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知的摩拜單車,已走進歐美國家!除了我們日常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運動器材等等外,共享農場這一新型的模式也走進了人民的視野。
共享經濟已經成為一種主流,那麼對於農民來說有什麼可以共享的呢?這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了,農民一直在莊稼地裡刨食,在這樣一個交通發達信息發達的時代,使得土地也有了更好的利用。那麼我就給大家分享一種共享模式,共享農場。
其實,農業共享經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在歐美一些國家,共享農場就是農業共享經濟的代表。比如美國就有一個“艾米”農場,這個農場由一位60多歲的媽媽和她30歲的女兒共同經營。作為美國的農家樂,60畝的農場由兩個女人打理,顯然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她們乾脆把農場弄成開放式,隨性經營。有多開放呢?他們定了四個隨便的規矩、門隨便進、活兒隨便幹、菜隨便摘、錢隨便給。
在農場會有一塊小黑板,上面會寫著當天哪些活需要做,比如給白菜澆澆水、給土豆鬆鬆土,這樣一來,遊客們就有了幹活的目標,,大家辛苦一天,到最後看著有什麼想帶回去的蔬菜水果,隨便給點錢,就可以直接拿走。這樣一來,美國這家共享農場不僅勞動力問題解決了,還成了旅遊景點,種出來的莊稼還能賣到超市掙一筆,一舉三得。
當共享農場理念傳到中國,就又進化了一步,不僅可以做到農場與遊客的分享,還可以做到農場與農民的分享。什麼意思呢?就是政府會把閒置、荒廢的農房、田地、山地、林地資源利用起來,出資修建成現代化的高級農場。而農民可以通過產品認養、託管代種、自行耕種、房屋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農場的管理,分享農場的經營成果。
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共享農場理念,一下子讓農業共享經濟的內涵豐富了起來。首先,中國式的共享農場,可以充分利用農村閒置土地,讓它們發揮最大經濟效益,打破以往每人種地的尷尬。第二,中國式共享農場還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賺錢渠道,不僅降低了經營風險,還把集體經濟和農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最後,中國式共享農場還是發展鄉村旅遊的有利突破口,能給遊客帶來更加真實的農耕體驗。
響應共享農場的建設,人人養農場在村民的大力扶持下,今年上線了。人人養共享農場它不僅僅是一個共享農場,更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態健康的生活理念。 它不是純粹的家禽養殖,是搭建自然農業生態圈。共享農場作為一種平臺化思維的產物,對於政府,農場主,農民以及城市消費者而言所謂“四贏”局面。“共享農場”的出現,將農場的閒置資源與城市需求之間進行最大化,最優化!它不單單是激活鄉村閒置資源更是實現優質資源匹配與有效管理。
它不標榜高端,只是提供持續的自然成長。 人人養農場邀請的是一切熱愛田園生活的人。 一起獲得屬於自家的專屬果蔬基地,安全營養。 一起過上烏托邦的田園生活,樸素卻浪漫。 既然遇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就讓人生過得豐盈。
對於城市消費者而言,在農村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地,閒暇時可以帶上自己的孩子,或約上三兩知己來到這幾分田地一處小院之地住上個三五日,相聚在一起,體味自然,互相交流,偶爾體驗勞動的樂趣,品嚐自己種的蔬果,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生活氛圍。這大概是大多數人理想的生活。
閱讀更多 人人養農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