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前遺言,為什麼要4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

用戶63893354446


陪葬品呢?諸葛亮貴為蜀國丞相,怎麼能沒有陪葬品?諸葛亮家清貧,在第五次北伐途中,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公開了自個家的財產,家有薄田十五頃,桑樹八百株,別無其他來源,在外用度皆是俸祿。

四個人抬棺,沒有陪葬品,彰顯諸葛亮先生高風亮節,廉潔自律。繩子斷了,才能夠下葬,繩子怎麼才會斷?死物不說話,活人會做事,那就是“人疲勞之地,便是諸葛亮下葬之地”。


繩斷需要時間長,人疲勞所需短,四人回去向劉禪打報告時,兩相一比較,劉禪準會覺察誤差,屈打會成招,知道真相的劉禪定會將四人斬殺。

這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料事如神,一切在意料之中。

這一遺言,竭力地彰顯著諸葛亮……按照遺言一做,結果是墓地無人知曉。這才是諸葛亮遺言的終極目的所在。

當然了,為什麼會如此安排?狡兔三窟,曹操還不是設立七十二疑冢?一是,混淆視聽,矇混人機,讓自己安穩長眠,不讓盜墓者打擾。更重要是不讓敵人知道這個消息,尤其是司馬懿。二是,後世編造,以懷念孔明先生,表達諸葛亮的機智。


東漢末年,混亂紛爭,三國鼎立,你掙我奪,曹操大神操作設立摸金校尉,那些陪葬品豐厚的陵墓常常十室九空,墓主人也被丟棄棺外,甚至暴屍荒野。(慈禧、乾隆的陵墓結果更為直觀)

陪葬品是罪惡之源,陵墓大是顯著目標,真正有記載的諸葛亮遺言是依山而建,墓容棺材,常服下葬,不帶器物。

時間推移,諸葛亮墓在哪裡?群山之中,具體位置,沒有人知道。

薄葬的不只是諸葛亮,曹操、司馬懿也是。


非常茴香豆


諸葛亮死前用四人抬棺,往南走,繩子斷了就下葬。這在民間故事會中聽說過,但是不是真正歷史,無從考究。諸葛亮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數字遊戲。諸葛亮隨叔叔諸葛玄來到隆中後,諸葛亮叔叔就病死了,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隱居山林,這是數字一(孔明獨一人)。後來諸葛亮找了黃承顏女兒黃月英為妻子,兩口子有了幸福的家庭,這是數字二(兩夫妻)。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這是數字三(三次訪問)。後來六次出祁山北伐戰爭,這是數字六(六次北伐)。還有七擒孟獲,這是數字七(七次滅南蠻)。再後來病死於五丈原,這是數字五(地名五丈原)。一二三五六七都有了,就是沒有四,四和死諧音,所以必須用四人抬棺,這是數字四(四個人數)。

至於為什麼往南走,五行南方屬於火,金木水火土,諸葛亮命屬於土,南方火生土也。諸葛亮往南方抬土葬,火生土之徵兆啊!諸葛亮來世還是官居丞相,聽說明朝劉伯溫就是諸葛亮轉世投胎之人。



至於為什麼要抬到繩子斷了才下葬,那是繩子上有無數冤魂不散,要找諸葛亮報仇雪恨的。繩子斷了,冤魂就找不到諸葛亮了。來世也沒有怨仇,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了。



南陽郡鄧縣隆中阿頭山


gaosheqin


諸葛亮的死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就讓我來和大家一起暢聊一番。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討伐魏國的時候在五丈原病逝。有一個很神奇的傳說,那就是諸葛亮為了防止盜墓賊和司馬懿的騷擾,想出來了一個十分隱蔽有令人費解的方法來處理自己的後事。

究竟是什麼方法呢?原來,在五丈原的時候,諸葛亮就知道自己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於是就上表劉後主,說在自己死後讓四個士兵抬著自己的棺木往南走,什麼時候繩子斷了,那麼那個地方就是自己的墳墓了。

在諸葛亮死後,劉後主就按照他的遺願來處理這件事情了,安排了4個壯士來抬著諸葛亮的棺木一直往南走,四個人走了一天一夜,發現繩子根本沒有太大的磨損,又是在荒郊野外的,於是就直接把棺木埋了起來,就回去覆命了。之後劉後主一想不對,繩子哪有這麼快就會磨損斷了的,於是,在嚴刑拷打下,四個人都招了,也都被判處了死刑。四人死後劉禪才發現,沒有問清楚具體掩埋的地方。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死前,下達了一個密令,對自己死後的一些安排,也是安排四個壯士抬著自己的棺木往南走,並且不需要任何陪葬品。這回這四個壯士,晃晃悠悠的抬了好幾天,也不見繩子斷了,也就悄悄的就地掩埋了。回去以後,劉禪覺得他們說的話有問題,也就把他們都殺了。當然,具體的地方也就沒有人知道了。

現在,絕大多數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認為,諸葛亮死後埋在了定軍山下,這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關於諸葛亮的墓地,還是一個非常大的謎團


一起品歷史


不管有無看過三國,關於諸葛亮還是有印象的吧,最起碼聽過“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句鄙諺。因而可知,諸葛亮的聰慧是各人公認的!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關於諸葛亮死後的事還是有疑點的。

正史記錄:建興十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漢中的定軍山下。諸葛亮死前號令手下將本人埋葬在定軍山,並且請求泉臺僅僅能放下一個棺材,並且要穿戴本人平常的衣服下葬,並且不要任何的陪葬品。

正史的兩個版本:

  第一個:

  相傳諸葛亮臨死前,下達密令,請求秘密埋葬,不讓其他人知道他葬在那裡,讓四名兵士抬著他的棺材不時向南走,走到那裡,棺材繩斷了就埋葬在那裡,並且不要任何的陪葬品。不要陪葬品實在也很好了解的,由於當時盜墓的狀況的確很猖狂,比方曹操昔時在軍中設置了專門的摸金校尉。

  劉禪也嚴格的依照諸葛亮說的辦了,但是派出去的四個兵士抬抬逛逛,接連幾天,這個繩索就斷了,因而便偷偷接將諸葛亮下葬了,回去就說是繩索斷了,劉禪覺得蹊蹺,便殺了這四人。有些人以為這個正史傳說有部分是真的。

  為何說這個說法可信呢,由於諸葛亮死前肯定要想許多工作,盜墓猖狂,怕自己的墓被盜。至於非要繩索斷只是個障眼法,不管如何劉禪全都殺這四個人,這樣一來也就沒人知道他究竟葬在那裡了。

第二個:

  諸葛亮生前交代後事,一共5人去埋葬他,4人抬棺,一個伙伕做飯,總共只給了4錠銀子。4個抬棺的在上山的時分商量,埋了諸葛亮,我們把伙伕打死,恰好一人一錠銀子。伙伕沉思,我在飯菜裡下毒,一個人獨得4錠銀子。抬棺人回到山下,伙伕恰好做好了飯,4人把伙伕打死了,一人分了一錠銀子,然後吃完飯預備各奔東西,後果也中毒死了。諸葛亮是何許人物,豈能讓人知道自己埋葬的處所。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神化程度最高的人之一,至於他的一切還是保留點神秘色彩吧。


紅黑聖西羅


謝邀!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神機妙算,就連死的時候短短一句遺言都包含大量信息,“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下葬”諸葛亮是這樣安排的,因為諸葛亮足智多謀,現代人就把這個問題複雜化了!
有人就不理解:為什麼要“四人抬棺
”?又為什麼要“往南走”?還有為什麼要“繩斷下葬”?其實諸葛亮泉下有知肯定會後悔自己當初說的太少了,沒有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樣秀操作,結果讓大家糾結了幾千年!
其實諸葛亮這句話的關鍵是“繩斷下葬”,而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司馬懿找不到他下葬的地方,僅此而已!那麼諸葛亮死前為什麼安排“四人抬棺
”而且要“往南走”呢?肯定是有道理的!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先來解釋為什麼要“四人抬棺”,首先,四人抬棺是很正常的喪葬形式好嗎?,你見過一人抬棺,兩人抬棺,三人抬棺,五人抬棺的嗎?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八人,十二人,十六人……?
首先我告訴你,按照諸葛亮的作風是不太可能的,其次,當時蜀軍正和司馬懿對峙,行軍打仗不能太聲張,一切從簡!況且司馬懿不知道諸葛亮已死!“四人抬棺”是規格最低的葬禮!
即使被發現魏軍也不認為是諸葛亮的葬禮,因為這不符合作為蜀國丞相的殯葬禮制!所以不要糾結為什麼偏偏是四個人,這個沒意義!“往南走”就更好理解了,蜀軍當時是北伐,往南走返回成都!
繩斷下葬”最高明,因為諸葛亮算到如果被司馬懿找到葬身之地,恐怕會對他不利,於是他決定再施一計,於是便有了“繩斷下葬”這一計!因為諸葛亮都不知道繩會什麼時候斷,所以司馬懿就更不知道他的葬身之地了!

說客電影


有人說是從漢代開始,也有有說是曹操帶的頭,喜歡派人挖墳籌備軍需,那時候帝王將相死後都不得安寧,因其死後那下葬的格局讓許多人惦記。就如我們現在比較瞭解的電影《鬼吹燈》裡的摸金校尉,專職做這個營生。 

更不要提後世的孫殿英,粗暴地掘了清朝皇帝的東陵。所以聰明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墓地可以隱藏起來,比如成吉思汗。 


而我們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就知道了這種情況,於是死前就留下了遺言,而後主劉禪念及諸葛亮生前為蜀漢也立下了不少的漢馬功勞,於是安排人聽從遺言裡的指示去做。

本來遺言裡說讓四個人抬著棺材朝南走,直到槓斷繩爛之時並可下埋

。可世人也都知道,要槓斷繩爛不知是猴年馬月,而這四人抬了一天一夜之後就已盡顯疲態,於是決定就地掩埋。當然,這四個人因沒有按遺言去做,最終也不得活命。傳說劉禪聽他們彙報,認為有問題,就直接滅口了,從此諸葛亮墳就成了秘團。 

至此,有人已經開始誇諸葛亮還真是機智神算,這其實盡在預料之內。

他懂得,以蜀國的實力被魏國攻破是大概念事件,如果不這樣,蜀漢滅之後,自己定會被挖個底朝天。後人稱之為“機智”。

而如諸葛亮一樣機智之後,也是三國時期的漢魏頭頭曹操,“七十二疑冢”就是很好的說明,關於”七十二疑冢“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我們也不得不服曹操的機智,而世人更多的不是誇他機智,而是奸詐! 

 以上關於諸葛亮衣冠之墓的傳說還是真能體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機智神算,還有更神奇的傳說:在諸葛亮衣冠之墓上面,居然長出了一顆高大的黃果樹,為何叫黃果樹?我們知道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所以有人聯想到的是,這是諸葛亮的妻子陪伴在身邊的化身。著實有點小感人!

《三國志》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這一點符合諸葛亮的習慣。

有人說諸葛亮埋於定軍山,也有人不這麼說。

三國演義中說:前至一山,只見殺氣四面突起,愁雲布合,霧鎖山頭。會勒住馬,問嚮導官曰:“此何山也?”答曰:“此乃定軍山,昔日夏侯淵歿於此處。”會聞之,悵然不樂,遂勒馬而回。轉過山坡,忽然狂風大作,背後數千騎突出,隨風殺來。會大驚,引眾縱馬而走。諸將墜馬者,不計其數。及奔到陽安關時,不曾折一人一騎,只跌損面目,失了頭盔。皆言曰:“但見陰雲中人馬殺來,比及近身,卻不傷人,只是一陣旋風而已。”會問降將蔣舒曰:“定軍山有神廟乎?”舒曰:“並無神廟,惟有諸葛武侯之墓。”會驚曰:“此必武侯顯聖也。吾當親往祭之。”次日,鍾會備祭禮,宰太牢,自到武侯墓前再拜致祭。祭畢,狂風頓息,愁雲四散。忽然清風習習,細雨紛紛。一陣過後,天色晴朗。魏兵大喜,皆拜謝回營。是夜,鍾會在帳中伏几而寢,忽然一陣清風過處,只見一人,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皂絛,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其人步入帳中,會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見顧。吾有片言相告:雖漢祚已衰,天命難違,然兩川生靈,橫罹兵革,誠可憐憫。汝入境之後,萬勿妄殺生靈。”言訖,拂袖而去。會欲挽留之,忽然驚醒,乃是一夢。會知是武侯之靈,不勝驚異。於是傳令前軍,立一白旗,上書“保國安民”四字;所到之處,如妄殺一人者償命。於是漢中人民,盡皆出城拜迎。會一一撫慰,秋毫無犯。後人有詩讚曰:“數萬陰兵繞定軍,致令鍾會拜靈神。生能決策扶劉氏,死尚遺言保蜀民。”

更有人說八百年後朱元璋缺軍師,前來祭諸葛墳。祭畢,狂風大作,風息時,地上一張紙:但尋劉伯溫,吾之轉世身。也就是說劉伯溫是諸葛亮轉世來到明初來助朱元璋打天下的。


新知傳習閣


大人物的小心思

諸葛亮是誰?神人吶,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啥算不出來,更何況是自己的後事啊。當然,

諸葛亮能掐會算,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太喜歡他了,各種技能都往他身上裝,毫不吝嗇。比如,他去世後在哪兒安葬呢?按照他生前的慣常做法,就是讓人猜謎:他留下遺囑,要求四個人給他抬棺,棺繩斷裂就下葬

於是,四個壯漢傻乎乎的上路了,沒有目的地,只有一個暗示:一路向南。這個旅程就是中國古代版的致加西亞的信

啊。他們到了定軍山這個地方,突然出現了感天動地的一幕:嶄新的繩子斷裂了,並引發了定軍山山崩,正好把丞相的棺材連同四個倒黴鬼一同埋了。在這個故事裡,諸葛丞相真是替老百姓著想,自己的陵墓不費一人一工,渾然天成,不像秦始皇這些帝王,勞民傷財。

當然,這種故事只能講給小孩子聽。成年人還是說點靠譜的。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生前留有遺囑,自己要求埋在漢中的定軍山,並且要薄葬,不許大操大辦

。為什麼埋在定軍山呢?這是政治表態。那時,定軍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蜀國的門戶,所謂“得定軍山者得漢中,得漢中者得天下”。諸葛亮埋在這裡,就是向劉禪表明,他生前為蜀國鞠躬盡瘁,死後也要為蜀國看守門戶,他的墓殿內有一副對聯: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這是最好的心機表白。

丞相用心良苦啊。在蜀國,劉禪是君,諸葛是臣。但是,君是虛君,臣是權臣。

劉禪再傻,也明白::“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諸葛是劉禪的忌憚,起碼多多少少有些不自在吧。這裡的彎彎繞繞,很是耐人尋味啊。所以,無論從理想追求上,還是現實考量中,諸葛亮都要葬在定軍山。

高人就是高人:志向高潔,智慧高超,見識高遠,不服不行!


飲水君


傳說諸葛亮死後,下令四門出葬,致使墓冢不知道在何處。

有關傳說是諸葛亮臨死前,下達密令,請求隱秘安葬自個,不能讓其他人知道自個在那裡,請求四名戰士抬著自個的棺材一向向南走,走到哪裡,自個的棺材繩斷了就安葬在哪裡,並且不要任何的陪葬品。這是為什麼呢?



傳言,說諸葛亮是想在死後“自己”選擇墓地。諸葛亮葬在定軍山之下,有著一個下葬的傳說:四位士兵抬棺往南走,繩斷便葬。

命令四個大漢抬著自己的棺材一直往南走,從五丈原開始,四人費得九牛二虎之力才抬到定軍山,此時都已經體力不支,但繩子依然堅固如初,四人就商議停下來休息,當棺材落地的一刻,繩子突然炸裂,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定軍山山頭,也炸裂開來,剛好把諸葛亮的棺材也埋在裡面,四人也沒有幸免。於是後人也找不到諸葛亮的真正墓地。

為什麼要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呢?


原來有一定的數學秘密:

民間傳說,諸葛亮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數字遊戲。

諸葛亮一個人隱居山林,這是數字一(孔明獨一人)。

後來,諸葛亮找了黃承顏女兒黃月英為妻子,兩口子有了幸福的家庭,這是數字二(兩夫妻)。

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這是數字三(三次訪問)。

六次出祁山北伐戰爭,這是數字六(六次北伐);還有七擒孟獲,這是數字七(七次滅南蠻)。

再後來病死於五丈原,這是數字五(地名五丈原)。

一二三五六七都有了,就是沒有四,四和死諧音,所以必須用四人抬棺,這是數字四(四個人數)。


那有為什麼往南走呢?

五行南方屬於火,金木水火土,諸葛亮命屬於土,南方火生土也。諸葛亮往南方抬土葬,火生土之徵兆啊!諸葛亮來世還是官居丞相,聽說明朝劉伯溫就是諸葛亮轉世投胎之人。

有人說,八百年後朱元璋缺軍師,前來祭諸葛墳。祭畢,狂風大作,風息時,地上一張紙:但尋劉伯溫,吾之轉世身。也就是說劉伯溫是諸葛亮轉世,到明初來助朱元璋打天下的。


為什麼要抬到繩子斷了才下葬呢?

那是繩子上有無數冤魂不散,要找諸葛亮報仇雪恨的。繩子斷了,冤魂就找不到他。

為什麼埋在定軍山呢?

那時,定軍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蜀國的門戶,所謂“得定軍山者得漢中,得漢中者得天下”。諸葛亮埋在這裡表明,他生前為蜀國鞠躬盡瘁,死後也要為蜀國看守門戶,他的墓殿內有一副對聯: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

《水經注》:諸葛亮死後,葬於定軍山,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無人知曉所在。可見諸葛亮安排死後之事,最主要是不想讓別人找到他。



但在神秘的事,都不可能天衣無縫。

比如,葛亮的生前勁敵司馬懿,由於多次被諸葛亮擊敗,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認為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就非常想得到諸葛亮的兵法。諸葛亮去世十七年後,司馬懿帶了幾個親信,偷偷摸摸地從定軍山往南走,折騰了好久,最終根據一點點蛛絲馬跡,找到了諸葛亮的埋葬之地。

然後,挖開墳墓,又費盡心思破除了機關,盜出了令司馬懿魂牽夢繞的兵書。

他大喜過望,趕忙翻書查閱。但書頁之間沾的太緊,司馬懿只好用手指在舌尖上沾點唾液翻書,並且一邊看一邊說:妙哉,妙哉,兵法實在是妙!

不料,正在讚歎不已時,突然感覺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七竅流血,中毒死了!

原來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的計謀,為了除掉司馬懿,故意弄這麼一出“四人抬棺不回頭,繩斷之後需磕頭”的神秘安排。

並且,佈置弩箭機關,才能讓司馬懿放鬆警惕,在翻書時不知不覺用手指頭去沾唾液,而書頁早已浸泡過毒液。

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死諸葛亮治死過司馬懿。

看來還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諸葛亮諸葛亮死後又保護蜀國安全幾十年。


超能博士


諸葛亮死前遺言竟隱藏這個秘密???今天小編來為您揭秘!


據《三國志》諸葛亮本傳記載,諸葛亮死後,姜維等人秘不發喪,整軍撤退,同時遵照諸葛亮遺囑:“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蜀軍退至今天的勉縣,遵囑將其安葬了。

先介紹一下吧。諸葛亮三國期間的聞名謀士,對於諸葛亮我想不必過多的介紹了,簡略的說一下吧,當然了我說的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諸葛亮身世於一個官宦家庭,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一家子效忠的不是一自個,他的大哥在東吳掌握軍事並且是最高級別,諸葛亮弟弟追隨他,諸葛亮還有個堂弟在魏國也是位極人臣,可以說他們在三個彼此仇視的國家效能,並且都有很大的權力,他們家的這種情況放眼全部前史本來都是很稀有的。


話說諸葛亮自知壽數已盡,恐自己的墓地被敵人知曉,屍首得不到安寧。便密奏後主劉禪:“若臣一旦死後,不搞厚葬、不擇安葬為宜,只須將臣的屍裝入棺木,用新繩新槓抬著,一直往南走,等到強槓斷爛之時,就是臣的葬身之地。”

葛亮死後,後主劉禪按諸葛亮的生前安排,悄悄命四名壯漢抬著棺木往南走。四人走了一天一夜,棺木越抬越重,個個腰痠背痛,卻絲毫不見槓有斷裂的跡象。這四人商議,如果這樣抬下去,不知要到何時才能交差,便決定擇一荒山野嶺無人之處,悄悄將棺木埋了。

四人回到成都呈報劉禪,說是繩槓已斷爛,將丞相屍體就地掩埋。劉禪開始信以為真,後來一想新繩新槓怎麼可能一兩天便斷了呢?其中一定有詐!便對四人嚴刑拷問,四人只得將實情招了。劉禪大怒之下,將四人問斬。人被殺後,劉禪才發覺殺人之前未將墓地弄清。



諸葛亮無疑是這一家人最知名的,估量不瞭解前史的人也就只知道一個諸葛亮了。建興十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漢中的定軍山下。諸葛亮死前指令部下將自個安葬在定軍山,並且請求墓穴僅僅能放下一個棺材,並且要穿著自個平常的衣服下葬,並且不要任何的陪葬品,這是正史中的說法。

有關傳說是諸葛亮臨死前,下達密令,請求隱秘安葬自個,不能讓其他人知道自個在那裡,請求四名戰士抬著自個的棺材一向向南走,走到哪裡,自個的棺材繩斷了就安葬在哪裡,並且不要任何的陪葬品,不要陪葬品本來也極好瞭解的,由於其時盜墓的情況確實很猖狂,比如曹操當年但是在軍中設置了專門的盜墓組織。

劉禪也嚴厲的依照諸葛亮說的辦了,但是派出去的四個戰士抬抬逛逛,連續幾天,這個繩子即是不斷所以便悄悄直接將諸葛亮下葬了,回去就說是繩子斷了,劉禪覺得奇怪便殺了這四人。本來這個版本的我自個覺得可信度十分高,當然了也不掃除神話諸葛亮的也許。


為何說這個說法可信呢,由於諸葛亮死前肯定要思考許多工作,其時盜墓猖狂,怕自個的墓被盜很正常的,至於非要繩子斷僅僅個障眼法,無論怎樣劉禪都會殺這四自個,這樣一來也就沒人知道他究竟葬在哪裡了。不過前史上對諸葛亮一向是在神話,這樣的故事看個樂呵就可以了。


堅硬的小石頭嘞


答 | 江隱龍

諸葛亮從來沒有關於“四人抬棺不回頭,繩斷之後需磕頭”的遺命,所謂劉禪派四人抬棺向南行最終繩斷的故事只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不過關於諸葛亮墳墓所在地,倒是有多本古書提到,這裡便列舉一二。

首先是《三國志·諸葛亮傳》。這裡的記載很簡單:“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後世有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一是其生平樸素,二是為防後人盜墓,其實當時三國處於亂世,葬禮之風俗本來就是趨於簡單,這一點連曹操父子也不例外,諸葛亮的做法也是當時的風尚。

其次是《梁州記》,其中有“武侯壘東南有定軍山。入山八十餘裡,有諸葛武侯墓。鍾會徵蜀,至漢州,祭亮之墓,令軍士不得於墓芻牧樵採。今松柏、砷銘儼然”之語。這裡與《三國志》相佐證,都是葬在定軍山,而且其墓的位置是為人所知的,不僅鍾會入蜀時祭拜過,直到南朝宋劉澄之的時代也依然“松柏、砷銘儼然”。

然而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諸葛亮墓的地理位置又不甚明瞭了。《水經注·沔水》記:“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於其山(定軍山),因其山勢,不起墳塋……莫知墓塋所在。” 《梁州記》與《水經注》成書時期相差不遠,一個說“松柏、砷銘儼然”,另一個說“莫知墓塋所在”,那到底諸葛亮墓在南北朝時期是否為人所知呢?

或許正因為當時人們對諸葛亮墓的所在地就已經莫衷一是,這才漸漸衍生出“四人抬棺不回頭,繩斷之後需磕頭”的傳說吧。既然已經不辯真偽,不如給歲月以浪漫。在此之後劉伯溫挖諸葛亮之墳的故事,就更不足為人所道了,畢竟也沒有人會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