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文」中國古琴史(3)金聲玉振——琴派一覽

中國古琴史(3)金聲玉振--琴派一覽(1)

「琴文」中國古琴史(3)金聲玉振——琴派一覽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稱“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各個琴派之間的差別主要決定於地區、師承和傳譜等條件。同一地區的琴人,經常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風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後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

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吳派、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廣陵派、虞山派、紹興派、梅庵派等。

浙派

南宋建都臨安,臨安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師多出在這一帶,稱之為浙派,他們的傳譜稱“浙譜”,以區別於以前的“江西譜”。浙派中以張巖的琴師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繼承並發展了傳統的琴曲,有一些頗具特色的琴曲創作。這些琴曲通過他的學生劉志方傳授給徐天民、毛敏仲。從此,浙派的琴曲藝術一直影響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為江、浙兩派。浙派繼承了南宋徐天民的傳統,如《梧崗琴譜》的編者黃獻,《杏莊太音補遺》的編者肖鸞,他們都以“徐門正傳”見稱。《風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說:“世傳操有二,曰:浙操徐門,江操劉門”。不過,就影響大、小來看,兩派並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許多譜集,傳授了大量生徒。劉珠在《絲桐篇》中介紹了具體情況:“近世所習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閩。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據二操觀之:浙操為上,其江操聲多煩瑣;浙操多疏暢,比江操更覺清越也。”

浙派琴師毛敏仲和徐天民編纂了《紫霞洞琴譜》,重要琴著還有:《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莊太音續譜》(蕭鸞)等。浙派的代表琴曲有《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其藝術風格表現為流暢清和。

虞山派

虞山派以常熟地區一個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虞山之下有一條河叫琴川,嚴澂組織的琴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稱,所以也稱琴川派。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有過徐門的影響。徐和仲的父親徐夢吉,號曉山,曾在常熟教過書。以後又有過一個著名琴師陳愛桐,嚴澂就是向他的兒子陳星源學琴的。據說嚴澂還向一個不知名的樵夫學過琴,嚴澂為樵夫起了一個名字叫徐亦仙。嚴澂繼承了當地的琴學,又吸收了京師的名手沈音的長處。用他自己的話說:“以沈之長,輔琴川之遺,亦以琴川之長,輔沈之遺”。綜合諸家之長,形成了風行一時的虞山派。後人概括虞山派的特點為:“清、微、淡、遠”的琴風。虞山派又稱熟派,是明、清之際最有影響的琴派。

《松弦館琴譜》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譜,是在嚴澂主持下,由當地能手趙應良等編訂成集的。所收二十二曲都是嚴澂自己彈過的琴曲,共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曉》、《溪山秋月》等。從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陸續增為二十九首。這個《松弦館琴譜》一度被琴界奉為正宗。嚴澂提倡的“清、微、淡、遠。也被當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風格。其實,這只不過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好尚,在琴曲表現上是很有侷限性的。象陳愛桐所擅長的《烏夜啼》、《雉朝飛》、《瀟湘水雲》等優秀作品,因為它的節奏急促;不符合嚴澂的口味,就被拒絕收入《松弦館琴譜》,後來徐青山收編琴曲時,改正了這一偏向。

嚴澂寫有一篇《琴川譜匯序》,收在《松弦館琴譜》中,可以看作是虞山琴派的綱領。它主張發揮音樂本身的表現力,而不必藉助於文詞;認為音樂表達感情有其獨到之處,是文詞所不及的。”蓋聲音之道微妙圓通,本於文而不盡於文,聲固精於文也。“文章針對當時一度風行的琴歌,進行了抨擊。認為違背了琴歌的傳統。由於嚴澂的大聲疾呼,適時進行中肯的批評,”一時琴道大振“,改變了這種狀況,虞山派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徐青山的琴學和嚴澂同一淵源,也是來自陳愛桐。他曾向愛桐的兒子陳墾源學《關睢》、《陽春》, 又向愛桐的人室弟子張渭川學《雉朝飛》、《瀟湘水雲》。徐青山和嚴澂既是琴友又是師兄弟,但他們的演奏風格卻不盡相同。徐青山並不反對快速的曲目,從而豐富並發展了虞山派的琴風。清代初年的胡詢龍,在《誠一堂琴譜》的序言中,總結了他倆人對虞山派琴學的貢獻:“嚴天池先生興於虞山,創為古調,一洗積習,集古今名譜而刪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纖靡繁促之響。其於琴學最為近古,今海內所傳‘熟操’者也。青山踵武其後,稍為變通。以調之有徐者必有疾,猶夫天地之有陰陽,四時之有寒暑也。因損益之,入以《雉朝飛》、《烏夜啼》、《瀟湘水雲》等曲,於是徐疾鹹備,今古並宜。天池作之於前,青山述立於後,此二公者,可謂能集大成,而抉其精英者也。”

徐青山所傳的三十多曲,經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編印為《大還閣琴譜》,即原來的《青山琴譜》。他還寫有《溪山琴況》共二十四條,系統而詳盡地論述了演奏要求,是關於琴的美學理論著作。這一著作被認為是發展了宋人崔遵度“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的學說。

虞山派的重要琴著包括:《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藝術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廣陵派

江蘇揚州位於長江、運河交流之處,交通發達,經濟、文化都很繁榮。清代名畫家在這裡聚集,有“揚州八怪”之稱。李鬥有《揚州畫舫錄》記載了這裡文化生活的盛況。這裡的琴家馳名遠近,稱為廣陵派。

徐常遇是清初順治時人。他彈琴的風格近於虞山派,是廣陵派的首創者。廣陵派後來對於傳統琴曲的加工、發展很有成就,但是徐常遇在當時對待傳統琴曲卻非常慎重。他對“古琴曲傳至今日,大都經人刪改”的情況,提出了“古曲設有不盡善處,可刪不可增”的原則。他認為如果“大麴過於冗長重沓”是允許“大加刪汰而成曲者。他編有《琴譜指法》,公元1702年初刻於響山堂,以後又重刻於澄鑑堂,經他三個兒子校勘成書,就是現存的《澄鑑堂琴譜》。他的長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禕,字晉臣。他倆人年輕時曾去北京報國寺,”擁弦角藝,四座傾倒。“一時京師盛傳”江南二徐“。康熙皇帝”聞其名,召見暢春院。祜、禕對鼓數曲“。弟兄三人中以徐禕的成就最大,他父親的琴書編輯出版,主要得力於他。《揚州畫舫錄》中也說:“揚州琴學以徐祥為最。”有人以唐詩:“一聲之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來讚美他的彈奏。

廣陵派重要琴譜包括:《澄鑑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虹)、《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代表琴曲有《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藝術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