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內容提要:

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驅動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國有企業轉型升級指明瞭方向。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確定了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鏈創新、全球創新發展思路,努力爭當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一、深刻認識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和基本方略,描繪了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要實現新時代的新目標,必須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驅動發展是歷史性交匯期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從世界發展大勢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從我國發展要求來看,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的問題已經凸顯,創新能力不強是一個重要表現。面對這一歷史性交匯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創新,只有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才能把握大勢、瞄準前沿、搶佔先機,牢牢把握戰略主動,緊緊抓住發展機遇。

創新驅動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戰略支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有利於提高創新鏈和產業鏈的一體化程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使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有利於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培育新動能,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以產業技術變革推動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的根本性轉變;有利於優化配置資源,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實現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根本途徑。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世界一流企業應當具有一流的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創新成果豐碩,高鐵等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我們創新的短板依然突出。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依靠傳統的成本價格競爭力是建不成世界一流企業的。只有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及時跟蹤世界前沿動態,加強科技研發和合作,不斷攻克高精尖難題,才能形成技術優勢,並把技術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品牌優勢、效益優勢,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力。

二、切實肩負起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央企業使命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中央企業必須肩負起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使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成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中央企業要努力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成為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中央企業作為創新的重要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市場和需求導向,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二是通過體系建設形成創新長效機制,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蓬勃發展;三是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實現技術突破、產品製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的“一條龍”轉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中鐵作為全國首批創新型企業,依託所擁有的3個國家實驗室和13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建立了“兩級四層”技術創新體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19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

成為創新人才隊伍培養的重要基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造。中央企業要不拘一格、慧眼識才,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他們奮勇創新、脫穎而出提供舞臺。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建立一個完備的創新人才梯隊是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創新人才隊伍應包括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創新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素質專業技術工人和創新團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中鐵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完善各類創新人才管理辦法,設立了一批創新工作室,加強了院士、國家級和省部級專家、公司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的選拔培養。堅持每年評選專家員工、金牌員工、首席員工,為廣大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成長成才提供平臺;每5年表彰一批科技創新先進企業、科技標兵和優秀科技成果。中國中鐵目前已形成以2名院士、14名國家級特殊貢獻專家和國家勘探設計大師為引領,2.8萬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骨幹,10多萬名一線技術工匠為基礎的三級科技創新人才隊伍體系。

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改造、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其主要特點是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進而帶動了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的變革。因此,只有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才能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中鐵在自主創新道路上勇於跨越,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以技術創新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顛覆性變革。中國中鐵全面系統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用於不同氣候環境條件、不同軌道結構類型、涵蓋時速250—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勘察設計、施工及關鍵裝備等建造成套技術,鑄就了“中國高鐵”金色品牌。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中國中鐵積極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自主研製各類型號架橋機、跨海大橋成套施工設備、智能焊接機器人、各類異形盾構等施工機械裝備,使建築施工方式產生了重大創新。

三、充分發揮創新驅動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

按照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中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確立了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中國中鐵將堅定不移地走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全鏈創新、全球創新之路。

科技創新,築牢轉型升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要引領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中國中鐵將堅持“三個聚焦”,即聚焦重點領域及關鍵技術開發、聚焦創新能力與體系平臺建設、聚焦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建設,進一步鞏固優勢領域的領先地位,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瓶頸,激發企業發展、產業調整的新動力。重點圍繞建設交通強國、美麗中國、鄉村振興、智慧社會等戰略安排,更加註重建築前沿科技的研發運用,更加註重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突破,更加註重滿足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和美好生活需要,更加註重資源節約和綠色低碳技術運用,更加註重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更加註重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和成果共享,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夯實基礎。

全面創新,釋放轉型升級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企業要抓住機遇,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中國中鐵將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以全面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按照“加減乘除”的要求,不斷加強管理創新,做好開源增收的“加法”,做好削冗減支的“減法”,做好深化改革的“乘法”,做好興利除弊的“除法”;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不斷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發揚“工匠精神”,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按照建築業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價值創造為目標,積極探索創新商業模式,實施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工程;按照 “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要求,把創新作為品牌建設的重要方法,為品牌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實現品質革命,努力把中國中鐵打造為國家名片。

全鏈創新,拓展轉型升級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的創新並不一定是個別領域的單軍深入和單點突破,形成創新鏈條也非常有價值。中國中鐵將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橫向發揮建築業全領域優勢,把創新的重點放在提高集成應用能力上,繼續強化高速鐵路、橋樑、隧道、施工裝備、BIM技術、城市軌道、磁懸浮等傳統優勢領域的專業研發能力,促進綜合集成;縱向發揮企業科技研發、勘察設計、施工建造、配套裝備、專用材料、運營維護的一體化優勢,打通從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到新產品研製、成果推廣應用的技術創新鏈。中國中鐵將積極探索組建以產業鏈為紐帶的重大項目創新聯盟,形成開放式的創新長效機制,努力構建上中下游銜接、各類資源聚集、共商共建共享的創新格局。

全球創新,明確轉型升級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中國中鐵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的要求,在推動中國鐵路、中國高鐵走出去過程中,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開展中國鐵路、中國建築等領域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歐洲標準、英國標準等的對比,推進中國標準國際化;加強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推動中國標準與所在國適用標準的融合研究;積極參與相關產業的國際創新組織,進一步探索企業與世界知名院校、跨國公司合作的科技聯合開發模式,用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佈局,為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貢獻力量!

點擊查看高清大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