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作者 / 朱婷

#汪蘇瀧 池子#、#張韶涵 吐槽大會#、#汪蘇瀧回應假吹#、#張韶涵朋友少原因#、#胡海泉回應瀋陽明星群#.....《吐槽大會3》最新一期,10個話題登陸了微博的熱搜榜。

時間閃回2017年1月,《吐槽大會》第一季開播,節目獨特的形式和吐槽搞笑的畫風,試圖將“吐槽”與“溝通”“交流”劃一個等號,打開中國喜劇脫口秀的新局面。原本蘊含宣洩情緒的“吐槽”一詞,搖身一變成了好笑有趣的另類社交核心詞彙,成為符合互聯網時代,人們表達情緒、交流溝通的方式。

坦白說,前兩季《吐槽大會》已然成功打開局面,人們認識接受並開始應用這種獨特的溝通模式,套用當下的流行詞來說,簡直就是“神仙吐槽”。如今節目到了第三季,從前三期來看算是穩住了。

從音樂才子王力宏到人人轉發的101女孩楊超越,再到不僅天生勵志還天生要強的張韶涵,從京劇女老生王珮瑜到彩虹合唱團金承志再到60後樂評人山河,很明顯能看到新一季《吐槽大會》的突破求變。

那麼問題來了,節目要如何破圈,打開新時代社交視野,為不同年齡層的用戶提供適合的溝通範本?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吐槽大會》的破與立


帶著熟悉的鐵三角“互懟塑料兄弟情”,《吐槽大會3》華麗迴歸。

一定程度上來看,新一季節目承載著一種新使命:當喜劇脫口秀成功實現從0到1之後,如何自我突破,走向1到2甚至更多。既要穩住節目喜劇脫口秀的調性,又要求新求變,打破用戶圈層,徹底打開“吐槽”的普世社交屬性。穩中求變,變後而立。

節目率先做出調整的是slogan和視覺標識。從原來的“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換成“吐槽,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前者的重心是“手藝”和“勇氣”,後者則是“年輕”和“溝通方式”;一隻象徵著愛與和平的白鴿成了這一季宣傳海報的主打,“內剛外柔”的新logo意為“可圈可點”。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對此,笑果文化董事長葉烽在首期節目的看片會上表示,外殼變了,但內核沒變。新一季他們要做的是,在延續節目的同時,儘可能好笑,《吐槽大會》的核心是笑而非痛。

在舞美設置上,《吐槽大會》第三季主咖和副咖不再相對而坐,而是將主咖的位置挪到了嘉賓這邊呈弧形圍坐,通過座椅顏色加以區分,製造友好氛圍,用張紹剛的話來說:這樣方便大家原諒自己。

此外,在節目互動方面為順應觀眾的要求,《吐槽大會》第三季新增加了“隔屏吐槽”,並且明星嘉賓會做出回應。讓觀眾參與到節目中來,極大提高了觀眾對《吐槽大會》的期待值和歸屬感。最新一期節目中,張韶涵的一眾好友吳青峰、吳克群、劉維、許茹芸等以及有梗的網友紛紛上牆,成功“吐槽互動”。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現場Talk King也不再是由主咖決定,而是交給現場觀眾選擇。意在下放更為公平公正的選擇權,加強觀眾的參與度,更大層面地發揮用戶的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最直接有效的反饋是越來越多人對於喜劇脫口秀內容,從瞭解過渡到理解,更利於打造喜劇脫口秀生態。

不變的是什麼呢?搞笑和搞笑背後所要傳達的正向價值觀,對於一檔喜劇脫口秀節目來說,這一點很重要。

誠然,隨著節目影響力的增加,吐槽這門語言藝術正慢慢在人們的生活中蔓延。如果說前兩季的重點是建立“吐槽文化”從0到1的認知過程,那麼這一季則力求破圈,強調其社交屬性的落實和擴散,探索從1到2的進擊之路。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喜劇脫口秀如何找到用戶的社交文化High點?



蔓延是喜聞樂見的基礎,而後者是蔓延的願景。

有了一、二季的夯實,一方面,《吐槽大會》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擁有一批固定用戶;另一方面,如何在維護品牌效應的基礎上,持續落實、踐行喜劇脫口秀的社交功能。真正地做到破壁,即讓“吐槽“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溝通方式,且保持年輕屬性。

這裡的“年輕”並不是指年齡上的大小,而是通過“吐槽”這種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的溝通方式,正在消除年齡上的差距,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打造“全齡社交”文化。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對於喜劇脫口秀節目來說,吐槽的段子好不好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嘉賓,不僅因為嘉賓是吐槽者,同時,嘉賓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就是最好的劇本來源。如何get到用戶的社交文化High點,成了《吐槽大會3》的重點。

新一期節目中,聚齊了60、70、80、90不同年齡層的嘉賓。汪蘇瀧“吐槽”胡海泉的詩:一米陽光,沾染半尺憂傷,瞬間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剛好,汪蘇瀧、張韶涵、胡海泉三人又同為曾經的金曲製造者,歌曲流傳於大街小巷,於是“兩元、三元店,人均不超過20”的梗更是逗笑全場。畢竟,殺馬特和街歌是那個時代留下的深刻烙印之一,也是大家共同的記憶點。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拿下Talk King的建國丟出汪蘇瀧人稱小學生心目中的周杰倫,周杰倫小學生心目中的胡海泉,通過“周杰倫梗”巧妙地將汪蘇瀧、胡海泉、周杰倫聯繫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這三人的粉絲很大程度上覆蓋了當下70、80、90、00後的人群。

第二期節目中楊超越VS李克勤,年齡、時代、風格等各方面都充滿差異的兩個人,聚在《吐槽大會》的舞臺上,通過“吐槽“這門獨特的語言藝術建立聯繫。前者是當下偶像的個性化、自我表達的代表,後者則是當年偶像的職業化、標準化的發聲者,讓觀眾感受到不同年代的偶像價值觀和審美變化。

明顯可以看出,節目組想要憑藉嘉賓組配、話題和段子收割不同年齡層觀眾,以此突破節目用戶圈層。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吐槽大會》的舞臺上,從主咖王力宏、楊超越、張韶涵,到嘉賓王珮瑜、金承志、李克勤等,不論在年齡、段子還是情緒等連接上,節目組都在試圖呈現給觀眾多齡化、多領域、多時代、全方位的內容。不得不說,在尋找新時代用戶的High點上,《吐槽大會》可謂是煞費苦心。

對於有著濃厚互聯網基因的90、00後觀眾來說,“吐槽文化”顯然是一種更符合他們個性和表達的方式,“彈幕”的盛行無疑就是證明。

有意思的是,隨著《吐槽大會》的出現,這種文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夯實,頗有些撥雲見日的感覺。簡單說,以前“彈幕”可能還是私下匿名錶達,而“吐槽大會”則是光明正大地“吐槽”。

吐槽者的年齡層也逐漸被打破,50後的唐國強也在節目“吐”得不亦悅乎。再者,“吐槽”正憑藉其有趣有度的語言藝術嫁接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樑,上一季李誕“吐槽”劉國樑是他和他爸唯一的共同話題,新一季不同年齡層的嘉賓相約“吐槽大會”,用語言+表情建立他們之間的聯繫點。

如此看來,吐槽不僅僅只是一門藝術,還為大眾提供一種有趣又有底線的溝通範本。它的內核是營造幽默詼諧的社交氛圍,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有趣的靈魂。第三季節目內外的升級,更是將這種“吐槽”(溝通)文化突破年齡圈層。

誠如節目一直強調的一般,“吐槽”從來都不是年輕人交流的專屬。只要你想你敢你能你有梗還有趣,你的專屬“吐槽”舞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吐槽大會》:互聯網時代的社交經



每一次經歷,每一次誤解,每一個不經意間的小發現,都可以變得渺小,化為一個段子素材——這就是喜劇脫口秀的力量。如果說“吐槽”是這個時代的“社交貨幣”,那麼《吐槽大會》則可以視作一本社交經。

一方面是節目的品牌化已經形成,另一方面當代年輕受眾已經將吐槽變成一種笑對人生的生活方式。譬如:金承志的吐槽,讓觀眾看到一種雙商俱高的處事方式。

再比如,率先亮相的王力宏VS陶喆,明顯主打的是中年觀眾的情懷。二人也上演了一出好朋友、好工作夥伴如何更激烈的吐槽彼此,有句話說得好,越是熟悉的人越有梗。陶喆吐槽王力宏的歌曲風格和他很相似,甚至還揭露了王力宏節儉穿破洞襪的梗,而王力宏則吐槽好兄弟陶喆“哦耶教父”。引得無數網友感慨,當年的R&B天王們,如今已經活成了自嘲的中年歐巴。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節目還提供了一種如何隔代、隔行聊天的社交範本。不同於王力宏和陶喆,第二期中李克勤與其他嘉賓都不熟,但也正因如此,陌生人破冰吐槽也成了一個新梗。王珮瑜、金承志、山河等呈現出來的不同文化背景、社會觀察、價值觀交流碰撞,也在語言中打開不同圈層交流的新方向。

需要強調的是,從第一季到第三季,明星八卦並非是節目吐槽的唯一屬性,更多是搞笑的引子和鋪墊。一來豐富節目的趣味性,再者尤為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吐槽的方式坦然地面對一段過去、一個梗,其背後傳遞的是一種正向的人生態度。

當張韶涵站在《吐槽大會》的舞臺上,微笑著直面自己沉寂的十年經歷,展現出來的除了“槽點”,還有巨大的能量以及積極的價值觀。人們說她天生勵志,她說自己還天生要強。她的一系列“吐槽”成了網友們獲取陽光的源泉。而重新審視那些往事的創作過程,也是每個人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吐槽大會》的進擊之路:一本打破年齡層的社交經


我不感激傷害我的人,他們只是提醒了我,不要成為那樣的人,我寧願逆流而上,也不願隨波逐流。雖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給我修路的朋友,因為我自己有翅膀~

當汪蘇瀧笑著回應之前假吹笛子遭池子diss,展現出來的除了機智還有化解尷尬的有效方式;當山河老師發揮自己的專長不厭其煩地誇(吐)獎(槽)每一個人;當嬉皮吐槽慣了的李誕溫情地說到:韶涵,也許你的翅膀是隱形的,但是你飛過的時候,我們都看見了。你會發現,吐槽這門語言藝術正在消除年齡、職業、經歷、情緒、文化背景等層面的隔閡,打開互聯網時代社交的另一扇大門。

在網娛觀察(ID:wldygc2016)看來,當代社會存在某種社交固化的現象,大城市白領們兩點一線,三四線城市生活鄰里,而《吐槽大會》試圖通過節目傳遞一種價值觀:當你走出社交安全地帶時,有時候收穫的不僅僅是友誼、理解,還有看待這個世界新的視角。

截至目前,《吐槽大會3》已上線三期,累計播放量高達7.2億,成功開了一個好頭。對於打開中國喜劇脫口秀新局面的《吐槽大會》來說,每一期不同明星嘉賓的匯聚“吐槽”,都在將這一文化往前推動一步,其最終目的是把脫口秀原本的社交屬性挖掘並擴散到社會的不同階層、不同年齡,讓大家有笑對尷尬、磨難的勇氣,多一種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誠然,吐槽,正在成為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社交經。而《吐槽大會》要做的是,將這本社交經傳遞給更多的人。破圈,成為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