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

该篇报道入选 “《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本书是诗性教育倡导者、原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十五年诗性教育探索的总结,通过丰富动人的故事、案例、细节,展现了诗性教育的精神意趣,解答什么才是理想的校园生活,诗性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和境界,我们如何在现实中多一点浪漫又如何在浪漫中兼顾一下现实。

学校里没有比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事,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师生在这个园子里应该是有诗意的人,有了诗意的人,才是校园诗意荡漾、澎湃的关键所在。

诗性教育倡导者柳袁照全新力作

中国版“教育诗”的全面呈现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特级校长。

柳袁照: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

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

柳袁照: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

(自序)

有些事情,不经意就成为重要的事情。这本《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对我来说,将十分有意义。我人生的工作阶段,走过了三个里程。当老师、做公务员、当校长,这些都在体制内。在我即将离开体制,走向更广阔的原野的时候,这本书,将会有分界岭的标识作用。

我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在最近的十年中,相对成熟。我所说的相对成熟,仅仅于己而言。我是一个既“做事”,又“说话”的人,特别是我当苏州十中校长的岁月里,我常把“做与说”“想与做”,结合在一起,做做讲讲、做做说说,每年对自己要求写一本书。写书不是目的,写书是过程,是梳理、是清理,也为自己走过的路留一点痕迹。回过头来看看,教育如同一场旅行,我们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现在又到了哪里。尽管,我明白,我的这些痕迹,很快就会消失,不过,我还是尽量要留一点记忆。

十六年前,我从教育行政机关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做一个了断,我梳理了十多年来的思考,写了一本书,原来题目是《苏州教育大趋势》,那是我的直觉与把握。主管教科研的皇甫副局长,也是我朋友,他忠告我:柳兄,这个题目是你写的吗?是苏州市长、局长的题目。他建议我改成《凝眸苏州教育》,那是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教育报》记者白宏太,为我们学校、也为我写了许多很有深度又有灵性的文章。不久前,他笑着对我说,你的第一本《凝眸苏州教育》,当年你送了我,尽管不是很感兴趣,不过也是我了解你的第一扇门,多有深意的笑容,尽管如此,我仍敝帚自珍。

《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是我立足苏州十中这个园子里,一个新的了断。类似于当年的时辰又到了,我必须也应该,对我现在这个园子里的思考、感悟,以及我的所作所为,作一番清理。我相信,我已经不是十六年前的我了,我已经是一棵“树”。树有春夏秋冬的经历与遭遇,春天发芽,长新叶,蓬勃而有朝气。冬天枝叶枯残,零落,兀自耸立,别人看来,还落落寡欢。不过,那曾是我的愿望与理想。

2002年9月,我到了这个园子,我写了一首《风景》。我说我不走,像一棵树那样,不走了。

2017年7月,我知道我将离开待了15年的岗位,写了一首《这个园子的2017夏季》,有些依依不舍。回想在这个园子里的月月年年,期间曾写过一首《建一座自己的园子在原上》,是不是昭示着我潜意识中的梦想?这个时辰,或许即将到来。来这个园子是缘、离开这个园子也是缘。走与不走,由不得自己。做树是缘,做鸟也是缘。其实,走与不走,遇见的与不该遇见的都是缘。

风 景

过去的我是一只不疲倦的鸟

一朝醒来我突然变成了一棵树

一棵再也不走

再也不顾盼

再也不漂泊

再也不浪漫的树

从鸟变成树

是一种痛苦

一种失落

一种悔悟

是与天地的默契

也许我会天长地久地站成一块化石

也许我会站成一道风景

《风景》是我一度忘却了诗歌,诗意在我心中沉睡之后的苏醒,表达了我的心境。告别公务员生活,是我的选择,不过多少有些怅然。然而,很快我被学校生活的召唤所吸引。多年以后,回想那一个瞬间,灿烂着希望。我内心的愿望是什么呢?“在最微观的学校领域内,实现我们民族的教育理想”,似乎有点幼稚,有点“自我”“自大”“自不量力”,不过我是真诚的。在我当校长的十五年中,学校获得了“最中国”“诗性教育”的美誉,不仅仅是美誉,是我们努力践行着的教育理想,那像我们在教育春天的美妙的行走。

十五年是一个过程。走过之后,就将成为历史。到了卸任的时辰,与十五年前上任的感受完全不同。离开晨夕相依的校园,不舍是必然的。2017年7月15日早晨,我与往常一样,徜徉于西花园。立定,四周张望,忧伤的诗句自然流淌了出来,这就是

这个园子的2017夏季

我与你相见,每日每时

我与你一起,总是幸福的日子

这个亭子、这个石桌子、石椅子

与这块碑,对我来说

这里的一切的一切

都有阳光的意义

与你相遇,是人生奇迹

平淡的日子,诗中的四季

这条路、这棵树、这一丛花

与这片草地,对我来说

这里一切之细微

都如圣地中的痕迹

我与你朝夕,总是梦里

我与你的故事

点点滴滴都是依依

春风里来,春风里去

冬雪里来,冬雪里去

这般阳光,那般月色

所有的舍与不舍

都在这个园子与心里

诗意荡漾了,在这个校园荡漾了。伤感的诗情,对自己来说,是值得储藏的情感。我在不在这个园子不重要,这个园子里曾经荡漾的诗意,还会弥散多久?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是不是有点像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思维?每一天太阳升起又下落,下落的太阳与升起的太阳,都是一样的吗?今天的与昨天的不一样,今天的与明天的也不一样,每天的太阳都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明天。我还有什么理由担忧?

这本书,是我在这个园子的所思、所做。在这块有限的学校天地里,我与师生们孜孜以求,所留下来的足迹。可以留给后人,作为研究2002年至2017年学校的比较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我自以为,没有说教,没有抄搬,也即是没有名人怎么说,专家怎么说。有的是属于我们自己。这里的“自己”,是我自己,也是我们学校自己,以及我们师生自己。

我们自己留下了什么呢?那就是诗意,经意与不经意所呈现的诗意,在一草一木中呈现,在一人一事中呈现,在每堂课、每次活动中呈现。这本《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呈现。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世界,都是真实的校园生活、真实的校园情感、真实的校园思考。我很珍惜它,如同珍惜生命中的奇迹一样。

之前,我也出过书,关于教育、关于学校,不过,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视角,把握学校的传统、把握学校曾经的人与事,从中汲取养料、力量。或者从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角度,探讨校园的意义,从物质层面入手,思考学校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塑造与再生。或者在读书与行走中感悟教育、领悟教育,是遐思、是教育的情思,在梦想中遨游与期盼。比如,有《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还有即将出版的《读书是美的》,都属于此。而这本书,有什么特点?与我之前的书有何不一样?

我当校长,真正有感觉,也只是最近的五年。用了十年的时间去迎接这种感觉。什么感觉?感觉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离教育越来越远了。这个时代,不知从何时起,教育变得异常功利,整个校园笼罩在功利的气息之中,功利的气息从哪里来?从社会来,从教育的主管部门来,从家长中来。不仅仅来自于外部,还来自于自身。学校自身、教师自身,甚至学生自身。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然后,在这个园子里,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下,总有些与众不同。从办学者王谢长达、王季玉,还有参与办学社会贤达蔡元培、李根源、章太炎、胡适、周怡春等,以及校友费孝通、杨绛、何泽慧、陆璀、彭子冈、李政道等,无不闪耀着诗意的光辉。

历史是这个样子,不等于现实是这个样子。竟然在相当程度上,学校成了一个远离教育的地方。然而多少有点自我欣慰的是,这个园子多少保留着教育的“童真”,那是艰难的坚守。以后又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相信会越来越接近理想。

这本书,即是我们坚守的记录,是我们艰难而又幸福地走过的痕迹。于校园、于课堂、于课程、于活动;或者换一个维度,于教师、于学生、于管理,无不流泻着我们对教育未来追求的火热激情,无不都是我们对教育的虔诚,于身心整个投入的虔诚。学校应该是一个洋溢着诗意的地方,久违的诗意,又回来了,是何等的令人欣喜?

我不会忘记苏州十中,十五年之路,每天走在原地,似乎又不在原地。究竟在那里?到了哪里?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

建一座自己的园子在原上

尘世的园林太小巧

我要建一座自己的园子在原上

拆去围墙

让风吹进来

上午有雨

下午有雪

晚上赏月

在天地的转角建一条回廊

种五百石榴树

再种五百桂花

进口处即出口处

古木交柯

临水建十万湖石假山

山水是梦乡

再放三万六千鸳鸯

烟霞散去星光依旧

机缘巧合不可捉摸。再过十天半月,我将受聘去北京大学担任培文学校总校长。那又将是一个新天地,以弘扬北大精神、弘扬蔡元培教育精神为己任,在全国培育一批能“创造”、会“兼容”的体现现代意识的基础教育学校,是北大“培文”的宗旨。我将参与其中,或许是缘,所谓缘即是机遇。北大是我国新诗起源的地方,最早的诗之火即从那儿燃起,能去那儿从事教育,回归原点,真是三生有幸。“学校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不是一所两所有诗意,而应该是整个的学校,都能焕发诗意。我期盼,所有的“培文学校”,将都会是这样的地方,前景何其令人不欣喜若狂?新春之际,再一次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唯有感恩。是为序。

(2018年2月9日,于石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