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十家百年小学,有你的记忆吗?

南宁十家百年小学,有你的记忆吗?

前言:因发现今日头条的南宁专栏经常有转载我的文章(非经本人同意),也有大量采用我文章的内容而不注明来源,侵权防不胜防。我决定进驻头条,把我原创或改编的南宁旧事100多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南宁市的学校教育自唐代开始兴起。最早的学校是南宁府学宫,原址在城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迁于五花岭(今民生路南宁饭店与新朝阳商业广场一带)。而南宁市的小学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宣化县(南宁市前称)兴办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和城中5所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初具规模,城乡兴办了9所小学堂。

共和路小学(共和路122号,113年历史。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宣化县(南宁市前称)二等小学堂创办于现在的青云街口一带,是南宁市最早的小学。1908年迁到石牌坊街(今共和路其中一段),改称“南宁市模范两等小学堂”,民国11年起著名教育家钮佩瑺任校长多年。民国时该校曾多次更名。1949年南宁解放改名为南宁市模范一小,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十二小学,1954年与第十三小学即原模范二小合并为联小,1956年改称“共和路南段小学”,1959年分出民生小学(民乐路小学前身),2012年又改称“共和路小学”。这所小学从民国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南宁市最优秀的学校之一,尤其在民国,达官贵人的小孩争先恐后挤进这个学校。

民乐路小学(民乐路6号),113年历史。

1958年,南宁市电信局扩大经营,征用共和路南段小学大部分土地。1959年分出“民生”、“共南”两校。1968年之后民生小学几次改名,最后改称民乐路小学。经教育局批准,现址是南宁四中划出部分校园而新建。

壮志路第一小学(壮志路4号,至今112年历史。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三界坊(壮志路古称)的三界庙(壮志路4号)建立城西初等小学堂,后多次更名。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二小学,1956年改称博爱街小学,文革后称为壮志路第一小学,1979年壮志二小、三小合并后,该校被撤销。

当阳街小学(当阳街79号,至今112年历史。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当阳街的三界庙建立城南初等小学堂(现邓颖超石刻花园),后多次更名。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八小学,1956年改称当阳街小学,2002年因拓建民族大道被拆除撤销。

卫国第一小学(人民西路22号),至今110年历史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宣化县第一高等小学于南门正街(中山路188号)成立,后迁至城西白衣庵(原址在人民西路与云亭街交界),曾多次更名。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一小学,1956年改称上国街小学,文革后称为卫国第一小学,2003年因马路扩建被拆除撤销。

中山路小学(中山路257号)109年历史。

1909年(宣统元年),在马草街(中山路北段)观音堂设立南宁市第一所女子初等小学堂,1912年迁至现址,更名为邕宁县立女子两等小学校,后又多次更名。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十一小学,1956年改称中山路北段小学,2011年称为中山路小学。

平西小学(平西路53号,108年历史。

1910年(宣统二年),在弘仁寺(区体育馆至休闲公园一带)设立江西岸初等小学堂,后又称弘仁寺小学堂、民治三村小学等等,1956年改称平西乡小学,现称平西小学。平西小学素有“世界冠军摇篮”之美名,涌现出吴文凯、秦艺源、周蜜、胡宁、陈郁、吴艳艳、何姿等7名世界冠军。

中山路南段小学(中山路75号),至今108年历史。

1910年(宣统二年),在下廓街玄檀庙(又称神宵宫)创建玄檀庙学堂,后改称南廓小学堂、邕宁县第三小学等等,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六小学(后又改为第七小学),1956年改称南宁市中山路南段小学。因生源急剧下降于2009年7月并入中山路北段小学。

维新街小学(维新街南一里9号,至今106年历史。

1912年(民国元年),东门外维新街三清观庙改建为东廓初等小学堂,后多次更名。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十五小学,1956年改称维新街小学。1978年开始随着民族大道的建设,大批住户外迁,1997年该校被撤销。

亭子小学(亭子东三街3号),103年历史。

1915(民国四年),在亭子关帝庙设立平南小学,1950年南宁市第一任市长莫文骅将军筹款在现址重建, 1950年称为南宁市第十七小学, 1956年改称亭子镇小学,后改名亭子乡亭子中心小学等等,现在叫江南区亭子小学。

这十家百年小学,一半已经消失了(壮志一小、维新、当阳、卫国一小、中山南)。目前,百年老校除了民乐路小学生存状况较好外,其他学校日渐式微,比起后来的滨湖路小学、天桃实验学校、民主路小学等等,已经大为逊色。

由于历史条件,百年老校大多设立在老城区,分布密集相隔不过数百米,甚至几十米,例如壮志路200米长的街道就有3所小学。随着旧城改造,大部分市区居民外迁,学校生源急剧减少,失去存在的基础。同时,老校周围都是商店住宅,没有发展余地,本来就狭窄的校园缺乏活动空间,有的甚至连个象样的篮球场都没有,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存在,政府坚持“扶新壮新”的原则,新建学校条件一个比一个好、设施一个比一个齐全、师资一个比一个强大。而对老城区的小学则是维持或撤销,资金投入非常少,老校状况窘迫。

百年小学历史悠久,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与品牌,更是一座城市的教育记实,真实反映一个地方的教育底蕴,一旦失去了,花再多的钱都无法买回来。现在我们修建道路,可以为了保存一棵古树而绕弯改道;建设新区,可以为了挽救古树而改变设计图纸,都觉得很值。但保护和延续百年小学却没有这样的底气。总之,没有品牌意识,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遗憾。

百年小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我们怀念她。

南宁十家百年小学,有你的记忆吗?

原卫国一小

南宁十家百年小学,有你的记忆吗?

原当阳街小学

南宁十家百年小学,有你的记忆吗?

原共南小学(现共和路小学)

南宁十家百年小学,有你的记忆吗?

原中山路北段小学(现中山路小学)

注:1、本文是参考文史资料及有关文章编写的原创。图片均来自网络。2、本人拥有此文版权,凡转载本文需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谢谢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