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SME按: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NASA的“洞察號”成功在火星表面著陸,令人欣喜。關於“洞察號”著陸之困難,火星大氣之稀薄,想必各位也是有所耳聞,目前所有嘗試登錄火星的探測器(不包括“洞察號”),有一半都死在了那肉桂色的塵土之中。但著陸成功僅僅是序章,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在於它所揹負的探測使命。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來源 The Atlantic

作者 MARINA KOREN

翻譯 SME科技故事

除了我們的家園地球之外,火星可能是太陽系裡我們最熟悉的一顆行星了。自1965年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一個又一個的探測器來了解我們的這個天體鄰居。

飛行器最先拍下這顆紅色星球的近距離照片。

行星軌道探測器發現了高聳的火山,乾涸的河床以及在稀薄大氣中掀起塵暴的烈風。著陸探測器在肉桂色的土壤中尋找生命的痕跡,但最終無果。

探測車在地面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並找到了藏在30億年前岩石裡的有機分子,找到了火星早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雖然我們對火星的探索與研究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但我們對它的瞭解仍停留在表面。一些探測器已經採集了不少岩石和土壤樣本,可這些都沒有帶來太多的進展。

“我們對火星的表面已經相當瞭解了,我們對它的大氣層可以說非常熟悉,電離層也同樣如此。至於火星地表一英里以下的地方,我們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地表2000英里以下的區域了。”布魯斯·巴納特解釋道。他是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名科學家,致力於研究火星的演化。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火星地表的礦物顯示這裡曾經有水

像巴納特這樣的科學家很快將會得到更多的數據。今天早上(北京時間),NASA的一艘前所未有的探測器在火星地表成功著陸。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探測器的機械臂將在地面放置一些科學儀器。這些儀器將與火星融為一體,深入地表探測下方的各種數據,直到它們不能工作為止。

這標誌著人類第一次能夠研究殼與地球擁有同樣深度的巖質行星。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火星北極景觀

此次的任務的全稱是:採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學以及熱傳輸的內部探索,NASA將其縮寫為InSight,即“洞察”。“洞察號”已經以每小時6200英里的速度飛行了近7個月的時間,最後幾天時間都在為最後對付棘手的火星大氣做準備,降落將會超乎想象地困難。最終,“洞察號”降落在一片所謂的“極樂世界”,一片平坦的地區,與“好奇號”僅僅相距373千米。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初步觀測表明火星擁有與地球類似的三層內部結構:一個較薄的巖殼,地幔以及金屬核。科學家們仍然對火星內部的運作情況一無所知。“受制於目前測量數據的稀少以及的侷限性,還不能給出一個簡單粗暴的模型來反映火星內部的構造。”這是關於“洞察號”科學研究的概述。

此次“洞察號”的任務將是通過其攜帶的裝備收集數據完善火星的內部構造模型。一個圓形的地震測量儀將被防治在火星地表,等待震動的到來。(此前著陸的維京號帶來了兩個地震儀,只有一個部署成功,但測量到的唯一震動被懷疑是強風所造成的。)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火星平原景觀

“洞察號”的另一種儀器,將埋在地下16英尺的土壤中,用來測量來自星球內部的熱量數據。我們知道,地球還在慢慢冷卻45億年前所產生的那些熱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熱量數據的原因。

第三種儀器的重點是探測器本身,它將記錄火星公轉時的晃動,這有助於揭示核心尺寸的關鍵信息。


“14降7毀”失敗率50%,但洞察號著陸難還不是最值得關注的點


火星火山口景觀

科學家們希望從“洞察號”的研究中找到答案,來解釋為什麼共同誕生的火星和地球會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演化。“我們的測量數據將會重塑時間,探討究竟是什麼讓地球成為藍星,讓火星成為紅星。”任務負責人巴納特如是說。

自望遠鏡誕生,我們得以不必親自登陸天體便能夠利用新技術對其研究。NASA一系列的火星任務,尤其是著陸探測器和探測車,已經能進行一些類似人類登陸的調查,比如檢查顆粒物,帶回一些外星土壤。雖然離“洞察號”首次進行深度測量還有幾個星期的時間,但今天的成功著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也讓最本土的地質學登上了星際快船。

原文鏈接:

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8/11/insight-lander-mars-nasa/576622/

CNN、科技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