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黃島會不會成為青島的“浦東”?

loodis


黃島成為青島的浦東沒問題,但和真正的浦東相距甚遠,就像青島與上海相差很大一樣。

簡單從定位、經濟、人口三方面回答。

一、定位

過去十年間,黃島更多是以“青島的通州”形象出現,因為市區房價高、黃島房價低,所以很多人選擇住在黃島去青島上班。從膠州灣隧道的早高峰就可以看出,從黃島通向市區方向沒有一天不堵,而從市區通往黃島方向只有週一才堵。

因此,多年來,以我一個旁觀者角度覺得,黃島面臨的選擇是繼續在原開發區做青島的配套後院,還是立足膠南廣袤土地做個獨立城市。從近期政府機關分批搬遷至膠南,可見黃島終於做出了選擇。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黃島各類單位如果一把手是膠南人,那底下人會吃點兒苦頭,無他,思想略保守,要求下面人少吃多幹活,而且酒量嚇人,一言不合一口一個小瑯高喝起,瞬間幹趴對手方。

二、經濟

這是個大話題,僅說幾點。

黃島經濟產業結構的問題,不僅和自身定位有關,更和青島“紅瓦綠樹”綜合症的大環境息息相關。

青島的企業是出了名的不重視管理,重視關係。十幾年前“五朵金花”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時至今日,儘管有所謂新五朵金花,但企業實力排在前期的仍是海爾海信,有點兒跟不上時代了。一句話簡評這些花朵,海爾啥都做但啥都做不精,海信的地產板塊比電器在青島出名,青啤拿一手好牌打瞎在全國市場落後雪花這麼多,雙星和澳柯瑪似乎都不值一提。

前段時間看了篇中國啤酒發展歷程的文章,有個例子印象深刻,1983年《人民日報》頭版登過一篇《一快一慢說明什麼的文章》,裡面提到北京順義縣投資搞燕京啤酒,一年就投產;青島啤酒搞擴產,三年過去了連章都蓋不全。

1、黃島招商政策只吸引來落後產能。

過去由於市區對環保要求趨嚴,大量企業從市北李滄城陽搬遷至黃島,而藉助各類政策如新舊動能轉換等,搬遷至黃島的企業獲得大量補貼和免費提供辦公用房等政策。

雖然風河口暫無企業落戶,但唐島灣的爛尾樓裡已經有不少海景辦公室投入使用。

我是搞投資的,投資的數個企業都遷址黃島,政策補貼都給了,企業今年也快倒閉了。

大量汙染企業逐步搬遷至膠南,黃島承接了市區的工業,但自身除了保稅區的貿易和原有工業企業,至今未有顯著升級。至於靈山灣和啤酒節,基本是賺吆喝而已。

舉個例子,黃島的唐島灣公園公認不錯,但直至去年才禁止企業和居民向唐島灣排放汙水,不過這應該不能算經濟問題,算是環保觀念差。

2、內生增長力弱。

除了明月海藻等幾個明星企業,在黃島國企的力量非常之強大,這就導致了經濟會跟著政策走。比如前些年都要求扶貧,黃島的某國企搞啤酒節,這麼多年了只是賺吆喝;某國企職能本是教育類,但參與了不少投資,多半打水漂;某國企投資幾個億在膠南鄉鎮搞國際牡丹大會,因和上合峰會衝突被叫停,幾億元的投資換回枯黃的牡丹;某國企在膠南扶持科技農業,事後一地雞毛都是騙補貼。

3、金邊抹布。

好多人第一次到黃島會震撼於灕江路的高樓大廈,一邊是現代化城市,另一邊是海景,隨即對黃島有高大上的既視感。但隨便一個路口拐彎向北行駛,除了江山南路,多半會看到破舊的平房和老房子,即便在黃島的山東路——江山南路,在過了富春江路後也會有一段擁堵,因為數以百計的民工天天在這兒等活。

青島也是鑲金邊的抹布,但好歹經過一百年發展,這是塊100元的抹布,黃島目前是塊還相對廉價的抹布。

在黃島,海岸線不是稀缺資源,所以沿海有各類功能區劃分。但即便有影視、金融、海洋活力等一堆功能區,但實際對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

影視只是過手錢,對財政的影響很小,更何況星光島項目被萬達涮的完全白忙活;

金融行業能選嶗山金家嶺或青島香港中路,誰會來黃島呢?

至於海洋經濟概念,黃島算是起個大早趕了晚集,除了明月海藻、魯海豐這幾個概念撐著,就目前趨勢來看,恐有被即墨超越的可能。

三、人口結構

1、人口流入含大量非勞動力

不是對外地人口有歧視,在黃島打輛出租車,四次裡有一次是東北司機不為過。有位黃島的區領導和我說過,如果除去東北人口流入因素,黃島幾乎是人口淨流出。

任何一個地區,人口流入是好事,但在黃島,大量山東其他地區和東北人口流入,和珠三角等地有所不同。一是湧入黃島的多非勞動力人口,無論山東各地還是東北人口基本是來黃島養老的;二是東北人口流入呈現一兩個勞動力落戶帶來一家人,孩子還好說,但通常帶來四個老人。以上兩點均增加了養老和醫療支出。

2、房價抑制低端勞動力落戶。

在黃島有很多低端加工企業,原本工人工資2000元-3000元是正常範圍,但由於膠南地區房價也已破萬,導致低學歷打工者難以落地生根,說到底還是薪酬整體偏低,區屬國企兩三千的工資也不在少數。

找個晚上九點,到黃島各小區看看,亮燈人數基本代表常住人口,2016年冬天來黃島數一數一個樓亮燈不到十分之一,最近幾年好點兒,由於市區房價高,黃島承接了部分在市區流出人口。

3、大學生生源少。

雖然黃島看起來有不少大學,但大多是知名大學在黃島設立研究院來供教授領導度假用,真正開班辦學的少,如哈工程等院校,被招商引來黃島後各類前期承諾政策不兌現。石油大、青理工等院校學生若是土木工程專業,在黃島就業不少,源於黃島是房地產開發的熱土,其他專業則大多選擇在青島就業,畢業後就逃離黃島。

以上是基於我在黃島3年的所見所感,事實上,我也在每天想著逃離黃島。


金融民工小悟空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我來為你解讀吧!


未來的西海岸會承載更多的功能!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依附!目前來看青島的佈局發展!嶗山和市南區是純粹的高端住宅區!他會成為青島一張靚麗的名片,市北百廢待興!整合老四方與原市北區,平穩過度!李滄正從城鄉結合部快速向新李滄崛起!新青島人的落戶首選!城陽在被機場干擾了這麼多年後,也講迎來自己的新一輪發展!往打造特色小鎮方向發展!而即墨的藍谷那才是青島發展的重點!青島未來的期待都壓在了即墨!而紅島雖然目前規劃很多,但落地的很少。即使市政府真的搬遷也只是部分行政職能的搬遷,她將與西海岸、市南區互成犄角,共同分擔職責!河套是一個純粹的交通樞紐。

膠州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新浦東!雖然目前看各方面都不齊全,但隨著機場的通行,地鐵以及多條高速的開通,圍繞著青島而形成的臨空經濟區,一個騰飛的膠州勢必會讓周邊城區大吃一驚!現在青島已經成為國家中心城市,膠州劃區的步伐也會提速,更好的承擔青島的門戶職責!政策在變。但主旨還是存在,大方向的發展是必然!


SpaceXman


國家級新區 自己看吧


qzuser167045212


黃島的定位是再造一個新青島。黃島面積大於青島市南,市北,李滄,嶗山之和,目前青島四區已經發展不開,黃島,即墨,膠州是下一步發展外擴的重點。黃島的優勢是起步早,發展快,地理位置優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黃島已經開始開發,黃島的重心也從老黃島變成了唐島灣沿線,黃島的海岸線比青島的任何一個地方都長,自然環境怡人。加之明確的發展定位,發展節奏始終很快,商圈從老黃島,香江路,長江路發展到嘉年華片區,隨著靈山衛影都,古城建設,中央活力區中鐵博覽城建設,古鎮口大學和科研機構建設,黃島海岸延線已經成為高端生活區。搭起架子,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填充內容,引進新業態和新技術的產業,同時引入大學生,中高端人才,夯實基礎。如果把青島比做上海,黃島作為青島的浦東當之無愧。


Toalisa


看到一堆人寫那麼多字的評論不知道有幾個是青島本地人,直接說不可能,浦東已經是上海的經濟發展支柱,但是黃島在青島的地位只能排在主打旅遊,本身根本沒有太多經濟產業,做為青島人告訴你們旅遊旺季黃島人滿為患,淡季沒多人,黃島上班沒有太多的選擇工資也不高,而且房子大多數都是外地或者青島市區去投資的,住在黃島在青島市區上班每天路過隧道成本也不低,黃島拉動領導大部分經濟都是在地產商比如說萬達茂類的。

青島發展的方向是市南市北嶗山經濟發展為主,黃島旅遊為主,李村城陽居住為主,政治向高新區偏移。





青島包大人


  事實上黃島在青島扮演的角色已經和浦東差不多。但是黃島的發展規劃難度要比浦東大很多。第一,上海市主城區80%的海岸線都在浦東,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海岸線都在一個方向,可謂是黃金地腳,其地緣優越性相當於青島的市南區加嶗山區;第二,黃島區面積幾乎比浦東大一倍,但人口流入速度比當年的浦東低多了。

  當時建設浦東時,很多人把這裡當做未來核心區,眾多主城區人口以及外來務工人口向這裡湧入,填空速度非常快,但是黃島從目前來看,主城遷移過去的本地人非常少,只有南部沿海一線在前些年價格低窪時期湧入了不少外地人,而且多半是在主城區工作或者在金沙灘周邊從事旅遊相關行業。這和浦東形成初期在經濟結構和外來務工者從事行業有著較大差別。

  黃島面積大,空置土地多,未來工廠化、校區化發展空間還很大,只是這個發展歷程還很漫長,儘管目前已經是全國經濟規模第三大新區,但是旅遊季節以外時間的繁榮程度比前兩名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要差很多。未來有一天如果人口密度能達到主城區規模,那麼單區綜合實力將是可以抗衡一個普通二線城市的水平。


子夜的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點:

青島的發展,和國內很多城市是不一樣的,如北京、上海、濟南、成都等城市,城市核心非常明確,如天安門廣場之於北京、人民廣場之於上海、泉城廣場之於濟南一樣,整個城市是圍繞一個點向外擴張延伸,一圈一圈,一環一環,攤大餅式的發展。大部分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遵循這個模式,唯獨青島不是。因為青島沒有一個固定的市中心。

青島的中心在哪裡?也許有人說是五四廣場。但明確說,五四廣場曾經屬於青島郊區(五四廣場在1997年香港迴歸時才建成,迄今不過20年)。而且從地圖上看,五四廣場明顯不在青島市的重心位置,也就是說,五四廣場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市中心。只是由於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政治意義上的市中心(市政府)罷了。

既然五四廣場擔不起市中心的地位,那麼青島哪裡是市中心?火車站,棧橋,中山路?非也。臺東?非也。李村?非也。青島哪裡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市中心。或者說,青島具有多中心齊頭並舉的顯著特點。目前青島市市中心還可以籠統說是市南區,但未來大青島的中心甚至未必在市南。

上幾張網絡上的照片,回顧下青島的發展歷史。









從這組圖片上可以看出,因為市中心不固定,青島的發展不會像北京那樣出現三環、五環的特徵,而是具有跳躍性、隨意性,二十年前可以是主力發展東部,向東走,今天卻是主力發展西海岸、高新區、藍色硅谷,向西、向北走。

話歸正題:西海岸到底是不是青島的“浦東”?答案是,也是,也不是。西海岸就是西海岸,它有它的特點。

首先,西海岸和浦東一樣屬於國家級新區。國家級新區意味著什麼,不必多說。可以自行百度搜索。目前來看,西海岸新區的發展水平,僅次於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居第三位。在2010年後設置的這一批新區裡,沒什麼競爭對手。


第二,因為青島的多中心特性,西海岸未來不會只是一個睡城、居住地的存在。也不會僅僅甘心坐“新區”的位置。它應該也必定和東岸市區平起平坐。


從這張圖上,可以明確看出青島的多中心定位。未來唐島灣、東方影都以及紅島開發區、方特一帶會和現有的五四廣場、香港中路取得平起平坐的位置,將來都是青島市的核心,相反現在的老市南、臺東、嶗山CBD、李村,只是從屬的位置。


第三,按照“三灣三城”規劃來看,西海岸定位更高。加上規劃較新,西海岸實際上前景不可限量。


事實上,評判一個地方是不是“富人區”,房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房屋類別和配套。


西海岸沿海,別墅樓盤、五星級酒店、歌劇院、音樂廳、遊艇碼頭扎堆,而且就別墅和五星級酒店來看,是除了香港東路/東海路以外整個青島市最密集的地方。青島80%以上的在建/待建別墅樓盤、80%以上的新建高檔酒店,都在西海岸金沙灘-隱珠一線,其它地方很少。



考慮到西海岸的幾個大手筆,如東方影都、靈山衛古城、古鎮口大學城、朝陽山CBD、中鐵博覽城等都還沒有建成,故西海岸某些地區將來成為青島房價最高、最難買到的位置,不是能否問題,只是時間問題。



個人估計,未來的青島,除了老市南西部,會因為歷史文化和學校教育醫療等的緣故不可替代以外,其它地方,其實沒有什麼太大差別。也就是說,青島市民應該做的,一定要拋棄那種老市區的優越感。當年我們的俞老市長提出“東部大開發”戰略的時候,多少人的思維還是“湛山以東皆是村”“寧要西部一張床,不要東部一套房”“寧可呆在老地方,打死不去辛家莊”。十多年前在傳統青島市民眼裡浮山後、李村都是鄉下人進城才去的地方,2000年左右,青島的鄙視鏈還是住四方、滄口的鄙視住五四廣場周邊、麥島的。。。然而現狀如何大家懂。

所以對於西海岸怎麼看,不說了。就一句話,今日愛搭不理,明日高攀不起。


Magicocean60981045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簡單說下自己的觀點。從整個山東來講,在互聯網時代自己落了隊,在各省搶人才大戰中也是最大輸家。青島可以看做是山東的縮影,當前的棋差一招,後續十年二十年會出現巨大的影響。中國是互聯網上的國度,少了互聯網孵化器這個巨大的吸引人才的法寶,青島,乃至山東未來吸引人才的能力只會越來越差,首都,魔都畢業的優秀生源首選就是留在北上深,會有多少來青島呢?想成為浦東第二,大量人才的湧入是必須的,而當前,或者可見的未來,看不到這個趨勢。人口的流入不能等同於人才的流入。所以僅從這個角度,短期內我並不看好黃島會成為青島浦東,遙遠的未來那就不好說了~


錯埠嶺學者



山東省 太強大,各項經濟第三,但是太低調。需要多宣傳


蘇魯閩浙1111


黃島,即西海岸新區的發展不能依賴於青島的輸血,因此不能依賴於一兩條隧道和高架,而來自於自己的造血能力。來源於青島西站的建設,來源於13號地鐵的建設。來源於中央公園5000畝的建設。

來源於董家口吸引的就業。來源於工業園區的就業。

來源於西海岸海岸線的旅遊區的打造,來源於cbd中央活力區的設計。

更來自於每年gdp的快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