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雨中飛鷺


德國發動二戰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經濟的原因。歷史因素是主要原因,經濟因素是促成德國走上戰爭道路的的直接推動力。

要討論德國為何發動二戰,就要先談論一戰。在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表面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是一起刺殺事件。但其實根本原因是歐洲幾個強國之間利益分配不均,互相不滿造成的,核心目的是爭取歐洲大陸的主導權。這場戰爭是無所謂正義不正義的。德國在一戰中非常強勢,如果不是因為內部問題,德國有可能一舉奪得歐洲霸主地位。德國戰敗後,英法兩國各懷鬼胎,英國希望保留德國的部分實力,去對付法國,而法國主張瓜分德國,然後自己稱霸歐洲大陸。最終經過多方談判,削弱了德國八分之一的領土,並且嚴格控制德國軍隊的數量。德國人從強國突然被打擊成了失敗者,德國軍方極其不滿,民眾也對其他歐洲國家產生了敵對心理。

到了上世紀30年代,爆發了經濟危機。德國在英美的貸款支援下,度過了經濟危機。但沒過多久,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出現大動盪,美國停止了對德國的支持。很快德國陷入了經濟困局,這時候希特勒看準時機,通過積極活動,贏得了德國中下層社會的廣泛支持,並建立了納粹政權。希特勒開始發展重工業,通過重工業恢復了經濟,同時提升了德國的軍工技術水平。希特勒其實是個非常極端的人,對一戰中德國的失敗一直充滿了復仇心理。因此在時機成熟後,希特勒就制定了軍事進攻計劃,目標就是要讓德國當上歐洲大陸的霸主,甚至是世界的霸主。德國軍隊裡的很多人從內心裡也是希望如此的,再加上德國客觀上需要通過掠奪來讓德國進一步強大,於是二戰就這樣爆發了。


兵說


英國學者A.J.P.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中開宗明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而且就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而言,事實上,它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次戰爭之間還有更加深刻的聯繫。在第二次戰爭中,德國明確地是為推到第一次戰爭的裁決而戰,為摧毀隨它而來的清算安排而戰。”

實際上,《二戰史》作者約翰·基根也認為“若不參照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無法解釋的;毋庸置疑,不管德國是否該為發動戰爭而受到譴責,它為了重新獲得因1918年戰敗而失去的世界地位,於1939年走向戰爭。”

對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人而言,1918年《凡爾賽條約》中的戰爭罪條款對德國奧匈帝國等實施了傷筋動骨的財政制裁、領土肢解和國際關係孤立,並且在軍事上將萊茵蘭地區非軍事化,還剝奪了德國的空軍力量。各個大國的霸道讓德國深感屈辱,卻沒有痛下居心斬草除根,給了德國重新崛起特別是德國精英政客鼓動民眾發起反擊的藉口。

希特勒之崛起便一直咬住《凡爾賽條約》的不公平條款對外發動譴責,對內動員國內民眾。同時各個大國之間的綏靖、慫恿又給了德國以發動戰爭的機會窗口,德國的潛力得以揭發,到了1930年代中期,德國周圍已經鶴立雞群,周邊各國都是其盤中餐了。這種狀況誘使德國豪賭第二次歐洲統治權。

當然,最根源的還是德國為了獲取國際地位的一種企圖或者野心,但是這種目標的實現與否或者實現途徑則受制於自身的實力、意志和國際競爭者(英國、美國和蘇聯等)的態度和聯合與否。


南大毛維準


這個得問元首,不過肯定也是大多數民眾的心理,大家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而付諸於行動。



如果用德國粉絲的語氣來說就是為了恢復喪失的領土主權,與真正的侵略者交涉,結果交涉失敗…迫不得已開戰。聽著是不是很理直氣壯?!



在舊帝國廢墟上重建的國家必然要收回曾經旁落領土的主權,阿爾薩斯洛林(雖然阿爾薩斯洛林那個是拿破崙時代造成的,早就離散到法國了,所以都德的“最後一課”寫的挺扯的,那地區本來就是德語系的人多)和西普魯士以及還有其他的邊境區域計七分之一的國土(甚至立陶宛有個城市也是)。說白了就是德國想擴大生存空間,之前已足夠壓抑。



當時德國人民不聊生且國家領土被人分裂出去一部分,納粹之所以要極力宣揚德意志民族和種族,是這世上最優秀的民族目的,是為了激發出貧困的德國老百姓,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凝聚力。而納粹之所以要極盡妖魔化一戰同盟國,馬克思主義者和猶太人,是因為當時一戰勝利國的經濟欣欣向榮,向戰敗國德國強行勒索了鉅額戰爭賠款,要比德國富的多!為何要拉上猶太人?是因為很多德國人在通貨膨脹的升級中,生活不如意,而德國的猶太人,卻很多腰纏萬貫!越是窮的人,就越是容易煽動得他仇富,納粹之所以要與馬克思主義者你死我活,是因為這幫人在貧富懸殊下,民心所向。



還有《凡爾賽和約》德國人認為是戰勝國強加在德國人民頭上的不平等和約。它把全部戰爭責任強加在德國頭上,是德國處在受掠奪,受奴役的屈辱地位。《凡爾賽和約》的實施不僅極大的傷害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給新生的魏瑪共和國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就這樣德意志民族的肌體上又滋生了以希特勒為魁首的納粹黨這顆法西斯毒瘤。所以德國佔領法國巴黎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凱旋門閱兵,和法國簽訂條約時還特地把一戰輸的時候籤條約那節火車車廂運來!我想綜合這些因素最終德國有一次發動了戰爭。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們可以反過來看這個問題: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是個什麼樣子?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和政治恥辱,這是一口惡氣,如果不把這口氣呼出來,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當時的德國面臨的是一個什麼情況?

德國邊境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是英法的輻射範圍,海上是英國,陸地上是世仇法國,東邊是英法武裝起來的盟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包圍圈,英法雖然在走下坡路,但在二戰之前,英法及其殖民體系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話事人,這個包圍圈作用就是防止德國崛起,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包圍、也是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包圍,德國如果不突破這個包圍圈,就永遠無法成為強國。

而且德國人絕望的發現,在這個包圍圈後面,美國和蘇聯都在飛快的崛起,一戰的時候德國帶著三個自己都要散架的隊友也要手撕英法俄,就是為了打破包圍,站在世界之巔。

這下不行了,如果不發動戰爭,自己連歐洲的話事權都要失去了,有遠大理想的維也納畫家不能答應,肚子裡憋著一股火的容克貴族們不能答應,好不容易吃到麵包的德國民眾也不能同意。於是在英法懼怕戰爭的綏靖政策下,德國通過訛詐、威脅、詭計不斷壯大自己,最終成為了席捲歐洲的洪流。

當時不僅僅是凡爾賽體系的不穩定和經濟危機的影響,而是,就算沒有戰爭,最終蘇聯崛起後的東西陣營對壘的時候德國仍會被夾在中間......

“這可惡的出生點位!”——德意志黑鷹


歷史區總柴


看到這個問題忽然想到一句德國外交官在一戰時說過的一句話: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要求陽光下的土地,德國發動一戰是為了,爭奪陽光下的土地,把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拉下王座,



那麼德國為何發動二戰呢?


第一,當然是為了資源,為了土地,當時世界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很多人無家可歸,飢寒交迫,(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德國在經濟危機初期,也有近三百萬人失業,後來希特勒上臺,大力發展軍工產業,繞開凡爾賽條約,把肥料廠變成炸藥廠,拖拉機廠變成坦克廠,解決了德國的失業人口問題,德國經濟不斷髮展,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財富是搶劫猶太人的,在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的時候,而德國的經濟卻在挺胸向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大國,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民眾把希特勒當做神一樣崇拜信仰,但是大力發展軍工雖然解決了失業問題,但是生產出來的武器怎麼辦呢?

希特勒本來就有極大的野心,剛好趁此機會,大展伸手,挑起戰爭,發動二戰,掠奪資源。


(簽訂凡爾賽和約)

第二,是因為一戰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引起了德國人民的極大的不滿,條約的內容簡直就是喪權辱國,就連當時的戰勝國的法國元帥福煦都說“這那裡是和約,這是二十年的停戰協定”,果然凡爾賽條約1919年簽訂,而1939年二戰爆發,剛好二十年,德國人民隨著德國的強大,加上希特勒的煽動,壓抑多年的屈辱情緒,猶如干柴烈火,一點就著,德國的青年都踴躍參軍,戰爭一觸即發

至於種族主義,消滅劣等民族,為優秀的日耳曼人民族爭奪生存空間,無非是為了師出有名的幌子罷了


我們是鈉梨子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也不是非常複雜,首先是凡爾賽體系帶來的仇,一戰的結果是協約國集團狠狠地訛詐了德國一筆,但卻並沒有解除德國的武裝,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東普魯士成為飛地,德國揹負了沉重的賠款負擔,但德國軍隊和德國軍事工業卻並沒有被徹底廢除(雖然背上了枷鎖但是由於英法的勾心鬥角和衰落以及東歐各國各懷鬼胎,這道枷鎖事實上很輕易就被希特勒掙脫了),這一切反而極大加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而二十年代末的大蕭條在德國人眼中則是又一場掠奪,這一切的結果就是納粹的上臺。


然後從經濟角度來考慮,希特勒上臺後的“振興”計劃中,很大程度上是靠著發展軍事工業和債務來發展的,財政負擔年年增加,一片欣欣向榮的表象之下是威力越來越大的定時炸彈。這種“振興”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德國人不靠掠奪來維持,那麼“第三帝國”的財政崩潰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對國內猶太人的掠奪和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經濟上的目的。

而歐洲各國則會因為戰爭而顯著削弱,蘇聯很可能做的就是趁著歐洲各國處於衰弱的狀態重新點燃世界革命的火種,而且這一次由於紅軍和紅海軍已經具備了極為強大的實力,歐洲變紅的可能性並不小。總而言之,德國肯定會走向滅亡,這一點不會有太多的改變。


川陀太空問答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做為懲罰,它不僅交出了海外所有的殖民地,還有本國百分之十三的土地,以及2300億的鉅額戰賠款,這也無形中在德國德國心中埋下復仇的種子。

一戰後,德國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可以說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眾期盼有個領導人出現,能夠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這就為德國納粹的崛起提供了廣泛的人脈。

1933年,希特憑藉他天才般演說與激進的口號,贏得了德國中下層民眾的熱烈支,如願登上德國總統的寶座。

希特勒執政後,對經濟進行了傷筋動骨的大整頓。他首先對德國工作崗位進行調整,把一個人乾的活,變成兩個人幹,甚至三個人幹,讓無數食不裹腹的失業者一下子填飽了肚子,接著,有帶領德國人趕走貪婪的美國財團和猶太資本家,徹底扭轉了經濟的頹廢。他還實行免費教育,改善德國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希特勒這些有效措施,使自己與納粹黨在民眾的心目中昇華到一個神話的地位。



軍隊建設與發展,更是希特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於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不能擁有大型戰艦與飛機,但希特勒還是偷偷摸摸搞了起來,起初,英法還進行過干涉,後來,由於蘇聯的崛起,英法欲借德國的力量制衡蘇聯,就對德國大規模擴軍視而不見。短短六年,德國就有一個戰敗國變成歐洲第一軍事強國。


發展軍事工業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哪來那麼多錢?這就要感謝美國,一個喜歡發戰爭財的國家。正是由於美國銀行的鉅額貸款,才是德國有充足的金錢與物力大規模擴衝自己軍工工業。

有了強大的武裝,有了民眾復仇的種子,有希特勒稱霸地球的野心,這就是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的原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今我們有一個鄰國的發展與二戰時的德國何其相似!希望全世界人民提高警惕,以防二戰的悲劇再次上演。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德國是歐洲歷史上經歷戰爭最多的國家,從條頓騎士團開始開闢德意志開始,這個民族就浸淫在戰戈交擊的聲音中。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更令人奇怪,整個歐洲陷入了一場混戰,但是卻沒有任何主義之爭或者是正義非正義,說了到底一句話是“帝國主義之間狗咬狗的戰爭”。並且德國在漫長的戰爭期間,沒有明顯的處於下風。直到德國國內爆發大規模革命,德國才不得不宣佈投降。這時,德國士兵們還在法國的領土上。

既然戰敗了,就只能是接受懲罰。英法美等協約國集團,對德國的戰後處罰問題上有明顯的差異。美國人號稱是民族自覺,美國並不管德國會如何,而英國人一直奉行的是離岸平衡,英國人不希望歐洲有一個一家獨大的霸權國家,不管是德國還是法國。

一個被過分削弱的德國不符合大英帝國的利益,但是法國人卻是和德國人仇大了去了,法國總理甚至主張肢解德國。最後經過妥協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懲罰依舊十分苛刻,

德國的軍隊被裁減到只能稱之為警察力量,空軍不允許存在,海軍只留下近海艦艇。德國人損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七分之一的人口,甚至東普魯士被新生的波蘭割裂開來,成了一塊飛地。更為屈辱的是,來萊茵河地區,德國人還不能駐軍,德國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再次淪為二流國家。這個打擊在大多數的德國人心裡留下了深刻的陰霾,甚至戰勝國的將軍們都明白:這根本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讓德國人損失慘重。德國在戰後經過英美貸款的扶持,總算是渡過了經濟恢復階段。但是好景不長,隨著華爾街股市的崩盤,可怕的連鎖反應來了。美國人的金融寡頭們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更不用說保德國人了。

於是德國在這場經濟危機面前瞬間崩盤,大企業紛紛停工,全國失業人口一半以上。更可怕的是德國的貨幣崩盤了,大量的小資產者,中產階級在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德國就像是一座隨時會噴發的火山。

納粹黨正是在這個時刻,登上了德國的政治舞臺。希特勒用他那出色的演講天賦,給每一個人許諾,我會給大家工作,會給大家維持生活必須的食物,還有尊嚴,我會讓德意志重新偉大。且不管是否重新偉大,選希特勒有工作,於是中產階級和大量中下層支持者,讓納粹黨迅速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先是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又成為集總統總理大權與一身的德國國家元首。

希特勒實現了他的諾言,他通過國家投資大型工業、修建大量基礎設施的辦法,讓大多數人有了工作。之後開始秘密的擴軍備戰,他兌現了競選時候的一切承諾。德國的經濟在迅速恢復,甚至是在高速發展。到1936年,德國成為整個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綜合國力、工業產值等指標開始列居世界前列。

在這之後,希特勒早已規劃好了他的目標,他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人爭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他要讓在他看來是劣等民族的猶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賽人都被消滅。在合併了奧地利和吞併捷克之後,希特勒撕下了所有的偽裝,他直接大打出手而。大部分的德國人仍然是支持希特勒的,一方面是民眾們受到欺騙,並不知道納粹犯下的暴行;另一方面,從希特勒上臺開始,德國的國力始終在躍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這才是最弔詭的地方。

最終,德國人在報復心理以及受矇蔽的情況下,被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希特勒自殺之後,這個民族又慢慢恢復了理性。


歷史風雲錄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簡要說下德國的歷史。近代德國在1870年才完成統一,但發展迅速,在20世紀初,就已經超越英法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僅次於美國。然而,當時的全世界幾乎已經被瓜分完畢,德國缺少想要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資源的分配不均致使德國參加了一戰。但是由於後方爆發革命,德國在軍隊還沒打輸之前就被迫投降戰敗了。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合約不僅苛刻的對待了德國,對德國人來說,就是一種恥辱。

一戰後,德國政治積弱,經濟崩潰,國民不僅大量失業,還飽受精神摧殘。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趁機抬頭,用迎合德國人心理的辦法索取到了權力。希特勒認為,必須重建德國的政治生活,首先就是要全面廢除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諸多限制。接著,要為德國人尋找生存空間,以改變德國地少人多,資源緊張的問題,使德國經濟能夠得到發展。而這一切都要靠戰爭這個手段去完成。

由於英法等國對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的仇視,使得希特勒數次的軍事行動都沒有收到阻撓,大大助長了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的囂張氣焰和野心。開進萊茵不設防區,吞併奧地利,強奪捷克蘇臺德區,進而攻佔捷克,把斯洛伐克列為保護國一系列侵略行為先後得逞。

之後,希特勒又把目標瞄準了波蘭的但澤。一戰後,為了讓波蘭擁有出海口,英法將德國東普魯士的但澤割給了波蘭。這成為德國人心中難以抹去的傷痛。放開膽量的希特勒決定武力收回但澤,但這將最終觸犯英法的底線,二戰也因此爆發。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德國人發動二戰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更是希特勒瘋狂野心的體現。


史書上冬眠的蛇


這跟一戰受辱割地賠款;經濟危機和納粹復興經濟的手段;社會達爾文論和種族主義思潮的推波助瀾;英美綏靖政策等多個方面有關。

第一,一戰中,德國慘敗,英國、法等歐洲各國費大了勁算是慘勝。為了出這口惡氣,法國和英國為主的戰勝國對德國勒索了鉅額賠款(316億8000萬美元的龐大賠款,喪失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甚至波蘭這種剛剛光復的國家也抓緊時間過來趁火打劫。德國被禁止擁有空軍,軍備被嚴格限制;海外殖民地完全喪失,比如咱們中國的青島,還有東非地區。

早期的納粹衝鋒隊制服,土黃的顏色不精神,衣料偏薄軟,那是因為這身制服本是配給乾旱炎熱的東非殖民地的軍裝,一戰後德國徹底失去了海外殖民地,軍裝成了清倉庫存貨,便宜甩賣給了早期手頭還比較侷促的納粹黨。

第二,嚴重超出德國承受能力範圍的賠款又導致了20年代的兩次魯爾危機,西方掠奪式的壓榨激起了極大的民憤,全國人民都想出口惡氣,戰爭成為了報復和重拾民族自信的手段。

第三、2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三十年代初的德國經濟崩潰,已經傾家蕩產了。當時的德國馬克就跟現在的今天津巴布韋貨幣差不多。家裡生火取暖不用再去買柴火了,而是直接燒鈔票取暖,因為燒鈔票比燒柴火還便宜。

生活困頓的人們一般更為關心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而不怎麼關心有關行使公眾權力的人應當怎樣推選出來和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大蕭條為肆無忌憚的和野心勃勃的政治冒險家,為阿道夫·希特勒這樣的獨裁者開闢了道路。

三十年代中期,納粹上臺後,將猶太人財產拿出一部分補貼德國選民,換取支持。同時,興建公共工程、高速公路網和鐵路網(蘇聯老大哥給提供的建材和資源,還包郵),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鼓勵發展汽車產業和其他工業大量軍事訂單刺激容克企業。魏瑪時代在經濟大蕭條下600多萬人失業,到了了36年柏林奧運會前,德國已經儼然成為了世界強國,老百姓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甚至有的工薪階層也能擔負起私家車,或者出國度假。為大家改善了生活的國家領導人和他的政黨儼然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大救星。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缺乏可持續性的,德國經濟主要是靠政府花錢修建大量公共設施、重整軍備,擴大軍工生產等行為的刺激而繁榮起來的,不是傳統的依靠消費的帶動的模式。這種由軍火訂單所創造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為了使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持續下去,大量的軍工生產必須有消耗才能走向循環,所以,短期的經濟繁榮盡頭就是戰爭。

第四、英法等歐洲主流國家的綏靖政策的姑息縱容,在英法等國的眼皮子底下,德國重建了空軍,德軍開入萊茵非軍事區,奧地利被強行合併,蘇臺德被吞併,種種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徑,英法都妥協了,妄想著禍水東引,覺得蘇聯才是最大的敵人。

第五、利用新興媒體宣傳納粹思想,不斷洗腦。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新興媒介技術興起的時代,無線廣播,有聲電影,攝影可謂當年的新媒體,其傳播速度,效果像今天的移動自媒體一樣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年人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

納粹上臺就控制了廣播業,把主流媒體國有化,政府補貼生產廉價收音機,讓千家萬戶都能收聽希特勒的演講。巧妙利用了當時德國人的非理性心態和民族復仇心理,納粹政府不惜代價的動員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手段向人民灌輸納粹思想,讓大家覺得發動戰爭是正義的,是被英法國等國逼出來的。

除了電影、廣播等新興媒體,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海報,郵票,圖書,火柴盒甚至飲料瓶都被用來宣傳納粹的思想。

連可樂包裝也不放過的宣傳

戈培爾曾說過,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

當時德國人民被宣傳洗腦的有多狂熱,舉個例子,為了不給優秀的日耳曼民族拖後腿,甚至自願把自己的殘疾子女送去安樂死,或者主動去做絕育手術。

無線電廣播的現場直播——戈培爾正進行煽動性的演講

第六、社會達爾文論和種族主義思潮的推波助瀾。

動不動就搞個“驚天動地”的大型團體公眾活動,上至35年紐倫堡大會、36年柏林奧運會下至村鎮普通中小學的“青年團”遊行。激發起了德意志人骨子裡的法西斯式的美——歡盛大的儀式,雄偉的建築,精緻的機械和飾品,健美挺拔的身姿,高貴純正的血統,戰無不勝的神話......

讓德意志民族成為完美典範,覺得自己“棒棒噠”,增強民族自信心,國家自豪感爆棚。

用種族矛盾(描述猶太黑心資本家,一戰奸細,叛徒形象)、民族矛盾、國家矛盾(全世界壓榨德意志民族)來掩蓋階級矛盾。鼓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元首”,獨裁+種族主義,融入了當時非常盛行的“社會達爾文論”,利用歐洲的排猶傳統,叫囂猶太人將侵蝕德國,應當被驅逐,斯拉夫人是低劣的民族等等。鼓吹日耳曼人是最純正、高貴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所以其他的劣等民族要為優秀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然而,騰地方肯定不能靠嘴皮子,當然得武力解決。

1935年,認真聽希特勒演講的德意志青年團成員,不知道照片中的少年有幾個能活到戰後——那個時代所有的德國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忠誠、練就健康體魄,理想就是要時刻準備為元首、祖國犧牲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