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法國大革命後的奧爾良王朝同波旁王朝是什麼關係?

仁勇校尉


在世界近代史上,法國的政體更迭最為頻繁。在1789年大革命之前,是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大革命爆發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時隔3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了國王,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存在了12年。1799年,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建立起獨裁的體制,並於1804年改制稱帝,成立法蘭西帝國,即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持續了10年,1814年5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恢復法蘭西王國。1815年3月,拿破崙從被放逐的地中海厄爾巴島返回法國,再奪政權,重建帝國,開始了他的“百日”統治。當年7月,滑鐵盧戰後20天,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再度恢復法蘭西王國,復辟王朝在法國維持了15年的統治。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建立起奧爾良王朝,亦稱七月王朝。

1789年大革命之前波旁王朝的君主是路易十六。波旁王朝終於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眾的起義推翻。最終,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為法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斷頭臺的君主。路易十六的兒子路易十七於1795年在獄中死去,年僅10歲。此後,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羅斯的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成為王位繼承人。

1814年5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但第一次復辟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皇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1815年7月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路易十八才得以復位。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中有兩位法國國王,第一位是路易十八。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路易十八的親弟弟夏爾-菲利普繼位,成為查理十世。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七月革命的爆發。

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次子菲利普第八代孫的身份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普。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路易·菲利普在1848年退位後,法國的保王黨分裂兩個支持不同覦位王子的派系,一個是支持查理十世和其後代的正統派和支持路易·菲利普一系的奧爾良派。

1870年9月4日,人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根據1875年制定的憲法,法國再次確立了共和制,這就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是因為當時工業革命已經完成,工商業獲得大規模發展的情況下,共和派掌權的條件才逐漸成熟,這個時候建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才真正穩定下來,政體不再發生改變。


哏都太尉


1815年6月拿破侖波拿巴兵敗滑鐵盧之後,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查理十世上位。但是查理十世坐穩王位後就各種倒行逆施,激怒了軍隊、農民、資產階級等法國各個階層,最終1830年7月法國人民再次起義推翻了查理十世,擁戴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這就是奧爾良王朝。

西歐的歷史很有趣,底層民眾各種革命推翻舊王室,擁立新王室,但是換來換去其實各個王室之間都是親戚關係,而從法國王室譜系來看,奧爾良王朝可以算是波旁王朝的分支。路易·菲利浦和查理十世血緣關係非常近,都是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路易十三的後裔。

當年路易十三有兩個兒子,長子路易十四繼承法國王位,次子菲利普一世被封為奧爾良公爵。從此長子一脈繼承法國王位,分別是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查理十世;而次子一脈繼承奧爾良公爵爵位,分別是菲利普一世、腓力二世、路易四世、路易·腓力、路易·約瑟夫、路易·菲利浦。可見王朝是變換了,但是法國王位只是從大哥家來到了二弟家裡,都是一家人。

路易·菲利浦一家人非常有意思,身為奧爾良公爵世代都是法國權貴,但是卻一直支持同情革命。路易·菲利浦的父親路易·約瑟夫在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中竟然站在了民眾一邊,自願放棄貴族稱號,鼓動民眾攻克巴士底獄,贊成處死路易十六等等。

而深受父親影響的路易·菲利浦參加支持革命政府的進步貴族團體,參加雅各賓派俱樂部和國民自衛軍等等。也是因為同情革命的行為,1830年8月路易·菲利浦才會被資產階級推上法國國王的寶座。


當狗容易做人難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憤怒的巴黎市民攻佔巴士底獄,路易十六後來上了斷頭臺。

1804年,拿破崙稱帝。可惜滑鐵盧一役葬送拿破崙帝國,他被流放到遙遠的聖赫勒拿島。

1814年,路易十六的弟弟復辟,是為路易十八。

路易十八於1824年離世,其弟查理(查理十世)繼位之後不出6年就把王位玩丟了。

當時的法國儘管是舊勢力當政,但經過大革命和第一帝國之後,自由派已成長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查理十世妄圖依靠王權和白色恐怖恢復封建專制無異於螳臂擋車,果然在1830年自由派與保王黨之間又一次發生流血衝突。暴動的巴黎市民與政府軍展開巷戰,結果叛軍節節勝利,困境之中查理十世宣佈傳位給其孫波爾多公爵,但國會並不買賬。

自由派人士主張成立共和政體,但貴族階層擔心共和黨勢力過大,最終在各方妥協之下法國人決定仿效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那樣,從別的地方引進一位國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他們選中的不是別人,正是波旁家族的遠房親戚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從血統上追溯,路易·菲利普是路易十三的後裔,因為路易十三的次子受封奧爾良公爵,所以這一支便世襲奧爾良爵位。傳到路易·菲利普這一代時,奧爾良家族與波旁正統已經十分疏遠了。

1830年路易·菲利普正式登基成為法國國王,從此開始了奧爾良王朝的歷史,但很可惜這是奧爾良王朝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除些許細微的變化之外,總體來說路易·菲利普在任時期的法國與路易十八時期的法國別無二致。作為封建君主他們都試圖在舊勢力與新勢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但形勢的變化往往超出人的意料,這也註定了奧爾良王朝的統治根基從一開始就不太穩固。

路易·菲利普登上法國王位之後始終面臨著三種勢力的威脅。首先是波旁正統,忠於波旁家族的人把路易·菲利普看成是一個篡權謀逆的亂臣賊子,他們擁戴的是查理十世的後代波爾多公爵;波拿巴主義者則以拿破崙帝國為正統,在拿破崙的獨子小羅馬王去世之後,他那位患有自大狂的侄子路易·拿破崙便以拿破崙事業的繼承人自居;不過相比這兩者而言,更讓路易·菲利普寢食難安的卻是共和黨人,他們不僅不想讓任何人當國王,而且具有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很難預想他們會在哪個環節抓住機會把自己拉下王位。

而後來也正如路易·菲利普所擔心的那樣,失勢的波旁家族和拿破崙家族終究不足為患,自己最終還是栽在了共和黨人手中。

在奧爾良王朝的第18個年頭,亦即1848年,革命再度爆發,這次共和黨人吸取了1830年的教訓,堅持不再擁立任何人做國王。於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路易·菲利普摘下王冠之後流亡海外,奧爾良王朝從此作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