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3)

從“機動部隊”到“機 動戰鬥部隊”——德國裝甲 集群的初創

“閃電戰”在魏瑪共和國時 代的萌發,並不僅僅限於對於機動 作戰加以重新註釋這樣的“理論先 行”,專業化部隊的建設也以一 種低調的方式展開。西克特所建立 的國防軍和他對機動戰略的倡導, 可以說為後來德國裝甲部隊的建立 和閃擊戰的產生創造了一個極為有 利的大環境。在西克特的灌輸下, 國防軍上下對於機動戰原則爛熟於 心,德國機械化部隊就是在這樣一 個良好的氛圍中開始了他們的發 展。德國裝甲兵的前身是國防軍的 “機械動力部隊”。該部隊是西克 特專門針對機動戰的戰術需求而設 立的新兵種。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餘煙散去之後,許多德國 軍人和退伍老兵開始對 德國在一戰的戰敗原因 進行了深刻檢討和細緻 研究,在西克特成立的 部隊局中有一個部門是 專門研究一戰戰史的, 其主要構成人員都是總 參謀部的退伍軍官,他 們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 在1914年的8月攻勢和 1918年的春季攻勢。在 他們看來,德軍在這兩 場戰役中都是應勝而未 勝。經過軍方和民間的 共同研究,初步的結論一致認為,導致1914年的失敗主 因在於後勤不濟,德軍無法將物資 從鐵路運往處於流動之中的第一線 部隊,使得整個作戰最終陷於功虧 一簣。至於1918年的春季大攻勢, 德軍的進攻雖然已經在西線打開了 缺口,並給敵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但最後還是因為後繼乏力而告功敗 垂成。這些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認 為,德軍需要以機械化的力量來恢 復戰役機動性,這便成為德軍成立 “機動部隊”的肇因之一。


德國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3)


事實上,作為對戰爭經驗的反 思,早在1921年1月國防軍成立以 前,德國國防部就增設了兩個指揮 部,用以機動部隊的創建。一個指 揮部設在柏林,由古倫特曼少校負 責;另一個則位於卡塞爾,指揮官 為漢納曼中校。這支新成立的機動 部隊並不承擔作戰任務,而僅僅負 責後勤補給方面的工作。不久,國 防部又成立了“機動兵”總監部,首 任總監由馮·柴希維茨少將擔任, 參謀長為佩特少將。他們的任務是 建立一支輕型的摩托化部隊,為作 戰部隊提供補給。1922年,一個默 默無名的小上尉被派往機動部隊總 監部任職,這一任職對他個人乃至 整個德軍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 起點,此人即是後來如雷貫耳的古 德里安。當他拿著一紙調令到駐紮 在慕尼黑的機動第7營報到時,他 日後波瀾壯闊的裝甲兵生涯也拉開 了序幕。需要指出的是,同年魏瑪 共和國與蘇聯簽訂了《拉巴洛條 約》,開始了兩國間長達十餘年的 合作關係。該條約的簽訂與德國機 動部隊的成立之間,不論是在當時 還是日後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 系。該條約不僅是德國打破外交孤 立的重要措施,也是德軍打破《凡 爾賽條約》武裝限制的重要一環。 由於《凡爾賽條約》不允許德國生 產坦克、飛機、潛艇等進攻性武 器,為了發展這些武器裝備,德國 只好將軍備的生產外遷,並訓練一 批技術人員以供非常時期的使用。在給德國軍事工業外遷提供幫助的3 個國家中,蘇聯是最重要的一個。


德國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3)


蘇德合作時期,克虜伯公司設計的VK.31輕型坦克

德國在蘇聯設立了3個專門用 以發展進攻性武器和兵種的訓練中 心,其中位於喀山附近和卡瑪河畔 的便是德國實際上的裝甲兵訓練學 校。為了使機動部隊的指揮官能夠 獲得實際的經驗,從20年代中期開 始,機動部隊的軍官被分批派往喀 山接受為期2年的訓練。同時德國 工業巨頭如戴姆勒、克虜伯等也都 派遣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常駐喀山, 研究坦克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喀山 的裝甲兵學校每期都為德國培養出 9~12名優秀的軍官,其中的很多 人都在日後的德國裝甲兵中脫穎而 出,成為一顆顆璀璨的“裝甲將 星”。德蘇之間的蜜月期在希特勒 上臺不久後宣告結束,在蘇聯境內 的所有德軍營區都必須關閉,留在 蘇聯境內的裝備也在德方費盡心思 的交涉下才得以部分運回。所有歸 國人員及設施最初被安置在奧爾特 加茨-斯特羅的炮術學校,並且似 乎被令人遺忘地閒置了起來。然而 對德國裝甲兵來說,德蘇之間長達 十餘年的軍事合作是其發展史上不 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這種閒置不過 只是障眼法而已。德軍不僅在蘇聯 秘密試製了各種裝甲戰車,更試驗 了新的作戰理論。舉例來講,1926 年蘇聯紅軍在第聶伯河舉行代號為 “西方”的大規模合成演習,作為 德軍機動部隊參謀赴俄短期交流的 古德里安居然被邀請參與編寫演習 大綱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份 演習大綱包含了日後古德里安對裝 甲兵運用的初步構想,坦克的作用 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突破”了。


德國機械化戰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