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球迷,正在悄然被“營銷型”足球自媒體毀掉

站在道德制高點罵人是很爽的事情(其實本文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國足球。現在對國足普遍觀念”高薪低能,浪費國家財力,全靠走後門“等等奇奇怪怪的形容和描述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錯誤的也不容反駁,否則就是違背XX正確。

中國的新球迷,正在悄然被“營銷型”足球自媒體毀掉

中超踩人12個月禁賽、業餘隊不出席頒獎禁賽三年。

中國足球的亂象有很多,屢禁不止的頂級聯賽暴力事件、工作一半被拉去軍訓的調令、朝令夕改的U23政策、胡亂處罰的決定、這些是職業範疇的“亂”。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也有一大亂——媒體號。

自媒體號作為新興媒體,最大的優勢是時效性和廣泛的信息來源。但是繁多的信息是難以判斷的,自媒體號發出來的不是報社經過嚴格審核的新聞,也不是某某專家精心編輯的科普。很多時候只是一篇為賺取流量不擇手段的廢文。足球領域的媒體號不外如是,做國際範疇的足球媒體門檻其實不低,做好一個國際足球媒體號需要掌握即時精準的資訊、擁有豐富的國際足壇知識儲備、對比賽極強的上帝視角閱讀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紮實的文學功底和外語水平,在這裡那些粗製濫造的媒體只能望而卻步,因為老球迷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去看沒營養的文章。但是國足為這些粗製濫造的媒體開了一扇窗,在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附和聲中,無數“足球體育媒體”憑藉攻擊國足一夜成名。開拓了自己的流量市場。

歸功於國足近期災難級的發揮,這類媒體號愈發肆無忌憚。從世界盃期間毫無邏輯的將幾個亞洲面孔的失誤集錦命名為”國足集錦“開始,他們的表現就和國足的熱身賽一樣毫無下限。在懂球帝他們沒有多少生存空間,但如看點、頭條、UC、百家、甚至某站專欄這些平臺許多文章都是在不斷刷新球迷三觀下限。

例如近期在旅歐的俱樂部以及國字號青少年梯隊,由於這些隊伍選的對手多為皇馬青訓、西班牙國青等實力強勁的對手,只能少輸當贏。但流量媒體當然不會錯過,於是就有了下面這類“精彩的文章”。

中國的新球迷,正在悄然被“營銷型”足球自媒體毀掉

足球媒體播報比賽,時間、地點、比賽雙方隊伍全名、比分結果缺一不可。為了噱頭,文章在前端部分刻意不提對手為皇馬U17的事實。在開篇帶了一把節奏引起讀者攻擊中國足球的衝動,直到400字後才道出對手是皇馬U17,同時反覆強調上海上港大兩歲還輸5球以淡化皇馬青訓的實力表現。如此不專業的行為只為騙取高額閱讀量,作者不但不以為恥還引以為豪。很難想象這是一名擁有8w粉絲的體育作者寫出來的文章。

中國的新球迷,正在悄然被“營銷型”足球自媒體毀掉

同樣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有“異曲同工”的樣子。在西班牙比賽,不提對手是西班牙U18國青,不提中國國青不僅要面對歐青賽霸主級對手還得以小踢大。這些應該在開頭就寫明的細節依然隻字不提。

中國的新球迷,正在悄然被“營銷型”足球自媒體毀掉

有多糟糕的戰報就有多糟糕的評論文,貢法龍連戰歐洲頂級強隊收穫三連敗成為水平不如希丁克的重要依據真不知是多可怕的雲球迷才敢這麼寫文章。為了流量毫無下限的帶節奏,如何讓新入足球圈的球迷正確的樹立三觀和學習基本常識?

與那些流量明星靠水軍打榜、刷粉不同。這些媒體的流量是實打實的來自於社會的支持。抨擊中國足球不僅不會被公關和諧還可以暢所欲言,在國內輿論區少有圈子能夠如此自由的發揮。這些媒體的出現滿足了需求,收穫了粉絲和流量。但精明的眼光掩蓋不了最大的缺陷——不懂足球。

不懂可以學,但是這類人沒興趣。“噴國足就能帶來巨大的流量收益,我還學啥?足球環境是什麼?我又不感興趣。”

於是高深的文章新球迷看不懂,看得懂的文章存在大量瞎寫瞎科普。球迷群體的新生血液被汙染,對中國足球文化是巨大的打擊。小編常和兩個偶然在群聊認識的球迷朋友在YY邊聊天邊看球,聽他們講英超比聽解說還舒服。利物浦和阿森納的比賽那天聽他們把埃梅里以厄齊爾為核心打造的進攻跑位分析的頭頭是道,如果當時把他們的聊天內容編輯成文字就是篇了不得的覆盤。還有一位狼堡老球迷講起歷史、戰術、球員儼然像個在俱樂部工作多年的老手。我們不需要去要求每個自媒體能達到這樣的水平,但至少報道比賽詳盡、準確。寫議論文主觀情緒和客觀事實不能相互影響。傳達我們的思路同時不要試圖去擾亂讀者的判斷力,是對足球起碼的尊重。

可我們國人對足球有太多的不尊重:

我們的管理層有人不尊重足球發展規律,朝令夕改,推行各種奇葩的政策。

我們的球員有人不尊重足球的精神,比賽挑肥揀瘦,中超頻頻出現違反體育道德的行為。

我們的社會有人不尊重足球的文化,把奇葩的邏輯和言論奉為金科玉律大肆宣揚,把新聞評論區罵的烏煙瘴氣。

身為媒體,尤其作為中國足球的媒體。如果因為熱愛而投身其中,就不應繼續助長歪風邪氣踐踏我們熱愛的足球。即便環境很糟糕,也當盡本分、盡本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