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哪一個地區的軍閥派系最多?他們在抗戰中的表現又如何?

憤青談足球


民國時期最遭人恨的軍閥肯定是川軍。有人說是馬家軍,其實馬家軍在西北並不是那麼遭人恨,因為他們並沒有主動發起大規模戰爭,相對而言對民間的傷害也不是那麼大。

辛亥革命後,四川就開始大亂。1912年1月27日,四川宣佈地方自治,就出現了成都和重慶兩個軍政府,兩軍對陣,一觸即發。

1902年成立的四川武備學堂培養的軍事人才迅速崛起,控制了幾乎所有四川的軍隊,被稱為四川武備系。

1913年3月,二次革命爆發。熊克武、劉存厚、王陵基分別率部起兵,和北洋軍展開血戰,最後卻被黔軍和滇軍殺入四川,控制了局勢。

1915年底,蔡鍔回到雲南發起的護國戰爭,指揮點軍第一軍殺入四川。四川各大小軍閥都紛紛響應,配合護國軍作戰。

護國戰爭結束後,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雲南軍閥唐繼堯被推舉為軍務院撫軍長,滇軍和黔軍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了四川,並要求四川人民承擔他們的軍費。

四川軍閥聯合起來,反抗外來的滇黔軍,取得了局部的勝利。劉存厚又投奔了北洋軍,和熊克武為首的四川靖國軍展開了激戰。戰敗後劉存厚退向陝南漢中地區。

現成的歷史資料也充分證明,辛亥革命後,四川先後成為北洋、滇黔和四川各派軍閥爭奪和混戰的中心。交戰時間之長,次數之多,規模之大,禍害之重,為全國其他省份所不能及的。

1920年,劉湘和劉文輝在川西軍閥中快速崛起。這一時期,四川地區的各路軍閥,分別在孫中山和北洋政府反覆投機,時而聯合,時而對抗。

1923年,孫中山和吳佩孚展開了對四川的爭奪大戰。孫中山命令熊克武聯合其他軍閥,再加上滇軍和黔軍。吳佩孚則起用了楊森和劉湘,以川人治川的旗號,組成了一支聯軍。

楊森和劉湘很快就擊潰了熊克武,這時劉湘獨霸四川的野心開始暴露,楊森就成了他的對手。

劉湘聯合黔軍袁祖銘發起了對楊森的戰爭,在擊敗楊森之後,劉湘再次打起了川人治川的旗號,聯合劉文輝和楊森堅決把袁祖銘送回貴州。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川軍全部宣佈改旗易幟,歸屬國民政府統轄。因為楊森在先前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四川就變成了劉湘和劉文輝叔侄二人的天下。

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劉湘收編了叛變革命的楊森部。雖然其他軍閥多次聯合起來,向劉湘劉文輝發動進攻,但都被他們打敗了。到了1930年,劉湘和劉文輝之間又發生了衝突。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1932年,劉湘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發起了對劉文輝的戰爭。劉湘大勝,但考慮到個人實力不足以吞掉整個四川,與其把一些地方讓給其他軍閥,還不如留給自己的叔叔。劉湘還是放了劉文輝一條生路。

從此以後,劉湘就成了四川的最後一個大軍閥,控制了大半個四川。其他的小軍閥,比如鄧錫侯、劉文輝、楊森等都不成氣候。

抗戰爆發後,劉湘應蔣介石的邀請到南京,參加最高國防會議。在會議上,他表示四川軍民堅決支持抗戰,建議把四川打造成抗戰大後方。

隨後,劉湘就回到了四川,派出了14個師加上兩個獨立旅15萬人,開赴抗日前線。因為川軍經費奇缺,裝備很差,被稱為草鞋軍團。

但川軍在抗日前線,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大功,他們可以說是無名英雄。王銘章將軍戰死滕縣,成為抗日英雄。楊森的第20軍26次在淞滬戰場上,傷亡率高達85%,僅有600多人撤出戰鬥。145師師長饒國華與日軍血戰到最後一刻,舉槍自殺。

根據有關統計,在抗戰中有350萬川軍出川作戰,傷亡64萬,總數居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戰軍隊總數的1/5,因此有了無川不成軍的說法。

楊森在抗戰時曾公開演講:過去我們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絕不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拋灑熱血,為國增光。

毛主席在抗戰結束時也曾經感慨的說說過: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