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期間應急態新課堂的“熱行動”與“冷思考”

疫情期間應急態新課堂的“熱行動”與“冷思考”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教育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疫情發生後,教育部連發多項通知,提出要利用網絡平臺,保障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有序推進教育工作。

如何保質保量打造教師居家施教、學生居家學習、家校以網互聯、師生以網互通這一“應急態新課堂”,成為教育領域“戰疫”期間的重要任務。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各類學校積極制訂在線教學方案,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形成了“課程超市”、“空中課堂”、“IPTV同步網絡課堂”、“網絡直播課堂”等多種實施模式,掀起在線教育全員參與的“實戰熱”。

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各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者,針對在線教育的實施開展了一系列面向全國的在線教育公開課,掀起在線教學的“培訓熱”。騰訊、阿里、天聞數媒、學而思等企業,紛紛提出各自的在線教學方案,從平臺、資源、工具等多個方面保障線上課堂的實施,掀起在線教學的“行業熱”。

一時間,學校實踐百花齊放,專家引領百家爭鳴,行業方案百舸爭流,在線教育熱度驟升。在各方紛紛入局的“熱行動”背後,也顯示出在線教育的諸多隱憂,如:在線教育填滿課時容易,但質量如何達標?疫情過後,在線教育的“狂歡”如何繼續?行業競爭加劇背後,如何站在學校角度,整合後疫情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新生態?經過此輪在線教育的洗禮,我們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如何從在線教學主導的“應急態”進入融合在線教育的“新樣態”?這都需要我們的“冷思考”。

“戰疫”中在線教育行業的 “熱行動”

相較於線下教育,在線教育打破了空間限制,成為疫情下“非接觸”教學的首選方案。一股在線教育的浪潮正在湧現。百度指數顯示,截至2月26日的過去30天內,PC和移動端 “在線教育”一詞的搜索量同比增長480%,環比增長571%,在線教育熱度倍增。

疫情催生的另一顯著變化是,服務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企業類型及角色發生了改變,除傳統教育信息化企業外,互聯網頭部企業、在線教育企業也通過提供免費課程、免費直播平臺、免費溝通平臺等方式加速進入基礎教育領域,搶佔用戶和入口。由於原先在C端固有的優勢,這些公司更容易進入居家教學的服務場景,短時間內擁有了更多的曝光率。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圖:疫情加速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行業佈局變革

當下,中小學校在線教學呈現以下四種主要實施形式:(1)直播課堂式,即按照教學安排,將傳統課堂直接轉化為線上直播課堂的形式(教師在網絡上利用視頻或語音直接同步講解)。(2)錄播課堂式(3)社交工具式,即不採用專門的平臺和直播工具,直接採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開展教學的形式(教師利用社交工具同學生交流、佈置作業或共享學習資源等)。(4)平臺混合式,即異步教學與同步教學的混合(以智慧課程平臺支持課程管理、學習過程記錄、學習評價、資源共享等支持異步教學過程;以直播工具實現師生同時在線授課的同步教學過程)。

四種方式的主要對比,如下表所示:

在線教學的主要實施形式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直播課堂式:從傳統課堂與“在線課堂”時空對應的角度來說,把“課堂搬到網上”的直播課堂是當前各級各類學校比較熱衷的方式。在這方面,以內容見長的K12教育企業的動作非常迅速,猿題庫、學而思網校、作業幫、新東方、網易有道精品課等在線教育企業紛紛推出疫情期間的免費直播課,並通過與媒體、視頻平臺(如 “學習強國”APP、央視頻等各大流量平臺等)合作等增加曝光量。另一方面,各類直播工具也從傳統的會議、娛樂等領域大規模應用於直播課堂領域,被教師和學生大量下載使用。以目前中小學使用頻度較高的“騰訊課堂”和“釘釘課堂”為例,同樣據百度指數,截至2月26日,在過去30天,PC端和移動端對於“騰訊課堂”一詞的搜索量成倍增長,整體同比增長541%,環比增長534%,其中移動端同比增長1062%,環比增長1065%。而“釘釘”的搜索量整體同比更是增長989%,移動端同比增長1228%,整體熱度驚人。疫情激發出大規模的直播課堂應用,甚至不少學校將“停課不停學”等同於直播課堂。

錄播課堂式: 同直播課堂的實時性相比,錄播課堂則是事先準備好課程錄像,由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觀看。一類是網絡點播式,其中典型的代表是上海的“空中課堂”,上海按照“同一學段、同一課表、同一授課老師”的原則,組織了全市各學段、各學科一千多名優秀骨幹教師按照課程標準錄製相關課程,每節錄播課時間約20分鐘,推送給全市中小學生。學生通過訪問指定的網絡學習平臺(如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站),獲取大量的免費優質課程。另一類是電視錄播課,如長沙市教科院按照課程教學計劃安排課程,組織名優、骨幹教師根據教材統一錄製課程,通過湖南有線電視推送給學生,同時上海、南京等地市也採用了類似的做法。

社交媒體式:疫情期間,不少學校也將之前比較熟悉的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應用到在線教育中,通過群通知、群共享、群聊天、群視頻等多種方式,實施在線教學。QQ更是新增加群課堂功能,嘗試在社交基礎上為其附加上課堂教學的新屬性。

平臺混合式:平臺混合式最典型特徵就是依託於一個“智慧課堂平臺”開展在線教育活動,輔以在線課程、直播工具等開展教學,構成綜合化的在線教學解決方案。在高等教育領域比較典型的是採用近幾年逐漸構築的MOOC教學平臺和工具體系開展SPOC教學(如中國大學MOOC網、深圳大學UOOC聯盟等)。由於在基礎教育領域尚為形成體系化的MOOC平臺,擔此重任的多是傳統的、綜合實力強的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典型的如天聞數媒智慧教學平臺解決方案,將其原有的四大產品(Ai課堂、Ai作業、在線直播、校比鄰)進行重新整合,利用AI課堂、AI作業解決了線上異步課堂的管理和評價問題,在線直播解決了同步課堂的交互和臨場體驗問題,校比鄰則是學校的雲門戶,讓每個傳統學校瞬時變身為一個“雲學校”。同前三種模式相比,平臺混合式是面向“停課不停學”場景的綜合化解決方案,即滿足了學生“有課上”(錄播+直播),也保障了學習過程的一站式管理和評價,教師和學生切換起來更為平順。特別是對那些原來已使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的學校(如上海靜教院附校、鄭州七中等),“停課不停學”僅是在原有的智慧課堂基礎上做直播課堂的加法,師生使用起來更為順暢,教學管理和評價也更為便捷。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智慧課堂做“加法”實現“停課不停學”

“應急態新課堂”的 “冷思考”

疫情的影響衝擊著傳統產業,也為 “非觸碰經濟”帶來機遇。在疫情的影響下,全國51.88萬所學校, 2.76億在校生, 1672.85萬專任教師(數據截至2018年)中的大多數將加入到在線教育構築的“應急態新課堂”的實踐中。這種用戶量級是比較空前的。不少信息化企業甚至將此次事件當作佈局新業務、搶佔新版圖的契機,暢想在這場在線教育的“饕餮盛宴”中縱情狂歡。然而,“應急態新課堂”也暴露了一系列問題,我們必須要認真審視,冷靜思考,方能為未來的在線教育發展謀得良策。

1.“應急態新課堂”要達到的目標具體是什麼?

目前,不少中小學實施在線教育是“被動”的,在線教育同“新冠”疫情一樣是“突發事件”,因此學校對在線教育並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存在目標不清晰或目標定位層級低的情況。

如有一些學校簡單地理解為用網絡的手段填滿課表的時間,就是我們想要的“在線教育”,這種做法顯然是偏頗的,對在線教育時長的片面追求,會導致我們注重在線教育的形式,忽視質量。

“應急態新課堂”的目標同傳統課堂應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學生的有意義學習。但由於信息傳播媒體的不同,二者實現目標的路徑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應急態新課堂”圍繞在線教育的特徵對課程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這種規劃和設計,一般同教師、學生密切相關,不能由企業“包辦”,需要各學校在系統設計的基礎上深度參與過程。

2.“停課不停學”是否就等同於開設直播課堂?

疫情發生以來,直播類應用獲得了廣泛關注,不少學校直接利用直播工具讓老師和學生將家變成了教室,打造“空中課堂”。靠直播平臺是否就能單獨撐起“停課不停學”的大任?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照搬課表開展直播課堂目前已顯示出一系列問題。首先是技術上的風險,由於疫情前我國的網絡應用並未針對大規模的直播課堂應用場景做好準備,直播帶來的高併發、大流量導致網絡擁塞、掉線、卡頓等事故頻發,包括阿里釘釘、騰訊課堂都在承受這方面的巨大挑戰,而要投入更大的資源去解決這類問題又存在經濟性上的不確定性。

其次,即使解決技術上的連接問題,照搬傳統課堂的直播課堂也存在合理性的疑慮,一方面受制於教師(即“主播”是有一定的專業門檻的,我們的教師是否都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學主播?),另一方面受制於學習者(如我們的學生,是否能夠對直播課堂有較高的學習參與度?特別是對於低齡段的學生來說,一般並不具備長時間的學習自控力)。

同時也受制於教學內容,並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直播(如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教學內容)。從在線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直播類的應用取得成功的也多存在與小規模受眾、能夠充分保障師生互動交流的案例中(如VIP KID、一對一家教等),鮮有利用直播提升大規模課堂效果的案例。正因為如此,教育部的有關負責人對照搬式的直播課堂的專門做了回應,明確指出在線教育“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只要有助於學生成長進步的內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

3.“應急態新課堂”的教學質量應如何保障?

作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教學系統,在線教育的質量受該教學系統的組成要素即教師、學生、數字資源、數字媒體等的共同影響,其整體的架構與相互關係示意如下: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在線教育系統及其質量影響因素

從上圖我們可見,影響在線教育系統的要素主要有:協同包容的社會環境、能夠進行靈活有效教學的教師、具備高水平、可持續學習投入的學生、精品同步的數字化資源及保障便捷智能的學習支持和學習評價的數字媒體。特別是其中的數字媒體,是保障在線教育的基礎性條件,其又包含四個緊密關聯的要素,即高速通暢的網絡通信、靈活便捷的教學工具、成熟穩定的教學平臺和全面精細的教學數據。

在上述元素裡面,最容易引起忽視的是“全面精細的教學數據”,在師生分離的時空場域中其是進行教學質量監測、回溯學習過程、實施量化教學評價等工作的前提。目前已經開展的實踐暴露出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線教育無法有效“督導”,不少教務處的老師需要扮演學生進入到各個老師的直播課堂中進行“雲巡課”,這顯然是非常低效的。而“全面精細的教學數據”恰恰是對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督導的重要依據。

縱觀目前的幾種在線教育方案,不管是直播課堂式、錄播課堂式、還是社交媒體式,其關注的較多是如何用互聯網手段讓課堂“在線”,但在教學的數據留存、同步教學活動和異步教學活動的有效銜接、師生評價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難以支持。相較而言,採用平臺混合式的在線教學方案,由於智能教學平臺是其重要構成部分,數據能夠較好地在平臺中駐留,課程管理、學生管理、師生評價也更為有效。以天聞數媒的“全場景智慧教學解決方案”為例,由於其採用了“平臺+內容+工具”的平臺混合式,用戶可便捷地獲得覆蓋課前、課中、課後的教學全流程的應用,並採用eco雲生態平臺匯聚分佈在各個應用、工具中的伴隨式教學數據,從而有可能滿足疫情期間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以及家校互動等多層次的需求,減輕學校督導、老師評價、家長監督等多個相關角色的工作量。

4.“應急態新課堂”的優質教學資源供給如何保障?

精品同步的數字化資源是影響在線教育系統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次的疫情由於來得突然,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連紙質教科書都未來得及準備,數字資源的重要性更為凸顯。然而,儘管經過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數字資源量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但同課程相同步、面向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依然缺乏,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尚不能滿足所有老師對優質資源的需求,準備在線教育資源的任務只能落到老師肩上,也直接導致疫情期間教師備課工作量增加。

如何從“供給側”解決這一問題,是影響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們也看到各方在協同行動:出版社協調數字教材的投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向湖北省中小學師生免費提供為期三個月的數字教材服務、外研社基礎教材配套數字資源疫情期間全免等)、在線教育企業免費“贈課”(如“學習強國”與“學而思”聯手奉獻中小學免費課堂、網易向武漢市中小學生免費提供線上課程等)、傳統教育信息化企業開放資源(如天聞數媒免費開放備課資源63萬條、同步題庫141萬)。

但從長遠來看,免費和高質量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但規模是降低資源使用成本的重要路徑。以協同共贏、生態合作的方式構築面向用戶透明的國家精品同步資源網絡,提升特殊時期在線教育的應急反應能力,應是下一步的重要努力方向。

5. 教師如何快速適應“應急態新課堂”,重塑教學型態?

教師是實施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的關鍵。在線教育帶來的教育場景變化對很多老師來說是顛覆式的,同時留給老師們自我學習與適應的時間有很短,導致不少教師在面對在線教育時無所適從或盲目追從,難以推動有效的在線教學,甚至出現“一哄而上”當“主播”的亂象。在線教育的最大優勢是優質教育資源的跨時空共享,因此教師快速適應新變化的第一把鑰匙應是如何快速共享優秀的課程、課例,為己所用,同時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針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活動設計和學習支持服務上來。

從資源最大化共享角度來說,“平臺混合式”由於有智慧課堂教學平臺作為基礎,可通過“找課”、“改課”或“錄課”等多種方式,使用或修改共享資源完成“網課”的準備,同時通過調整“異步課堂”和“同步課堂”的比例和關係,實現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因此對教師而言可能是最為便捷的一種方式。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平臺混合式下教師上好網課的路線圖

6.過往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存在哪些短板?

基礎教育領域的信息化按照市場份額來看,過去歷來是由傳統教育信息化企業主導,在線教育企業、互聯網頭部企業在市場份額方面並未佔據優勢。但在疫情期間,我們驚訝地發現,由傳統教育信息化企業幫助建設的區域教育雲、智慧校園等幾乎全部“啞火”,反而是互聯網頭部企業利用直播工具平臺、在線教育企業利用固有課程資源優勢突然在基礎教育領域發力,似乎一夜之間成了為“停課不停學”提供支持和服務的主角。這不禁讓我們反思,我們過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的效益何在?是否存在短板?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日益重視,各級政府為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如科大訊飛中標蚌埠智慧學校項目金額就高達15.86億元)。然而不少地方建設的信息化項目仍然出現了在疫情面前“啞火”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建設的項目不夠多而是建設的價值導向問題。一是大量的資金投放到大而全、非常態化的應用項目上,績效本就低;二是建設的項目主要是圍繞著“教”來展開的,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關注明顯不足;三是建設項目服務的場景絕大多數是服務學校場景,對家校之間緊密的教學交互缺少預案。也就是說,過往的教育信息化,更多的是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缺少對全場景教學和泛在學習的支持。這也應是未來教育信息化必須要補齊的短板。

後疫情時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向

疫情的發生加速了基礎教育領域在線教育的應用,促使全體師生在鮮活的案例體驗中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養,並在短時間內催生了教育信息化行業的變局。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新冠”疫情對教育信息化的系統性影響

但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終歸要過去,後疫情時代的教育信息化將如何演進值得我們深度思考。結合疫情對整個教育信息化生態的影響來看,可能的趨向是:

1.教育信息化從“應急態”向“新常態”迴歸

隨著學校逐漸恢復正常教學,師生物理分離的教學場景得以改變,在線教育在“新冠”後時期的效應將逐漸衰減。由於在用戶體驗、學習投入、視力健康等諸多方面已暴露出的侷限性,受衝擊最大的首先將是直播課堂。而資源共享、個性化推送、精準評價等需求將繼續得到關注。平臺混合式將從應急態中的“智慧課堂教學平臺+直播課堂”迴歸到“智慧課堂教學平臺+混合式課堂”的“新常態”。疫情後的教育信息化賽道也將相應地發生變化。

2.全場景的學習支持將受到重視和關注

本次疫情暴露出過往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諸多短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服務的場景未能覆蓋應急狀態下的教和學。因此,全場景的學習支持將成為區域教育信息化和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關注點。

3. 立體化大規模開放資源基礎上的課程開發

對比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高校的在線教育由於有過去幾年MOOC課程開發的基礎,課程共享的效率相對中小學要高得多。而中小學的資源共享粒度相對較小,缺少規模化可推廣的數字課程。疫情期間包括上海等地已在嘗試全市“共上一堂課”,並取得了效果。因此,選擇合適師資、課程開展基礎教育領域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開發,將成為值得探索的方向。

4. “觸雲”的學校比率將逐漸上升

疫情期間,大多數學校的辦公與管理模式別無選擇地切換為“雲模式”。這種雲管理、雲溝通、雲教學的慣性將將大程度得以保持,通過應急態大考、領略新媒體新技術優勢的學校,將持續靠近信息化使學校的相關業務“雲化”,實體學校與雲端學校的“一對一”孿生關係將得以加強。

5. 教育信息化生態平臺的價值將日益凸顯

不管是“應急態課堂”還是“新常態課堂”,數據支持的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對於教育質量的保障都尤為重要。同時,疫情也凸顯了將不同企業、不同技術路線的應用整合在一起,突破數據孤島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智慧化服務的重要性。通過生態開放平臺實現數據匯聚和應用場景連接,達到生態協作和價值共贏是重要的思路。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天聞數媒等企業已經在這方面提前佈局,實現了全場景的生態聚合,相信相關實踐可以成為在這方面繼續行動的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