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背後的冷思考:學區房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學區房,讓已經為孩子前途焦慮的家長更加“焦慮”。有家長“鬥志昂揚”:買到學區房就是買到孩子進重點高中的保證,“先去重點初中,再升重點高中,打好去985、211基礎”。還有一位985大學碩士畢業的家長苦悶吐槽:學區房就是炒作的嚎頭,但是人家買自家不買,又怕孩子吃虧,可等孩子進了名校,成績比普通學校的孩子沒高多少,“想一想每月的還貸,就無比心塞。”為孩子考進升學率的高中,家長傾囊購買的學區房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學區房背後的冷思考:學區房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一、學習氛圍才是體現重點學校的“重點”

因為“就近入學”原則的影響,“重點學校”附近的“學區房”一直是熱門話題。其實,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只是家長根據每年的升學率,優秀考生的突出成績,自行確定的概念。

為什麼有的學校會有比較高的升學率?濃厚的學習氛圍才是“重點學校的致勝法寶”,這也是其他學校“模仿到重點學校的管理制度,卻模仿不到升學率”的主要原因。

學區房背後的冷思考:學區房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現實情況確實如此,重點學校的多數孩子學習習慣非常好,積極的探知,主動的質疑,教師的鼓勵和引導,形成了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學問相互砥礪和碰撞”,不僅促進學生之間的“比學趕超”,教師為了應對學生的提問,也“被迫”主動去提高自身學問,這種人文氛圍是一般學校無法比擬和“克隆”的。

曾有重點學校的高中師自豪談論本校的學生:好多學生談吐不凡,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甚至能清楚的講出計劃報考哪些高校的哪些專業;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會追著數學和物理老師討論如何“快速挖掘比特幣”;學生會在地理課上引經據典指出課本上某一幅插圖的錯誤;更有英語老師在辦公室發牢騷,150分的英語卷竟然還有學生考不過144分?原因是班上英語的平均成績是145.5分!在這種環境和人的素質影響下,孩子怎麼能不去拼命讀書?

因此,學習氛圍的積蘊,奠定出相對於其他學校更高的“升學率”,因此,“重點學校”的口碑引發對孩子抱有期望的家長強烈追捧:孩子有上進心,有自尊心,生活在一個很拼命學習、知道為什麼要拼命學習的環境裡,起碼他也會跟著拼命去提高自己的成績。但是,由於入學政策的嚴格規定,造成家長對學區房“趨之若鶩”。

當然,有家長認為,金子總會發光,如果能管束好自家的孩子,一樣也能“出淤泥不染,取得同樣的成績”,也有家長自認為看透社會,“即使是買了學區房,進了重點中學,考上985,找不到好工作,又有啥用?”這種論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千百個家長,有千百種答案。但誰也不能否認,環境對人的刺激和影響大。

學區房背後的冷思考:學區房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績的另一重保障

“孟母三遷”,只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這個故事給家長購買學區房的積極性添加了詮釋。但是,孟母搬遷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孟母自身看重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根據實踐觀察,買學區房的家庭大部分相對重視教育,或許這也是在“重點學校”學習的孩子,大部分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解釋。

生活在一個文氣息濃厚,人文環境好,父母講求教育質量的家庭,良好的薰陶,自然比較容易造就孩子學業的優秀,這也是許多教師家庭的孩子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的原因。如果忽視家庭教育,過於重視學區房,認為孩子進了重點中學,跟著重點中學的老師學習,成績一定會好,完全不思考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水平、學習氛圍是否適合孩子的發展,這是不正確的,重點中學未必是孩子學習成績的保證,選擇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更加重要。

學區房背後的冷思考:學區房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父母的眼界和素質,決定孩子日後的高度。學區房,只是父母給孩子創造一個考入“重點高中”的一個條件,並不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保障。即使是“重點學校”,各個班級成績差距很大,孩子的素質也未必都高,老師講課的模式和內容也不相同,因此,父母不能忘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把孩子的教育寄託在別人身上,寄託在一套學區房就能改變孩子前途的考量上。

風氣好的學校,確實對更有可能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質,但是,希望孩子在讀書追求成績的時候,也要明白:畢竟讀書好不好是一回事,是否養成努力讀書的態度,是否培養出“努力爭取成功”的思想更加重要,起碼將來踏上社會,知道會努力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明確生命存在的價值。或許,這才是購買“學區房”進入“重點學校”的真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