鎮壓,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熊廷弼、曹文詔、祖大壽哪一個拿出來不是能夠輕鬆的將李自成壓著打的名將,哪一個拿出來不是能夠將滿清拒至關外的大將,只可惜這些名將最終都被崇禎帝和朝堂上的大臣們硬生生的給作死,例如孫承宗一個能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的猛人,卻因受魏忠賢的猜忌而不得已被迫辭官回鄉,最後崇禎元年因為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進入長城以內,京師告急之時,孫承宗又被一道聖旨重新召回了朝廷,之後明軍在孫承宗的帶領下一路追著皇太極打,更是收復之前被滿清侵佔的四鎮土地,關寧防線也在孫承宗的治理下變的固若金湯,本來如果孫承宗能夠一直呆在關寧防線上,滿清打死都不可能再次入關,可惜的是因為孫承宗的功勞太大,又剛正不阿,對於朝堂上的某些大佬他就是一個威脅,最終孫承宗又再次被逼辭官,隨著孫承宗的辭官,關寧防線也開始逐漸崩潰

《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方京師戒嚴,天下勤王兵先後至者二十萬,皆壁於薊門及近畿,莫利先進。詔旨屢督趣,諸將亦時戰攻,然莫能克復。世龍請先復遵化,承宗曰:「不然,遵在北,易取而難守,不如姑留之,以分其勢,而先圖灤。今當多為聲勢,示欲圖遵之狀以牽之。諸鎮赴豐潤、開平,聯關兵以圖灤。得灤則以開平兵守之,而騎兵決戰以圖永。得灤、永則關、永合,而取遵易易矣。」議既定,乃令東西諸營並進,親詣撫寧以督之。五月十日,大壽及張春、邱禾嘉諸軍先抵灤城下,世龍及尤世祿、吳自勉、楊麒、王承恩繼至,越二日克之,而副將王維城等亦入遷安。我大清兵守永平者,盡撤而北還,承宗遂入永平。十六日,諸將謝尚政等亦入遵化。四城俱復。”

盧象升一個幾次打的高迎祥、李自成全軍覆沒的名將,最終卻因為宦官高起潛擁兵不救,被清軍包圍,最終戰死沙場

《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九》:“於是迎祥圍廬州,不克,分道陷含山、和州,進圍滁州。象升率總兵祖寬、遊擊羅岱救滁州,大戰城東五里橋,斬賊首搖天動,奪其駿馬。賊連營俱潰,逐北五十里,硃龍橋至關山,積屍填溝委塹,滁水為不流。賊乃北趨鳳陽,圍壽州,突潁、霍、蕭、碭、靈璧、虹,窺曹、單。總兵劉澤清拒河,乃掠考城、儀封而西。其犯亳者,折入歸德。永寧總兵官祖大樂邀擊之,賊乃北向開封。陳永福敗之硃仙鎮,賊遂走登封,與他賊合,分趨裕州、南陽。象升合寬、大樂、岱兵大破之七頂山,殲自成精騎殆盡。”

孫傳庭一個俘虜闖王高迎祥,打的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只剩下18騎落荒而逃的名將,最終卻因為崇禎帝不顧孫傳庭軍隊缺糧少兵的情況下催促進攻農民軍,而戰死沙場,甚至死了之後還被崇禎帝認為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當是時,賊亂關中,有名字者以十數,高迎祥最強,拓養坤黨最眾,所謂闖王、蠍子塊者也。傳庭設方略,親擊迎祥於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偽領哨黃龍、總管劉哲,獻俘闕下。錄功,增秩一等。而賊黨自是乃共推李自成為闖王矣。明年,養坤及其黨張耀文來降。已而養坤叛去,諭其下追斬之。擊賊惠登相於涇陽、三原,登相西走。河南賊馬進忠、劉國能等十七部入渭南,追之出關,複合河南兵夾擊之,先後斬首千餘級。進忠等復擾商、雒、藍田,叛卒與之合,將犯西安。遣左光先、曹變蛟追走之渭南,降其渠一條龍,招還脅從。募健兒擊餘賊,斬聖世王、瓦背、一翅飛,降鎮天王、上山虎,又殲白捍賊渠魁數人。關南稍靖。遣副將盛略等敗賊大天王於寶雞,賊走入山谷,傳庭追之鳳翔。他賊出棧道,謀越關犯河南,還軍擊,賊走伏斜谷,復大敗之,降其餘眾。西安四衛,舊有屯軍二萬四千,田二萬餘頃,其後田歸豪右,軍盡虛籍。傳庭釐得軍萬一千有奇,歲收屯課銀十四萬五千餘兩,米麥萬三千五百餘石。帝大喜,增秩,賚銀幣。”

曹文詔,號稱明末第一良將,打的陝西的農民起義一聽到曹文詔就膽戰心驚,可惜最終卻因同僚的無能與出賣,在湫頭鎮之戰中因寡不敵眾兵敗自盡。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六》:“會賊高加計已殲,而鳳陽告陷,遂整兵南,以八年三月會總督洪承疇於信陽。承疇大喜,即令擊賊隨州,文詔追斬賊三百八十有奇。四月,承疇次汝州。以賊盡入關中,議還顧根本。分命諸將扼要害,檄文詔入關,文詔乃馳至靈寶謁承疇。承疇以賊在商、雒,聞官兵至,必先走漢中,而大軍由潼關入,反在其後,乃令文詔由閿鄉取山路至雒南、商州,直搗賊巢,復從山陽、鎮安、洵陽馳入漢中,遏其奔軼。曰:「此行也,道路回遠,將軍甚勞苦,吾集關中兵以待將軍。」拊其背而遣之,文詔跌馬去。五月五日抵商州。賊去城三十里,營火滿山。文詔夜半率從子參將變蛟、守備鼎蛟、都司白廣恩等敗賊深林中,追至金嶺川。賊據險以千騎逆戰,變蛟大呼陷陣,諸軍並進,賊敗走。變蛟勇冠三軍,賊中聞大小曹將軍名,皆怖懾。”

可以說這些本可挽救於大明的國之柱石們最終卻都因明朝內部的紛爭而死於自己人的手中,若是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們可以團結一致,一致對外,依靠這些名將們明朝完全不會落了個如此下場,只能說明會亡,不怪李自成,也不怪滿清,而是怪它自己。

可以這麼說只要崇禎帝的性格不是那麼猜忌、多變和多疑,能夠聽從他人的建議而不獨斷專行,再加上如果那些朝堂上的大臣們不再熱衷於黨爭,也不分什麼浙黨、楚黨和東林黨什麼派系,而是一致團結對外,眾志成城的應對滿清和李自成的進攻,無條件的去支持這些名將的戰鬥,那麼我想無論是李自成還是滿清,最終都不可能能夠奪得明朝的江山。明朝從來都不缺會打戰的名將,會治理天下的文臣,他們缺的是隻是一位如明成祖、明孝宗那般的皇帝,缺的只是一群不會黨爭的大臣們,即使直到南明時期,也擁有史可法、鄭成功、張煌言、何騰蛟這些名臣名將們,更是有”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的軍神李定國這般的明將,同時在南明中期更是出現了隆武帝這一位明君,可以說此時如果南明的大臣們能夠吸取明朝在北京的失敗,不再熱衷於權利的爭鬥,而是精心輔佐於隆武帝,再加上史可法、鄭成功、張煌言、何騰蛟、李定國等人的輔佐,我想南明重新統一全國指日可待,可是我們都知道這個時候的南明連皇家都紛爭不斷,在隆武帝登基之時,在紹興的魯王朱以海居然也宣佈自己是明朝的正統,而也就這個時候由於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本來如果魯王集團和隆武集團能夠拋棄正統之爭,先聯合進攻滿清,那麼滿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勢必不能阻擋南明的進攻,可是事實上呢?魯王還是在和隆武帝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再加上不管是魯王集團還是隆武集團,內部黨派鬥爭都十分嚴重,他們在於的就是手中的權利,就這樣南明失去了這麼一個最好的機會,最好兩方都被滿清逐一擊破,都落了個“國滅君死”的下場。

只能說之所以李自成能夠進入北京、滿清能夠統一天下,靠的不是什麼實力,而是真正的運氣,若不是明朝忙於內訌,若不是明朝的皇族太過無用,若不是明朝自己作死了自己手下的一批名將,李自成和滿清斷然不可能有任何滅亡明朝的機會,正所謂“廋死的駱駝比馬大”不管明朝再不堪再弱,也不是李自成和滿清這兩隻野馬也夠弄的死的,能夠弄死明朝的也只有它自己,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命。明朝在二百餘年遇到過無數次危難的關頭,但最終都因明朝的皇帝和大臣們齊心應對敵人才得以倖免,比如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時,明朝數十萬精銳全軍覆沒,皇帝被俘,瓦剌逼近北京城下,但是在明代宗和于謙等人的協助下,最終明朝得以繼續存活,並最終在孝宗時期出現“弘治中興”明朝再次進入盛世。再比如明朝在經歷明武宗和明世宗的折騰之後,再次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之時,在明穆宗、明神宗兩位皇帝和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共同努力下,明朝再一次避免了滅亡的結局,又再一次走向中興。但是最終明朝還是避免不了被滅亡的結局,老天沒有再對明朝垂愛,明朝最終在內訌的結局中走向了滅亡。只能說天要亡大明,無論大明如何做,總歸都只能化作一粒塵埃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澳古說歷史


從某種程度上說,明清鼎革,滿人奪取天下,不能不說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不過,明朝自明成祖之後即外戰無力,積弱不振,已失去了擴張的能力。因此,不論是蒙古還是滿洲,都始終是明朝的邊患。

而在嘉靖、萬曆兩朝,皇帝怠政,更導致國勢不可逆轉。延至天啟末年,北方大旱,陝西更是災荒不斷,最終引發大規模的饑民暴動。

進入崇禎年後,亂勢非但沒有停止的跡象,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數年後,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流民隊伍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其隊伍也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

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高迎祥遇伏被俘後遭凌遲處死,李自成成為新的“闖王”,而張獻忠自稱“八大王”。

兩部隊伍分別以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為活動範圍,縱橫數千裡,時戰時降,明軍戰勝不能,尾追不及,最終為大明王朝的覆亡埋下伏筆。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席捲西北,兵薄京城。張獻忠自恃不能與之爭鋒,而又不肯屈居李下,於是率部西進四川,另闢天地。

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覆滅大明,建立大順政權。之後,張獻忠也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圓了自己的“皇帝”之夢。

從這個意義上說,滅亡明王朝的並非滿洲八旗,而是天災及由此蜂起的農民起義軍。

在此朝代更替之際,吳三桂勾結清軍入關,而很可能又是一場瘟疫讓大順軍喪失了戰鬥力,最終八旗入關後勢不可擋,並乘勢奪取天下。

因此,從歷史偶然性的角度上說,“清取明而代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借勢而為的機巧之舉。

當然,同樣不可否認,滿人的勝利雖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但其入關時不過20萬兵力,這說明八旗鐵騎確有可畏之處。

此後,明朝政權雖然已覆滅,但在南方仍由明朝舊臣擁立了幾個所謂的南明小朝廷,其為時不長,而被清軍各個擊破,相繼覆滅。

此外,在天下大亂之際,各地豪雄並起,盜賊橫行,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數以百計,但最終都被清軍相繼敉平。

歷史就是如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百年一治一亂,似乎也是定數。

總的來說,明朝氣數已盡,清朝能夠在短時期內取而代之,而不至於國家分裂太久,老百姓也由此少受戰亂之苦,並得以休養生息,也未必不是好事。


坑爹史冊


不是,明朝直接滅亡的原因是因為李自成打入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正式宣告滅亡。而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則有眾多因素共同導致。


1.歷史上罕見的天災。明朝末年,小冰河氣候爆發。各地大旱、大澇頻繁出現。據史書記載,廣州地區都開始下雪。小冰河期的出現,是全國地區氣溫大幅下降,各地災害頻發,糧食產量銳減。數以千萬計農民,顆粒無收,淪為流民。給明朝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動盪不安。

2.天災帶來的人禍。小冰河氣候導致的災民遍地,哀鴻遍野。從中也滋生了各種野心家、軍閥、農民起義等等一系列人禍。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起義隊伍也有13只,“闖王”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就是農民起義領袖中最著名的兩個,他們流竄各地,如蝗蟲一般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關寧集團、左良玉等軍閥在各地盤踞,聽調不聽宣,面對女真人怯懦不堪、一潰千里,面對民眾卻殘暴無仁、殺良冒功。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匪過如梳 兵過如篦”,百姓根本無法正常生存。

3.崇禎皇帝自己的幼稚病。崇禎皇帝基本可以算是一個意外,他的哥哥天啟皇帝,因為無子,病逝後,崇禎即位。因此,崇禎沒有經過啊,完整的帝王教育對如何平衡派系關係,如何統治國家並沒有完全成熟的思路,完全憑一腔熱血。


崇禎皇帝當政17年,換了50任首輔大臣。如此高頻率的更換首輔大臣,政策推行,必然無法良好的進行下去,國家政治只會一團糟。兒童真本人對大臣刻薄寡恩,無任何開國皇帝的雄才大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4.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地主商人階層的極端自私和腐化墮落。明末年間,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在江南地區開始。富庶的江南地區,大地主大資本家,已經十分富裕,堪稱富可敵國,他們不用交稅,卻享受著種種特權,但卻不願為國家做出任何貢獻,眼睜睜的看著國家滅亡。

5.後金女真人的趁火打劫。女真崛起東北後,大量屠殺漢人。建立了奴隸制的軍功政治集團。多次入關,燒殺搶掠,也大大打擊了明朝恢復元氣的時間。


鳶飛九天2018


感謝提問🙏!

明朝是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滅掉的,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滿清入關後,滿清很無恥地打出了為崇禎報仇的大旗,把大順打殘了。而大順被滿清打殘後,先後與南明合作。。南明諸政權則先後被滿清消滅。。



明朝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總結出來的對手有:

1、老天:明末天災不斷;

2、人禍:流民四起,起義軍大量牽制了明軍兵力;

3、內憂:明末制度的各種弊端開始出現,土地兼併嚴重,封疆大吏養匪自重,東林黨人把持朝政卻只注重黨爭。崇禎皇帝剛愎多疑。

4、外患:滿清不斷南下劫掠。

如果光有天災大明不難度過,以明軍的戰鬥力,起義軍也不難鎮壓。如果僅有滿軍,滿清萬難入關,全遼可復。可惜!只能說天不佑大明瞭!


不走的時鐘


1616年,

建州女真

部首領

努爾哈赤

建立

後金

。然後薩爾滸會戰,明軍12萬敗給後金6萬,關外明軍已無成規模的野戰部隊,後金蠶食關外遼陽,瀋陽,大明一度準備放棄關外遼地,滿清乘機伐蒙古,高麗,獲得了穩定的後方,除了編制滿八旗外,還編制蒙八旗,1636年,

皇太極

改國號為大清,緩和野豬皮與漢人的矛盾注殺光還是圈養,同時攻破東江鎮,吸納徐光啟編練火器新軍,繞道燕北長城攻入關內,掠奪人口財物,然後與晉商勾結削弱大明,關外戰場,與大明繼續鏖戰,直到松山一戰,大明喪失了最後野戰兵團~秦軍宣大兵以及關寧兵,袁崇煥殘存的手下,大明從此面對流寇與韃虜再無還手之力,連同前期投降清軍的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所部漢奸屬下,變成漢八旗,
1644年

大順

攻佔

明朝

國都北京,駐守

山海關

的明將

吳三桂

降清,

一片石之戰

後,攝政王

多爾袞

率領清軍趁勢入關,同年

順治帝

遷都

北京

,招降納叛,啟用宣大鎮的李成棟,姜穰以及漢奸4王為先鋒,一路徵南,從此清朝取代

明朝

成為全國統治者。政治上推行

首崇滿洲

圈地

投充

剃髮易服

遷海令

軍事上平定

大順

大西

南明

等政權,並大規模

屠城

20年間逐步掌控全國。滿清八旗入關連20萬兵力都沒有,加上漢奸四王兵力10餘萬,接受明朝投降的綠營不下60萬,以綠營為前鋒,漢奸四王為中軍監視綠營,八旗監視漢奸四王,其實大明軍人無可厚非,最噁心的是東林黨,應了那句話,腐儒無能,禍國殃民。東林黨大部分官員先投順,後降清,毫無氣節。

游龍楚昭南


要說明朝到底是不是被清朝所滅,這可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一方面清朝沒有直接滅亡明朝,崇禎帝吊死在煤山上並不是清軍所逼,但是明朝的殘餘勢力卻的確是清朝在南下的過程中所滅。至於明朝為什麼會在1644年滅亡,則是包含了很多原因的。

老觀點:


首先,明朝主要軍事力量在1644年前已經消耗殆盡,雖然明軍一直到明朝滅亡時依然保持著一個比較大的規模,但是已經抵擋不住清軍和農民起義軍的進攻。因此,明朝在1644年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沒有依靠的足夠強的軍事力量。加上崇禎帝的個人性格缺陷,明朝滅亡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其次,從政治上來看,明末已經亂成一鍋粥,體制已經僵化到極點,宦官專政與黨爭交織,明王朝已經很難進行有效的大規模的戰爭動員。加上崇禎皇帝個人迷信軍事力量,忽視了老百姓的需求,一味的向老百姓加稅加餉,最終引起了關中地區的民變,這才有了後來的闖王入京,崇禎皇帝上吊。而就在闖王的軍隊已經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明朝的大臣們仍然不願意毀家紓難,崇禎皇帝向他們攤派軍餉,竟然主動積極者甚少,最終他們和大明王朝一起被埋葬。

新思想:

近些年來隨著學者們研究的深入,關於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又有了一些新的見解出現,比如所謂的氣候原因(有學者提出了一個“17世紀危機”的概念,這一概念以17世紀初出現的世界性範圍內的小冰期為主要分析對象,剖析了小冰期的出現對於明朝的農業的影響),疾病原因(比如有學者認為當時明朝的軍隊當中一度鼠疫是非常肆虐的,極度影響了明軍的戰鬥力)

因此,小編覺得明朝之所以會亡,除了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在明王朝一方外,明王朝自身也已經病入膏肓,非亡不可。


青年史學家


清朝在入關後前前後後在關內關外消滅了明朝三十多萬部隊,尤其是松錦之戰明軍最後的戰略機動力量被消滅殆盡,根本無法在阻止清軍的進攻步伐,而且清軍在正式入關之前,就多次破關而入,最遠一度打到濟南放馬過冬,押送俘虜的隊伍排了三十多里。這些行動除了消滅大量的明軍以外,更是極大的消耗了明朝的戰爭實力。換句話說,明朝就是被清軍拖入戰爭泥潭一步一步的蠶食,一口口的吃掉並沒有急功近利,貪大求全,採取了步步為營的大法。

而努爾哈齊起兵正式嚮明朝宣戰的時候,還沒有李闖什麼事,換句話說,正是清朝一點一點的消耗了明朝的實力,把明朝榨乾後,他李闖摘了個大桃子,而這李闖又無意中幫了大清一把,給大清正式入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藉口。而李闖曾經被洪承疇打的差點餓死在商洛山裡,最後洪承疇的部隊在關外被大清消滅殆盡,給了李闖東山再起的機會。

所以,真正滅亡明朝的是大清,而不是摘桃子的李闖。


北洋海軍炮手


明清是先後繼承關係的兩個朝代。人們也總會以為明朝時被清朝所滅。事實上,沒那麼簡單。

首先,清朝建立的時候,明朝還沒有滅亡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政權。從此,他們不斷嚮明朝進攻,成為明朝後期邊境上最大的禍患。到1644年,明朝已經基本失去了關外之地。雙方以山海關為界相互對峙。

其次,清軍入關的時候,其實明朝已經滅亡了。1644年3月19日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盡於煤山。明朝已經滅亡了。而清軍入關是在1644年4月23日,山海關附近吳三桂和李自成鏖戰之中,清軍突然殺出,給李自成以沉重打擊。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4月30日李自成逃離北京城。當年的十月初一,順治帝在武英殿正式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而此時,明朝已經滅亡了近半年了。

後來清軍入關之後,根本不承認朱由崧在南京稱帝的合法性。以追擊李自成為由,很快就佔領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河南、湖北等地。之後一路向南,到1662年徹底消滅了明朝的殘餘勢力。

後來為了安撫民間的敵對情緒,清朝更是明確宣佈,自己不是明朝的消滅者。他們說自己的江山得自於闖賊,清軍入關是為了幫助明朝的大臣們復仇。殺了李自成,也算是幫明朝出了一口氣。由於明朝已經滅亡了。自己也就順理成章地得了天下。為此,清軍入關之後,就以禮安葬了崇禎皇帝。對明朝的帝陵,都給予保護。而且後來,康熙皇帝南下的時候還曾經到南京的明孝陵去祭祀朱元璋,評價朱元璋為“治隆唐宋”。

客觀地講,清朝對明朝的滅亡有一定的作用。清朝在建立之初,根本沒有想到過有朝一日能夠奪取整個天下。他們的目標也就是能夠奪取東北地區就算是不錯了。而明朝在丟掉了東北之後,肯定不能善罷甘休。因此,明朝與滿清一直處於敵對的狀態。為了防範滿清,明朝不得不在山海關一線佈置了重兵。到北京城破之日,都沒有調動山海關的部隊回防。但是畢竟明朝不是直接被清朝滅亡的。所以,對於明朝的滅亡,清朝算是個幫兇。而直接的殺手是李自成。


野叟雜談


明朝滅亡是沒錢了,財政破產才是根本,其他都是表象,明朝不缺名將,但士兵工資都發不出來了,沒錢賑災安撫,老百姓只能造反,昔日永樂出現過十萬精銳全軍覆沒,但對大明沒啥影響,因為永樂大帝的錢袋子裡面有的是人民幣,小小韃虜就那十幾萬騎兵,放在永樂時代,武裝到牙齒的明軍會把建奴打的狗一樣,但明末軍隊除了個別家兵能戰之外,正規軍隊幾乎沒戰鬥力,因為沒錢,不信?你看看關寧戰鬥力比較強,因為工資基本勉強保正;孫傳庭的幾萬軍隊戰鬥力也強,因為崇禎把褲兜裡的所有錢都給了他;看看其他軍隊戰鬥力很弱,但一旦投靠了滿清,戰鬥力立馬暴漲,為何?因為當明軍的時候餓著肚子吃不飽工資沒有全家吃西北風,投降當了清軍之後,雖然韃子也沒多少錢,但可以屠城啊,屠一座城每人就分幾百萬人民幣,你說是不是打了雞血一樣?所以跟著明朝的明軍往往和綿羊一樣,一旦投降成了綠營,居然出現了無數死戰不退的勇士,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要說群眾覺悟高,說群眾是先進的進步的,實際上普通人最關心的是油鹽醬醋發工資住房子,所以明朝最根本問題是財政破產,為何江南無法給中央輸血?到底是何原因?我覺著就是土木包戰役,不是那二十萬軍隊多重要(對於中國那就是小意思),而是因為皇帝親征並且所有武將跟隨,導致武將勳貴集團全滅,永樂大帝以來武將壓制文官的策略一朝改變,從此大明的力量開始消耗在內部,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逐漸衰弱


暴走的流浪劍客


明朝的滅亡,不能簡單地說是被後金(後來的清朝)或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所滅,準確的說法是明朝亡於內憂外患。

明朝末年,明朝面臨兩線作戰,在內要和農民起義軍作戰,對外要和後金的八旗兵作戰,在內憂外中,李自成的起義軍率先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李自成的農民軍只能算是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而明朝的滅亡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後金的八旗兵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威脅,清軍入關,消滅了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徹底取代明朝,一統天下。不存在著所謂的清軍撿了一個大便宜,或者說清軍摘了李自成的桃子。

總之,最後清朝一統天下,得益於農民起義軍的神助攻,運氣成分不可否認,然而最主要的還是自身的實力,實力決定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