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機器人,如是你工廠規模小,上機械手得不償失

這兩年傳統工業中最火的莫過於機械手,機器人。以美的收購德國庫卡為標誌,國內開始盲目信任機械手,機器人。

工業製造中,缺人,漲工資,環保,2018年最頭痛問題。機械手,機器人運用而生,再加上政府宣傳,產業升級,自動化什麼的,很多工廠盲目上機械手,美名設備升級,產業優化,反正別人廠有的我廠要有,別人廠沒有的我廠也要,設備優勢。有時看朋友圈經常看到做機械手銷售朋友說“恭喜某某廠升級機械手,你們再不上機械手就落伍啦”。

機械手,機器人,如是你工廠規模小,上機械手得不償失

依個人看法不要盲目上機械手機器人。特別是缺乏人工廠很多要上機械手機器人,機械手機器人未必是提高效率減低成本。美國特斯拉都因機械手機器人太多效率慢達不到生產進度要求,最後減低機械手機器人,用人機配合才勉強跟上生產進度。

機械手,機器人,如是你工廠規模小,上機械手得不償失

以下分析小工廠不支持機械手機器人原因,這是一個新興產業,國內品質參差不齊,大型服務商業沒有幾家,市面上銷售機械手機器人公司一堆,可選能優質服務商不多。

小工廠上機械手機器人,大材小用,資源浪費,成本高。

曾經看過一個鈑金衝壓廠,使用幾十臺機械手,還被服務商當成功案例到處宣傳。這是冤大頭才是,以前傳統工藝是,一個人力看一臺衝床,幾臺或者十臺左右衝床組成一條生產線。比如1衝床衝出工藝A,傳遞給2衝床衝出工藝B,如此循環下去直到完成成品。如果用機械手機器人,1前面放一臺機械手上料,1和2之間放一臺接衝出A工藝和傳遞到2衝床衝B工藝,如此循環直到完成成品。就是一臺機械手機器人替換一個人工,一臺機械手機器人價格在15萬左右,單一臺機器人價格就是一個工人兩年工資,機器人24小時日夜幹活,產品精度還有保證,看著這是一個穩贏買賣。機械手機器人只有一個硬件物理機構,高低調整需要機架,操控需要控制器操作版面PLC,抓取不同工件需要不同模具夾頭,鈑金廠一般使用吸盤,吸盤需要啟動元件,上料需要上料架,要感應器。一套費用下來單隻機械手機器人成本不低於30萬,一個幾十臺衝床廠家,自己沒有自動化這方面人才還需配備電子自動化操控人才,機械手外圍還需設立安全區。這些機械手機器人整條都是由服務商設計安裝,軟件調試,運行軌跡。初次是免費的,後面保養維修,生產線整改都是收費了。工廠都是接單形式,每批工藝都不一樣,機械手高低要調整,夾頭要調整,機械手運動軌跡要調整。像格力,美的,這些巨頭本身就具備自動化人才,產品也穩定,機械手自己可以操控。如果是小廠家,沒自己熟練自動化人才,和沒完成記錄答案,一臺機械手罷工整條停工,請求服務商支援,錢,錢,錢。換產品調整機械手,服務商,錢,錢,錢。耗資上百萬一個項目。比如衝床這些一條直線生產線直接用滑臺就能解決,滑臺加夾頭就能很好自動化,只是沒機械手高大上而已。滑臺技術含量低成本也低,幾千一條,也許這只是一個特例。

機械手,機器人,如是你工廠規模小,上機械手得不償失

我再說一個CNC加工中心的,加工中心是1人看兩臺機,如果上機械手是一臺機械手看3臺機,加工中心成品字型,機械手放中間,第四面是上下料。加工中心都是些不規則東西,夾頭必須定製,如果有批量還好,只是幾千上萬件,換夾頭調整機械手成本不低,還要配備自動化人才,還要設計運行師傅,工廠不大,批量不大,得不償失。

機械手,機器人,如是你工廠規模小,上機械手得不償失

很多人會說,德國日本機械化比例很高,我國都靠人手。按工業發展程度,我國和德國日本工業是有差距的,比如德國德瑪吉加工中心是德國家庭手工機械而已,就是放家改裝工件用的,和我們手搖車床一樣普及,工人素質比我國高很多。

比如本田豐田大眾汽車廠都大量只用機器人,這個沒錯,本人也看過這些大型車廠裡的機器人,一條生產線上幾十臺機械手安裝作業。可這些大廠本身就配備高技術人才,出問題可以自己解決,技術儲備強大。我國格力,美的,還有手機裝配也很高機械化呀!只是個人感覺小工廠沒必要上機械手。

特殊行業可以上,比如噴繪,電鍍,有毒這些對人體有害的,可適當使用機械手。機械沒必要追求最好設備,對自己廠家實用才是好設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