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人體穴位大全、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脾俞穴位位置

標準定位: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脾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脾俞穴》人體穴位大全、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取穴方法

取穴時應採用俯臥的姿勢,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指寬)處。

俯臥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脾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分佈。穴位對第十一肋間隙的結構。胸膜為一層薄而迤明的漿膜,富有神經末梢,被覆胸內筋膜的內面和肺的表面,兩層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體,呈負壓。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線上投影於第十二肋上,由該點向內作一水平線達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線投影於第十肋骨;向前內,鎖骨中線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點聯於第六胸肋關節既為胸膜壁下界在體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處的胸膜腔為該腔的最低位,稱肋膈竇。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

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部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通過。

《脾俞穴》人體穴位大全、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脾俞穴的作用

脾俞穴意義:脾臟的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溼熱之氣。

運行規律: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脾俞穴功效

外散脾臟之熱。脾俞穴有健脾化溼,健脾和胃,利溼升清等作用。

內臟下垂患者,脾俞處常可出現明顯的壓痛或凹陷。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現皮下組織鬆弛、凹陷或結節性陽性反應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診斷穴。

主治病症

脾俞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嘔吐、噎膈、胃痛、胸脅脹痛、黃疸水腫、不欲飲食、食不生肌、痃癖積聚、洩瀉痢疾、痰瘧寒熱、四肢不收、虛勞、尿血、遺精、白濁、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

現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貧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腸炎、神經衰弱、

自細胞減少症、子宮下垂、蕁麻疹、糖尿病等。

脾俞穴主治脘腹脹痛,胸脅支滿,嘔吐噎膈,黃疸,洩瀉,鼓脹,痢疾,便血,帶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貧血等。

消化系統疾病:胃潰瘍,胃炎,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

其它:貧血,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肝脾腫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腎下垂,月經不調,糖尿病,腎炎,小兒夜盲,蕁麻疹等。

《脾俞穴》人體穴位大全、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穴位配伍

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脫、便秘。

脾俞穴配章門穴,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脹。

脾俞穴配膈俞穴、大椎穴,有扶脾統血,清熱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穴配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有清熱利溼,健脾養肝的作用,主治黃疸,肝炎。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

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腰間。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脾俞穴》人體穴位大全、刺激脾俞穴可以幫助恢復脾的功能!

脾俞穴解析

脾,脾臟也。俞,輸也。脾俞名意指脾臟的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附註:脾的背俞穴。

脾俞為經穴名(Píshù BL20)。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脾俞是脾的背俞穴。脾即脾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脾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脾俞。

特異性:脾之背俞穴。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虛勞尿白濁,灸脾俞一百壯。脾俞、胃管,主黃疸。

《針灸大成》:黃疸,善欠,不嗜食。

《醫宗金鑑》:小兒慢脾風證。

研究進展

胃病:取脾俞等埋線治療胃炎和潰瘍病166例,有很好療效。取脾俞、胃俞,埋線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病245例,有很好療效。

糖尿病:針刺脾俞等,治療24例,有一定療效。

腹瀉:針刺脾俞等,配合電極板法,治療80例,經1~8次治療,有較好療效。

紫癜:針刺脾俞等,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