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今日推文约 2900 字

阅读时长因人而异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三天时间里近距离见了李宗盛和李剑青两次,一次是他们师徒二人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座,另一次就是武汉的简单生活节。

大家不用太羡慕我,因为这次见到的李剑青,似乎并不太开心。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在武汉简单生活节演出的前一天,李剑青支持的队伍RNG 在 比赛里输了,他闷闷不乐发在微博上,甚至在演出当天又把这事儿讲了一遍。

不过前两天 IG 赢得比赛这件事,李剑青又重新在微博上兴奋了一阵,看来他应该能专心写歌或者演出了。

最近被一则喜讯和另一则讣告刷了屏,IG 的胜利&蓝洁瑛的去世,很明显刷这两个话题的人之间有着很深的代沟,一边不知道谁是蓝洁瑛,另一边也对 IG 和埃及傻傻分不清楚。

本以为生于 70 年末的李剑青并不会对 IG 感兴趣,结果他是对手游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重度迷叔,不知在他的影响下,李宗盛大哥会不会也偶尔玩一玩这些年轻人的玩意呢?

倒是,李宗盛大哥比较介意当下年轻唱作人的旋律创作特色的问题了……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1. 李宗盛的“野路子”创作手法是如何形成的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那次交流中,主题是名为“两个殊途同归的音乐人”。意为:

李宗盛大哥未曾专业学习过流行音乐的创作,靠着“野路子”创作成为了华语乐坛首屈一指的创作人;

李剑青则因专业交响乐团出身,同样最后投身到了流行音乐的阵营当中,创作了一些并不那么好唱的流行歌曲。

然而提起李宗盛、李剑青,总是零差评的口碑,这大概就是在他们音乐里殊途同归的一种坚持与“品质”吧。

前面说到,李大哥觉得当下年轻人唱作人的旋律创作问题,在于太碎、旋律段太分散,以至于想要配以文字抒发的情感,总难在这简短的旋律段中表达清晰,最终导致现在很多新歌的不动人。

李宗盛是从台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歌运动时期走来的人,所以对于民歌的叙事性、旋律性,有着很高的坚持和很深的钻研,对比欧美的流行音乐,创作人在旋律上的内容也不能差了,所以我们会常常看到一首英文的舞曲音乐,总还会在稍后推出一首 Acoustic 版本,以证明旋律的优质,即使在纷繁的编曲摘除之后,一把吉他或一架钢琴仍然能衬托出旋律的动人。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三石想起了 90 年代很多首长长的旋律线所能讲出好故事的流行歌,像是巫启贤的《太傻》、周华健《难念的经》,还有李宗盛大哥上次在武汉简单生活节上演唱的开场曲——他在 1991 年写给赵传的《我终于失去了你》。

只有在那些悠长的旋律、绵延的动人音符中,才能填得下那一句句斟酌过的字句,以此打动了很多个听众。

李宗盛大哥对于旋律很敏感,他会在开车的时候,听见一首电台里播的老歌便感性涌上心头,停在路边把歌听完,而后再联想到当今年轻唱作人们的问题所在。

李大哥举了个旋律线很好、很利于用歌曲叙事的例子,就是 Carpenters 演唱的《Yesterday Once More》,大哥说那首是他很想能写出的水准,但其实对照李宗盛这么多年来的创作,他的特色也很有。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一是李大哥碎碎念式的创作结构特色,在唱与说之间徘徊,令很多人很难把他的歌按传统套路 K 起来,他这些年写给杨宗纬的《因为单身的缘故》,纵贯线时期创作的《给自己的歌》,十多年前写给莫文蔚的《十二楼》等等,都是这样的特色。

李大哥说是因为他曾经在中学时期学习不好,几度考中专都失败未考上,就在家里关着自己,默默写歌。

但一开始,他并不懂旋律怎么上手,很多时候,年少的李宗盛常常自己跟自己对话,念着念着,旋律出来了,他发现这样的歌,也是音乐的一种形态,于是才形成了后来他那些念白与演唱之间无缝切换的音乐特色。

李大哥的另一个创作特色,是歌曲段落式的递增表意——当然这个说法并非李大哥的官方说辞,而是三石在听李宗盛这么多年来的一个小小总结:

歌曲随着意思的递进,旋律结构、节拍特色也逐渐有明显的改变,早年如李宗盛写自己的《阿宗三件事》,还有他今年新发表的《新写的旧歌》。

大概因为这样结构的歌曲,太难令听者掌握节拍感,《新写的旧歌》在武汉简单生活节首唱时,现场没能像前一首《山丘》一样,出现大合唱的场面。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2. 李剑青的乡愁到底有多愁

至少李宗盛大哥的歌,可 K 的有,有深度和可 K 难度的也有;而李剑青的歌,多数就剩下了深度。

连我一个音乐基础不错的朋友,去 KTV 点了几首我的歌之后,都摇摇头跟我说,剑青你的歌太难唱了。

——这是李剑青对自己创作特色的自嘲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座上,李剑青被在场学生问到入这一行最大的代价是什么,他两个字回答说:单身。

以至于,恋爱经验并不多的李剑青,除了偶有在《平凡故事》中唱到他嫁去澳洲的前女友“那某某多不得已才成为谁人的妻”,更多在李剑青的音乐里,他被和“乡愁”画上了约等号。

故乡、远方、亲人这些内容,在李剑青的音乐里频繁出现,我们也得以在这几年的春节其间,有意无意都能伴着李剑青的音乐回乡,或是远行。

2015 年春运期间,李剑青在 2013 年底发表的《匆匆》拍摄出一部春节回家题材的 MV,没太做大的宣传,已经引发了不少自来水粉丝的喜欢和转发。后来李剑青每一次演唱《匆匆》,这首很难唱的歌也还是令在场多数人都能从头到尾跟着大合唱了。

2017 年春节,Apple 邀请李宗盛、李剑青和白安师徒三人拍摄了一支过年广告;

2018 年春节,《在家乡》再度以春运内容作为了 MV 中的主视觉,“无论你多富裕 / 成为多么显赫的人 / 城里的门槛被踏破 / 不再说方言 / 母亲的家总是要回的”,几句词就勾勒出了李剑青和母亲之间的亲昵。

这些乡愁的音乐内容,一方面是从广西漂泊来北京作为异乡人的李剑青的创作动机,另一方面,也是师傅李宗盛对于李剑青音乐路数的一种特色规划。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李剑青不是没想过要写情歌,但他写出来的情歌歌词,总会被师傅“打枪”,而等李师傅有时间修改甚至重新填写李剑青的旋律时,乡愁总是李宗盛会第一时间涌进脑子里的内容框架,既然挥之不去,干脆顺势而为。

李宗盛给李剑青写的几首词《匆匆》、《出城》,都像极了李剑青会自己用到的言辞方式,这是因为李宗盛熟悉李剑青的生活习惯。

音乐之外,李宗盛还像是李剑青的大家长。

去年在上海的简单生活节上,李剑青在台上唱歌时,李宗盛从后台偷偷探头看了几眼徒弟的演出状况,那眼神像极了班主任从教室后门“监视”同学上课的严肃,直到有人看到,大喊几声“大哥”,李宗盛才默默离去。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对于李剑青的家人,李宗盛大哥也会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关心。

有一年,剑青的母亲在桂林生病,李宗盛亲自去看望李妈妈,还让她老人家放心儿子在北京的生活;今年春节,李宗盛大哥盛情邀请了李妈妈跟随剑青一同去台湾旅行,李宗盛亲自担任向导,带着李妈妈吃吃逛逛了很多当地景点。

这样浓浓的人情味,在李宗盛、李剑青这些年的音乐中常会被听到,这多是源自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关怀点滴了。

又见李宗盛、李剑青,这次这一对“殊途同归”的师徒二人跟我们聊了些什么?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座最后,李宗盛大哥默默给观众使眼色,让大家克制地提问,因为他还想留出一点点时间给李剑青唱歌。

那一天,李剑青唱的还是跟思念亲人有关的《姥姥》,一首李大哥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听到诗朗诵后,执意要剑青谱曲的歌,想必对于李剑青的旋律创作能力和创作特点,李大哥早已在心底非常满意了。

还没看够?你可能会感兴趣的有:

这位令李宗盛不舍得放手的男人,到底有什么魅力?

莫文蔚饮恨香港,李宗盛饮恨莫文蔚

借李荣浩的《耳朵》我们听到了什么?

白举纲 | 融色体质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