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氣定改”下的河北煤改氣觀察:從“氣荒”到“緊平衡”

11月底,凜冬已至,中國北方又有數百萬戶居民告別了百年延續下來的燒煤取暖的生活方式,以天然氣、電力等相對清潔的供暖形式驅逐寒冷。

自2017年年底那場波及華北地區的“氣荒”之後,一年來“以氣定改”和“循序漸進”成為推進“煤改氣”工程自上而下的行動指南,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尋找確定更多氣源亦成為相關部門聚力解決的問題。

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曾表示,今年我國天然氣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但居民用氣可以全額保障。

“關鍵還是氣源問題,市場問題和供應量問題,(今年)‘煤改氣’相比以往要慎重得多,更多傾向於煤改電。”一位河北環保系統人士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今年河北的“雙代煤”改造計劃以穩妥為主,並提高了“煤改電”的比例。

多位專家對澎湃新聞表示,從長遠看,僅依靠“煤改氣”和“煤改電”並不能完全解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問題,還應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多種清潔能源,而這也與多部委聯合印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的觀點相契合。

“煤改氣”和“煤改電”工程穩步推進之後,未來的清潔取暖工作仍將面臨更多挑戰。

“以气定改”下的河北煤改气观察:从“气荒”到“紧平衡”

中國青年網 圖

以氣定改

11月的華北平原寒風吹徹,冬季取暖成為各方關注的民生話題。

“前幾天去村裡調研,有農戶燒的是煤球,領導也理解,讓加大清潔煤的供應。”11月23日,河北邯鄲峰峰礦區一位官方人士對澎湃新聞說,其在一線的深切體驗是,今年的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推進起來更加平穩,對於飽受爭議的“一刀切”“大幹快上”等做法尤為注意避免。

澎湃新聞記者於2017年12月曾探訪峰峰礦區,當時,這個位於太行山與華北平原交會處的工礦區,因天然氣供應緊張,當地居民普遍反映存在“煤改氣”後做飯時“火突然就滅了”的情況,當地部分酒店、飯店曾不得已只能用電磁爐做飯。

河北峰峰礦區是中國北方地區推進清潔取暖工作的見證和縮影。

2017年,“大氣十條”五年收官之際、“煤改氣”提速的背景下,北方地區曾一度出現比往年更為嚴峻的“氣荒”。

而痛定思痛之後,“以氣定改”和“循序漸進”成為了北方地區推進清潔取暖工作自上而下的行動指南。

今年8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改革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措施,提出完善天然氣調峰、應急和安全保障機制,做好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預案,新增氣量優先保障城鎮居民生活和大氣汙染嚴重地區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在具體實施層面,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稱,“煤改氣”實施前須簽訂合同落實氣源,堅持“以氣定改”,利用差別化價格政策促進削峰填谷。

這次會議還提出構建拓展國內生產、穩定國際合作的多元化供應體系,加強管網、儲氣庫、接收站等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創新機制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轉讓礦業權等多種舉措。

在此之後,上述會議明確的“以氣定改”穩妥策略被不斷堅持和強化。

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再度強調“煤改氣”要堅持“以氣定改”、循序漸進,確保民生用氣穩定供應。

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調研並主持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作座談會,強調要穩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堅持以氣定改,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不硬壓指標,不搞“一刀切”,決不允許發生先拆除原有供暖設施、影響群眾溫暖過冬的情況。

河北省是“煤改氣”的主戰場之一,據河北省住建廳2017年年底披露的數據,2017年河北省共完成農村氣代煤、電代煤253.7萬戶,其中氣代煤231.8萬戶,而當年河北原計劃氣代煤、電代煤共完成180萬戶。

繁重壓力令地方措手不及。河北省一位住建系統人士對澎湃新聞說,邯鄲市永年區曾委派三位住建局副局長,在2017年10月赴廣東駐廠20多天搶購“煤改氣”需要的壁掛爐設備,每日白天黑夜盯生產線才完成任務指標。

根據今年7月18日印發的《河北省2018年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方案》,河北全省農村今年擬安排清潔能源改造180.2萬戶,其中電代煤31.9萬戶、氣代煤145.1萬戶,新型取暖3.2萬戶。

相比2017年,河北省2018年出臺的上述方案明顯提高了電代煤佔比。根據河北2018年相關方案,氣代煤佔比80.5%,電代煤佔比17.7%。此前在河北省2017年實際完成的253.7萬戶清潔取暖中,氣代煤完成231.8萬戶,佔比91.4%;電代煤21.9萬戶,佔比8.6%。

“關鍵還是氣源問題,市場問題和供應量問題,‘煤改氣’相比以往要慎重得多,更多傾向於煤改電。”一位河北環保系統人士對澎湃新聞說,今年河北的“雙代煤”改造計劃以穩妥為主,提高了“煤改電”的比例。但另一方面,該人士也透露,“煤改電”的前期投入比較大,三種設備有兩種補貼均在一萬元以上,第三種補貼也需七千多元。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找氣

在2017年年底的華北氣荒中,峰峰礦區曾對工業用戶和商業用戶實施限氣政策。

當時,當地政府公開發布通知稱,限氣政策受上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團公司氣源緊張、液化天然氣價格猛增等因素影響,峰峰礦區每日有3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需求,而上游供氣單位多次實施限氣,限氣期間平均供應量僅為每日6萬立方米。

河北省發改委能源局綜合處副處長梁義科在2017年12月11日的座談會上坦言,河北省2017年採暖季天然氣的需求量將達到約82億立方米。這與此前落實的65億立方氣源存在17億方的缺口。

此外,梁義科還表示,天然氣峰谷差高、天然氣調峰設施落後也是河北出現氣源緊張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以氣定改”的方針落定後,找到天然氣並確保氣源穩定成為推動“煤改氣”的落腳點。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財政部等多部委於2017年12月5日聯合印發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全面分析了中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的現狀、問題及解決方案。

上述規劃亦指出,當前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建設存在短板、天然氣價格偏高制約推廣應用、“煤改氣”氣源保障存在一定挑戰,是北方地區推進天然氣取暖的四大主要問題。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副院長韓景寬在2017年10月便公開撰文稱,作為國際通用調峰手段的地下儲氣庫有效工作氣量偏低,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地下儲氣庫形成的有效工作氣量為64億立方米,僅佔表觀消費量的3.1%,遠低於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韓景寬直陳的相關數據在上述規劃中亦得到印證。

此外,今年9月,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我國天然氣幹線管道里程僅相當於美國的1/7,卻承擔了相當於美國1/3的天然氣消費規模,在用氣高峰期管網相對脆弱。

而另一方面,2017年12月5日印發的這份規劃也制定了多方開拓氣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和監管力度等多項應對措施。

引人關注的是,上述規劃在氣源保障方面,提出相關部門督促氣源企業按計劃做好氣源供應,充分發揮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主要供氣商的作用,同時加快推動民營企業、城鎮燃氣經營企業開闢新供應渠道,加快中俄東線、進口LNG 等氣源引進和建設步伐。

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層面,上述規劃提出編制全國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作方案,打破企業間、地域間及行政性壟斷,推進管道互聯互通,推動已納入規劃的長輸管道和LNG接收站加快建設等。

今年9月5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再度明確了相關保障機制。

上述意見在儲氣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明確到2020年,“供氣企業10%、城燃企業5%、地方政府3天”的儲氣責任和指標要求。此外,意見首次提出,建立天然氣多元化海外供應體系。

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相關負責人對此評述稱,天然氣穩定供應的治本之策是構建完善的產供儲銷體系。意見首次從上游增產增供、中游基礎設施配套、下游市場建設以及應急保障體系完善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

但上述負責人同時稱,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不是朝夕之功,當前一段時間的民生用氣保障工作仍面臨較大挑戰。

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今年我國天然氣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但居民用氣可以全額保障。

孟瑋表示,2018年全年已落實可供天然氣資源量2635億立方米,比去年增加249億立方米,供暖季已落實資源超過1200億立方米並分解至各地。

天然氣供需緊平衡的狀態之下,解決積弊已久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短板和氣源緊張問題仍任重道遠。

居民賬本

對無數處於“煤改氣”進程中的老百姓而言,自家的取暖賬本則是眼下最為關心的內容。

今年11月初,山西省交城縣的五千居民便因嫌“煤改氣”取暖貴而拒絕交費,剛剛進入取暖季的交城縣遭遇危機。

交城縣梁家莊村村民老李11月7日向澎湃新聞稱,城南梁家莊村的五千名居民認為“煤改氣”後取暖費用過高,且高於縣城熱電廠餘熱集中供暖的費用,拒絕交納天然氣取暖費,在交城縣於11月1日集中供暖一週後,五千名居民和同一片區的交城縣中醫院等單位尚未用上暖氣。

“一樣的‘集中供暖’,折算下來卻差了五六塊錢。”老李對澎湃新聞說。上述居民和縣中醫院位於當地城鄉接合部,此前通過自己燒小鍋爐的方式取暖,認為“煤改氣”後的供暖費用應比照集中供暖收費。

“這個費用其實一點不高。”交城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說,天然氣本身成本較高,“煤改氣”取暖費是按建築面積每平方米18.2元,熱電廠餘熱集中供暖按使用面積每平方米是16.5元,如都按建築面積算,兩者相差5塊錢。

交城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老百姓的想法和意見可以理解,但觀念需要改變。

面對不解,交城縣委相關負責人則是“有苦說不出”,其對澎湃新聞說,2017年天然氣價為每立方米3.24元,而今年天然氣價格預計為每立方米4.19元,住建部門向用戶供暖的直接成本從去年的56.28元每平方米上漲至83.37元每平方米。

而現有的按建築面積18.2元每平方米的收費標準,已意味著巨大的財政補貼壓力。

這場僵持不下的供暖風波最終以居民按價交費並恢復供暖而告終,但公眾對供暖費用變化的敏感早已有之。

澎湃新聞於2017年11月至12月間探訪河北邯鄲市永年區河北鋪鎮,當地居民亦普遍表示擔憂天然氣取暖成本增加,一個冬天下來估算需要四五千元,因認為“燒不起”而不敢開新裝的壁掛爐。

在中國北方農村,以往燒煤取暖,一戶通常為兩三噸煤炭,成本費用大致為兩千多元。

根據2017年7月印發的《河北省省級大氣汙染綜合治理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按戶燃氣設備購置安裝投資的70%給予補貼,每戶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2700元,由省和市縣各承擔一半,其餘由用戶承擔。在居民使用採暖用氣時,給予採暖用氣每立方米1元的氣價補貼,每戶每年最高補貼氣量1200立方米,由省、市、縣各承擔三分之一。

這一補貼政策在今年有所調整。按照《河北省2018年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方案》的規定,今年河北省給予採暖用氣每立方米0.8元的氣價補貼,每戶最高補貼氣量仍為1200立方米,最高補貼960元,仍由省、市、縣各承擔三分之一。

一位河北省住建系統人士對澎湃新聞算了這樣一筆賬,百分之八十的用戶一天使用天然氣在十二到十三立方米左右,2017年每立方米2.4元的價格加1200元的氣價補貼計,2018年天然氣價格為每立方米2.68元加960元的補貼,“煤改氣”除了生活的便利性之外,也具有一定經濟性。

“農村三個月取暖季,燒煤每噸600多元,三噸煤的價錢和燒三個月天然氣的價錢差不多。”上述人士說。

河北峰峰礦區一位居民對澎湃新聞說,目前家裡一天需要用十幾立方米天然氣,房子更大點的可能更多,“天然氣一冬天得花四五千塊錢也是正常的,補貼能抵消點,環保壓力下,各種支出都必然增大很多。農民不捨得開。”

長遠辦法

伴隨2018年多項文件和官方聲音的密集發佈,“煤改氣”的未來日漸清晰起來。

根據《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的內容,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北方地區城鄉建築取暖總面積約206億平方米。其中,城鎮建築取暖面積141 億平方米,農村建築取暖面積 65 億平方米,農村取暖建築中僅 20%採取了一定節能措施。

我國北方地區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為主,佔比達83%,天然氣、電、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工業餘熱等合計約佔 17%。

上述規劃明確,到2019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要達到 50%,其中“2+26”重點城市城區清潔取暖率要達到 90%以上,農村地區達到 40%以上。到2021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要達到 70%。

為此,上述規劃確定了可因地制宜選擇地熱、生物質能清潔取暖等多種清潔能源,做好工業餘熱回收利用,以同一類別地區,經濟條件、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優先推進,以居民可承受為原則,並強化企業在清潔取暖領域的主體地位等多項舉措。

“僅靠‘煤改氣’不可持續。”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對澎湃新聞說。多位專家也對澎湃新聞表示,從長遠看,僅依靠“煤改氣”和“煤改電”並不能完全解決清潔取暖問題。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謝秋野曾算了一筆賬:我國北方地區城鄉建築取暖總面積約206億平方米,如果全部“煤改氣”,一年用氣量約2000億立方米,而2017年全社會用氣量才2373億立方米;如果全部“煤改電”,一年用電量約需2萬億度,而2017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一共才8695億度。單從能源供應的層面看,已經困難重重,若再加上每年的財政補貼負擔、安全等問題,未來的清潔取暖工作將面臨更多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江億對澎湃新聞說,城市的模式和鄉村的模式不一樣,清潔供暖難點在鄉村。城市有相對完備的供熱系統,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熱電聯產和其他工業餘熱,基本就能解決北方地區供暖問題,而鄉村需充分因地制宜,比如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太陽能等,實現清潔取暖。

“單純依靠‘煤改氣’,這事比較難成立。”江億對澎湃新聞說。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則對澎湃新聞說,應充分借鑑過往經驗得失,此前步子邁得太大,下一步除進一步注重住房保暖性改善和發展多種清潔能源供暖外,財政補助的可持續性也需充分考慮,此外還應注重政策執行和實施的具體實施情況,尤其是基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