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香火最旺的寺院,建於清朝順治年間,曾供奉過唐僧的舍利子

大悲禪院坐落河北區天緯路,是天津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為悠久的佛門寺院。

大悲院始建於清代順治末年(一說建於明代),因寺內供奉一尊高達3.6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而得"大悲"之名。

天津香火最旺的寺院,建於清朝順治年間,曾供奉過唐僧的舍利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悲院幾度沉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寺院被洗劫;民國時期又長期被法院、消防隊、警察所佔用。以至於到了解放前,只剩下了現在的西院。

1942年,大悲院擴建,在原有寺院的東側陸續修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東西配殿等建築,連同園林景觀等配套設施總計8000餘平方米。

天津香火最旺的寺院,建於清朝順治年間,曾供奉過唐僧的舍利子

1945年,大悲院由南京請來了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也就是唐僧的原型)頂骨舍利,專設紀念堂作為鎮寺之寶供奉。但在1956年,為了促進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印度政府的請求下,玄奘法師頂骨舍利重新回到了印度那爛陀寺遺址。

解放以後,大悲院曾在政府的協助下又進行過一次修繕,之後由天津的甲骨文專家王襄先生,書寫了篆文的"古剎大悲禪院",鐫刻在寺院山門之上。

上世紀6、70年代,由於中國正經歷特殊時期,大悲禪院也未能倖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寺廟內的文物被洗劫一空,損失慘重,之後76年的唐山大地震,寺院建築又倒塌了一部分。所以直到1980年,大悲院才開始進行修復工作,並重塑所有佛像。

大悲院看似是一座寺廟,但實際上其不亞於一座小型博物館,比如在大雄寶殿中供奉的佛祖金身像為明代所鑄造,通高五米,重達六噸,是國家二級文物。寺內還藏有各種材質的佛像,如銅、木、石、泥、玉等,各類飛禽走獸、車、棺等雕塑達幾百餘件,這些藝術品的年代上至魏晉南北朝,下至隋唐元明清,極具鑑賞及考古價值。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在寺內設立的弘一大師紀念堂,弘一法師即李叔同,李叔同生於天津,他通古博今,專攻音樂和繪畫,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話劇社"春柳社",主演了《茶花女》等名劇。後來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後又南下福建泉州,潛心鑽研佛經戒律,終成一代宗師。如果您沒聽說過他,那您肯定聽過一首歌叫《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首傳唱度十分高的歌曲,就是弘一法師所作,至今很多影視劇中仍在使用。

天津香火最旺的寺院,建於清朝順治年間,曾供奉過唐僧的舍利子

今天的大悲禪院已經成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每年接待遊客百萬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