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圣人”真是未来的统领者吗?

这是一篇我在头条问答的简答,现在搬运到这里。

“紫薇圣人”真是未来的统领者吗?

今天重点讲解一下所谓的“紫薇圣人”是什么。

“紫薇圣人”属于中国特色的“救世主”。弥赛亚和弥勒佛,也属于“救世主”,在我国就是所谓的“紫薇圣人”。古代封建社会对民众的盘剥严重,特别是封建王朝的末期,社会矛盾已经积重难返,这个时候“救世主”传说就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一些人就会伪托杜撰出“紫薇圣人”,煽动信众。

关于“紫薇圣人”的说法,来源于一部知名的谶纬之书,即《推背图》。《推背图》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民间传说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李淳风、袁天罡两个人。李淳风、袁天罡他们既是钦天监的官员,也是术士,兼职算命搞预言。不过,《推背图》并不是算命的,而是谶纬之书,即预言未来的书籍。

当然,这些只是迷信罢了。《推背图》是不是李淳风和袁天罡这两个神仙级别的道士写的,还有很大争议,几乎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伪托二人所作。有学者认为,《推背图》大致最早到南宋初年才成书,如此显然不可能是二人所著作。《推背图》最早见于记载,是在南宋岳珂的《桯史》中,其首次著录于正史是在《宋史·艺文志》里,被列入子类中的五行类,但未题撰写之人。可见,《宋史》的修撰者也不相信《推背图》真是唐朝的李淳风和袁天罡的作品。清朝学者金圣叹注解《推背图》,也提出其作者是宋人。

在《推背图》的第47象,《马前课》《烧饼歌》很多这类谶纬书都讲过救世的“紫薇圣人”,寄托了民间的某种愿望。如:

第四十七象 庚戌 乾上坎下 讼

谶曰:

偃武修文,紫薇星明。

匹夫有责,一言为评。

颂曰 :

无王无帝定乾坤,

来自田间第一人,

好把旧书多读到,

义言一出见英明。

重点就在于“匹夫有责、来自田间、无王无帝定乾坤”,大概意思是说,当天下大乱之际,一个来自民间的“无王无帝”者,才是“匡社稷,救庶民”的“定乾坤”者。很多出身草根阶层的人就此展开遐想,迫切希望自己鱼跃龙门,成为“定乾坤”的“人上人”,由此附会出“紫薇圣人”。

由于汉字的“博大精深”,对“紫薇圣人”的附会可以自由发挥,依靠的不过是想象力。很多神棍依据想象力,吹嘘自己是所谓救世的“紫薇圣人”。国内自称“紫薇圣人”降世的,没千八百,百八十个是有的。其实,他们都是一些类似精神异常之人士,绝大多数都是“民哲”。这些人学识有限,偶然读了几部初阶常识,就以为自己开了“天眼”,身负了“天命”。其实,做“紫薇圣人”不过是他们的妄想症罢了。

还要注意,所谓的《推背图》不是只有一个版本,而是有很多个版本。最早的版本见于南宋,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一些所谓的“验证”,在古版本里面根本找不到痕迹,完全是在新版本里面添加进去的。比如,清朝末年有一个新版本,里面有一段文字被后人认为是预言“太平天国”崛起的证据,比如其第三十四象曰:

谶曰:

头有发 衣怕白

太平时 王杀王

颂曰:

太平又见血花飞

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见梦全非

但是,在之前的所有版本的《推背图》里面,根本不见这段内容。可见,这些内容完全是后世之人添加进去的。

其实,“圣人”不过是农业社会的象征和产物,今天的人不必迷信和模仿。古人之所以崇拜“圣人”,完全是因为朝廷管理地方的能力有局限性,又缺乏高效公正的法制手段,所以需要利用“道德”来辅助统治。而“圣人”,就是“道德”的集大成者。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完善的法制和秩序,并不再需要“圣人”的垂范。能挽救苍生的,不再是“圣人”,而是宪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