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文」中國古琴史:金聲玉振——琴派一覽(2)

中國古琴史:金聲玉振——琴派一覽(2)

「琴文」中國古琴史:金聲玉振——琴派一覽(2)

梅庵派

梅庵派是最新崛起的一個流派,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創始人為王賓魯、徐立孫。梅庵派雖由山東諸城琴派演化蛻變而成,然而從琴曲的藝術特色來看,相互已多有不同,即使減字譜基本一致的同名琴曲,其藝術風格也有明顯質別,其琴學理論亦獨樹一幟。該琴派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前迅速在大陸傳播,五十年代後又很快流傳到港臺美國等地。梅庵琴派一破某些琴派單一“清微淡遠”的藝術觀,而以中國傳統音樂整體美學把握為基礎,吸收消化了包括西樂在內的特別是民間音樂不少有效養份和元素,以其濃厚的韻味,獨特的句法,鮮活的動律而標新立異於原有各大琴派,追求“清微淡遠”與鮮明的生活性、人民性的有機交融。

該琴派的主要特點是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代表人物有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代表琴曲有《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重要琴著有《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川派

張合修曾學琴於馮彤雲,咸豐時在青城山中皇觀當道士,一時來青城山求琴者甚眾。光緒初年繼曹稚雲之後,在唐彝銘家為清客,協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數百首琴譜詳加審訂,選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編為《天聞閣琴譜》, 是明清以來收譜最多的譜集。光緒三十年在武昌懸牌授琴為業,門弟子甚多,得其傳者有華陽顧玉成。他的兩個兒子顧雋、顧犖傳其學,並將其傳譜輯為《百瓶齋琴譜》。顧氏在1912一1916年在長沙和彭慶壽等人組織了琴社。張孔山所傳的琴曲以《流水》、《醉漁唱晚》、《普安咒》、《孔子讀易》等曲最有特點。《流水》一曲是張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視。

川派重要琴譜包括:《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代表琴曲有《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藝術風格:躁急奔放,氣勢宏偉。

諸城派

山東諸城湧現了幾位王姓琴家,當時稱:“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後又有王魯賓發展了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琴曲。王溥長所傳十五曲,經後人輯為《桐蔭山館琴譜》。其子王作禎傳其學。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門稱“諸城二王”。兩人琴派雖不同,經過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門輯有《琴譜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諸城派的《長門怨》。

王露自幼從其父王作禎學琴三年,以後又學王雩門所傳諸曲,綜合了虞山、金陵兩派的特點,而以前者為主。八年後赴日本學西洋音樂六年,曾隨孫中山的興中會從事革命宣傳,回國後拒絕了袁世凱的“入都正樂”之請,在家鄉督工斲琴。公元1915年“北遊燕趙,南歷吳楚”,在章太炎的啟發下,回濟南大明湖結“德音琴社”,一時學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為北京大學教師。在北京組織了國樂研究社。張友鶴、詹澂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傳二十八曲輯為:《玉鶴軒琴學摘要》,一時和“諸城二王”並稱為“琅琊三王”。王魯賓受學於王雩門,經康有為介紹,到南京高等師範教琴。他善於吸收時曲編之入琴,所傳十四曲經弟子徐卓、邵森編印為《梅庵琴譜》。

諸城琴派藝術風格特點大致為:剛中帶軔,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既以麗密深曲為特徵,又具空靈迴盪之美。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氣捲風雲,韻綴繁星。

諸城派的代表琴曲有《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重要琴著包括:《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嶺南派

源於道光年間的黃景星。他繼承先人的《古岡遺譜》,又向香山何洛書學會十餘曲,輯五十首為《悟雪山房琴譜》。近人鄭健侯傳其學。

嶺南派的代表人物有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重要琴著包括:《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代表琴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雙鶴聽泉》等;藝術風格:清和淡雅。

閩派

近代琴派,以祝鳳喈為代表,著有《與古齋琴譜》。繼其學者有張鶴,編有《琴學入門》;陳世驥,編有《琴學初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