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為何美國說中國的是鈈彈而非鈾彈?

聽-花開的聲音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鈾彈無疑,但網絡上一直傳有關於這個問題,網傳有多個版本,一說是中國原子彈爆炸後,紐約時報如是報道。

人民日報對該事件報道


但翻出當日的紐約時報,在報道中國核爆的部分,卻並未提及該彈反應物質,該文章的標題為《China Tests Atomic Bomb, Asks Summit Talk On Ban; Johnson Minimizes Peril》,大意為:中國測試原子彈,提議召開核武器禁止會議;約翰遜最大限度減少風險。這個標題中規中矩,因為該年正是《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第二年,美國作為締約國之一,承諾禁止在大氣,外空間及水下全面禁止核試驗,此時正盛行管控核武器以避免衝突升級的言論。中國所爆炸的彈究竟是鈾彈還是鈈彈,對於輿論反而不重要。

紐約時報關於該事件的首次報道


另一說法則稱該言論出自威爾遜總統當日關於中國核試驗講話或者威爾遜總統授權五角大樓發佈。在網絡上搜索該類文章,會發現內容千篇一律,屬於某條或數條新聞被洗成無數條,形成鋪天蓋地的輿論,從而形成說法,其中遍佈標題黨與噱頭言論,甚至有“正當我們舉國歡慶之時,美國人卻汙衊我們爆炸的原子彈是鈈彈而非鈾彈,但不久之後,五角大樓又不得不自己打臉。”


這樣有失理性的言論。通過查詢當年10月17到18日的紐約時報,能夠獲得數十篇相關報道,有總統關於改事件的發言,有社會評論,但並未見到網傳的“五角大樓授權發言”若該發言真實存在,紐約時報未做刊登,難免有失慣理。而從總統發言與社論中,並不能看到核爆物質有關內容,大多內容是向民眾解釋,安撫,並對防務夥伴作出防務承諾。


美方安慰普通民眾的報道,稱中國為“paper dragon”,意譯為“紙老虎”


其實我們就理性分析,就能發現該說法漏洞百出。作為敵對陣營總統,直接發佈臆測的信息,極容易失去輿論主動權,被社會自由媒體輿論引用,反觀美國之前對蘇核爆態度,最先做的並非揭露蘇聯核彈數據,而是派監測飛機進行大氣取樣,分析後定論。關於中國首次核試驗,美方在首日披露的也只有早就偵查確定的核試驗場地位置,即使如此,總統講話中還是將其模糊為“中國西部”,以避免言論失的。

核試驗後美方對錢學森的報道


關於如何確定中核成分,17日一篇名為《He Sees Tragedy : Calls Costs Too Great for Chinese, Though Weapon Is Crude》的文章以威爾遜總統的語調錶示了對中國的“遺憾”,稱核試驗對貧窮的中國代價太大,該文章還稱“政府官員表示,儘管有10個小時的時間差,並不意味著監測網絡的失效:他們幾乎是第一時間監測到了爆炸,決定性的證據 是飛機蒐集到的放射性物質,但整合信息需要一些時間。”似乎這才是美國官方真正的風格,在核試驗後立即採樣,分析後再對外界公佈。


綜上所述,美國官方極可能並未就我國首顆原子彈的性質發表言論。至於該說法的由來,很可能是“多嘴”的自由媒體臆測中國的生產能力後提出的說法,一傳十十傳百後,竟成了五角大樓的發言。


歡迎大家訂閱關注本號,提供更多的軍武知識科普。


軍情解析


現在爭論這個問題已經沒有意義了,既然美國人覺得我們的核試驗沒成功,爆炸的不是真正的原子彈,可能是上次他們離得太遠,沒看清楚。那好啊,要不要中國在美國領土再試幾次,仔細看看我們到底有沒有原子彈,嫌威力不夠大的話我們還有氫彈,管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