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區海鮮菇工廠化袋栽技術

1、海鮮菇高產栽培配方

天祝縣地處河西走廊東段,海鮮菇生產的主要原料棉籽殼、玉米芯方便易購,通過試驗篩選出了海鮮菇高產栽培配方。

(1)棉籽殼 40% 、玉米芯 20% 、木屑18% 、麥麩15% 、玉米粉5% 、石灰1% 、輕質碳酸鈣1% ;

(2)棉籽殼 50% 、玉米芯 17% 、麥麩15% 、木屑13% 、玉米粉3%、石灰1% 、輕質碳酸鈣1% 。

裝袋前培養料含水量以63%~65%為宜,pH 值7.5~8 。

2、自動化滅菌技術

將菌袋擺放在層架上推入滅菌櫃,每次 2 萬袋,封閉櫃門後通入蒸汽加熱,溫度上升至 92 ℃ 抽真空25min ,繼續加熱至 103 ℃ 再抽真空20min ,加熱至126℃ 保持 210min ,停止加熱後悶 30min ,自動排氣1.5h ,壓力降至“ 0 ”時開櫃將菌袋轉入冷卻室降溫。

3、應用液體菌種生產技術

由於海鮮菇發菌週期長,固體菌種生產成本高,菌種製作週期長,汙染率高,栽培種接種後萌發、吃料速度慢,需要培養100~115d才能進入出菇管理。採用液體菌種可以縮短髮菌週期,加快萌發速度,降低汙染率,提高產量和質量 。為縮短生產週期,降低生產成本,引進 1000L 液體菌種生產系統8套,平均生產週期為8d ,菌種成本僅為0.01元,汙染率控制在0.05% 以下。

4、滅菌櫃餘熱回收系統

海鮮菇菌袋在接種前需要利用高溫高壓滅菌櫃對菌袋進行滅菌處理,通過管道向滅菌櫃通入鍋爐產生的熱蒸汽對菌袋進行高溫高壓滅菌。滅菌過程中滅菌櫃會散發大量的熱能,滅菌櫃內蒸汽遇冷凝結為冷凝水,滅菌後產生大量的廢蒸汽,大量的熱能被浪費。通過研發一種能夠回收利用餘熱的系統,提高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

4.1 餘熱回收系統結構

高溫滅菌櫃的頂部通過蒸汽管與蓄熱箱底部相連通,蒸汽管上連接有第一循環泵,高溫滅菌櫃的底部設有網格,網格與高溫滅菌櫃底面之間形成冷凝水集水腔,冷凝水集水腔的底部通過冷凝水管與蓄熱箱的底部相連通,冷凝水管上連接有第二循環泵;蓄熱箱內設有盤管,盤管的頂端通過進水管與暖氣片系統的出水口相連通,盤管的底端通過回水管與暖氣片系統的進水口相連通,進水管上連接有第三循環泵;蓄熱箱的頂部設有出水管;冷凝水集水腔的兩側設有斜坡。

4.2 技術優勢

該系統可有效回收高溫滅菌櫃滅菌後產生的廢蒸汽和冷凝水中存在的餘熱,用於生產車間加溫,降低了食用菌生產的成本,而且結構簡單,改造成本低。

5、應用旋流回流式菌袋降溫節能淨化裝置

對經過蒸汽高溫滅菌的菌袋要從100 ℃左右的溫度冷卻到 15 ℃左右才能進行接種操作,在密閉空間中自然冷卻耗時太長,通過研製旋流回流式菌袋降溫節能淨化裝置,有效地解決了菌袋快速降溫的問題。

5.1 裝置結構

降溫節能淨化裝置結構包括罐體、淨化裝置、板式散熱器以及進氣管。罐體分為外腔和內腔兩個腔室,淨化裝置上端連接有旋流管,其下端連接有板式換熱器,內腔與外腔之間通過逆流止回閥連接,在外腔下端還連接有迴流管,迴流管與進氣管相連接。

5.2 技術優勢

該裝置可有效解決當前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過程中菌袋經過高溫滅菌後的自然降溫速度慢、自然通風降溫造成空氣中的雜菌汙染菌袋、空調降溫投資大能耗高的問題。

6、菌糠綜合利用

食用菌菌糠中大量的菌體蛋白、有機質和活性物質等營養成分,將這些菌糠資源進行高效再利用,減少環境汙染,提高菌糠利用率。一是將菌糠粉碎、曬乾,作為平菇栽培中添加料進行平菇生產;二是將菌糠作為有機肥生產原料,由有機肥生產企業進行加工利用,生產有機肥料用於農業生產;三是作為菌袋滅菌或取暖用燃料,減少煤炭、燃氣等能源的消耗。菌糠通過 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菌糠利用率達到了100% ,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改善了食用菌生產企業的環境衛生。還可直接用作動物粗飼料,通過添加化學性或生物性添加劑,提高菌糠附加值,從而拓展菌糠的利用價值 。

7、效益分析

7.1 經濟效益

通過對工廠化海鮮菇生產技術研究與創新,集成應用高產栽培配方、液體菌種、滅菌櫃餘熱回收、菌袋節能降溫、菌糠綜合處理等技術,技術應用面積 6.5萬 m2 ,年產鮮菇5100t ,實現銷售收入3700多萬元。節約生產成本130多萬元,通過技術創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7.2 社會效益

通過海鮮菇工廠化生產基地建設,堅持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以 “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過周邊農牧民從事食用菌生產,不斷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解決當地農牧民300多人就業,對於藏區富民產業培育,加速精準脫貧步伐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7.3 生態效益

食用菌生產實現了農牧業下腳料資源化利用,淨化了農村生活環境;食用菌生產後產生的菌糠加工成有機肥或作為滅菌燃料;提高利用率。同時,通過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牧區農牧民從事食用菌種植,減少草原載畜量,有利於保護草原生態安全,維持生態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