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棗莊:全力建設自然生態宜居宜業城市

作者/張環澤 孫海峰

山东枣庄:全力建设自然生态宜居宜业城市

利用現有優勢 加快資源城市創新轉型步伐

作為全省老工業基地,40年勵精圖治,特別是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聚力資源城市轉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培植了永續發展的新優勢:

產業基礎優勢 傳統產業基礎雄厚,“265”產業集群發展勢頭強勁,煤化工產業形成了11條產業鏈,吸引落地上下游配套延伸項目18個,成為國內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裝備製造業擁有規上企業近400家,省級以上產業基地5個,產品達到十一大類、上千個品種,年主營業務收入近900億元。新興產業起步迅速,經過近年來的深耕厚植,大數據、醫藥和醫療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快速膨脹,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行業產值連創新高,輻射帶動了關聯衍生業態發展,為下一步裂變膨脹、拉桿起飛創造了先決條件。

協同創新優勢 近些年,棗莊先後與多所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合作項目涉及煤化工、新材料、鋰電新能源、中小機床等產業領域。市委、市政府著眼搭建創新平臺,結合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在新城南部規劃了15平方公里的魯南產學研協同創新示範區,統籌佈局互聯網小鎮、浙大山東工研院、棗莊學院新校區、北中醫醫養結合中心、文體中心、圖書大廈等重點項目,集中優勢資源要素進行建設,在協同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厚植了發展優勢。目前,全市技術創新聯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達到165個,較“十二五”末增加了65個。

園區發展優勢 園區改革破題增勢,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新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6個、各類特色產業園區12個,滕州經濟開發區晉升國家級園區進入最後審批階段,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動、多點支撐、特色互補的園區發展格局。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全市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推行市場化管理,賦予開發區更加獨立的發展權限,理順了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清理殭屍企業,盤活園區內的低效閒置土地廠房,為“騰籠換鳥”提供了更多空間,給園區建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態環境優勢 通過聚力打好生態環保攻堅戰,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促進了水環境質量始終位居全省前列,大氣質量不斷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6%,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為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集聚創造了良好環境。積極推進高速繞城、綠道環城、碧水潤城,棗莊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與昔日煤城“一黑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形象相比,棗莊已經是“一城山水滿城林”的景象,變得更加宜居宜業,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逐漸成為最富競爭力的戰略資源。

基礎設施優勢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秉持打基礎、利長遠的理念,大力實施了一批交通、水利、電力、港航等重大基礎工程,正在形成水、陸、空交織的綜合交通網絡,莊裡水庫及抽水蓄能電站、棗莊機場、十電運煤專線遷建、高鐵換乘樞紐、新城至滕州BRT等一批市民期盼多年的大項目相繼開花結果,棗菏高速、新臺高速等相繼開工建設。下一步,這些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將持續釋放裂變效用,為棗莊的長遠發展夯實基礎支撐。

政策疊加優勢 棗莊作為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市,被列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棗莊是全國唯一既是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又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的地級市,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廣闊。同時,山亭區被認定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山亭區、臺兒莊區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市中區、山亭區列入全省重點革命老區縣(市、區)名單,將享受國家和省裡的支持傾斜。多重政策的疊加效應將釋放巨大潛能,有力助推棗莊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不忘初心 砥礪向前譜寫新篇章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面對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新一屆棗莊市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繼續砥礪前行,奮力開拓,續寫無愧於前人的新篇章。

本報記者採訪了新任市委書記李峰,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石愛作,瞭解到市委、市政府對棗莊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追趕發展的應對之策,進行了認真思考、討論和研究,確立了棗莊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思路,用數字概括為“5951”,即堅持五個始終,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始終樹牢“四個意識”,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始終突出實幹唯一導向;實施九大工程,即堅定不移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體經濟壯大工程、改革開放關鍵工程、“雙招雙引”突破工程、鄉村振興戰略工程、“三大攻堅戰”決勝工程、民生福祉增進工程、營商環境優化工程、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推動五大振興,即著力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實現一個目標,即加快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持續發展步伐,全力建設自然生態宜居宜業新棗莊。

記者從棗莊市統計局瞭解到,今年以來,全市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穩”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保持穩定。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4.4%,繼續在合理區間運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3億元、增長1.4%,佔預算的57.9%。“好”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好。工業生產提質增效,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581億元,實現利潤97.6億元,同比增長37.3%,增幅居全省第4位;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工業產品銷售率等先行指標延續向好走勢,均位居全省前列。服務業規模提升,上半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500億元,增長6%。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業服務型組織達到500餘家,市級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13家,全市累計實現各類農村產權交易額28.4億元。

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市委書記李峰介紹,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棗莊主要抓好9個方面的工作。

拿出“百米衝刺”的勁頭抓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在創新發展上快突破、見成效。繼續把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起爆點、突破口,積極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力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魯南產學研協同創新示範區,持續推動浙大山東工研院、中科院化工產業中試基地、北理工魯南研究院、北航機床創新研究院、常州大學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平臺的建設運營,加快構建“一城引領、兩區突破、多點發力”的協同創新格局。今年,爭取新增各類科技創新平臺30個,到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建有各類研發機構比例達到8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全社會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2.5%以上。二是在重點項目上快突破、見成效。今年,市裡確定了98個市級重點項目,這些項目是棗莊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要盯緊靠上、排除萬難、強力推進、抓出成效。市裡篩選納入省新舊動能轉換總體規劃的28個項目,成立了5個指揮部,全部由現任市級領導幹部任指揮長,全權負責,推動落實,推進效果比較好。下一步,將繼續篩選一部分項目,成立若干指揮部,市幾大班子形成工作合力。靠上去抓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為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在基礎設施上快突破、見成效。2016年以來,棗莊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達到65.6億元,接近“十二五”時期的總和。繼續圍繞市裡實施的莊裡水庫及抽水蓄能電站、棗莊機場、十電運煤專線遷建、高鐵換乘樞紐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把這些項目牢牢抓在手上,突破要素制約,加快工程進度,為長遠發展夯實基礎。

拿出“久久為功”的毅力抓實體經濟 一方面,凝心聚力推動優勢產業做強。圍繞省裡確定的“十強”產業,集中力量打造高端化工、高端裝備、鋰電、光纖、大數據、醫藥健康六大特色優勢產業,調整完善發展規劃,明確路線圖、施工圖,拉出項目清單、政策清單、幫扶清單,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深入開展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主動對標行業領先、企業最優,全面提升煤電、輪胎、建材、造紙、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確保年度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另一方面,要凝心聚力推動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大力實施龍頭骨幹企業培育工程,扶持30家龍頭骨幹工業企業擴規模、上水平,扶持30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幾何式”發展,儘快成為棗莊產業振興的“頂樑柱”。大力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推動2000家工商戶“個轉金”、600家企業“小升規”,新增省級新經濟、隱形冠軍、單項冠軍等示範企業20家以上。

拿出“刀刃向內,眼睛向外”的勇氣抓改革開放 一是著力深化經濟領域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全面降低企業用能、融資、物流等成本。國企國資改革,聚焦煤電、建材、糧油、水務、交通運輸等領域,加快組建10個國有資本投資集團和產業集團,以市場化為導向,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整體上市等方式,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融資改革,發揮財金控股、基礎設施投資等平臺作用,探索用好PPP模式,放大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撬動作用,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助力棗莊改革發展。二是按照“關停出清一批、盤活重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思路,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為大項目、好項目落地發展騰出更多空間。學習借鑑浙江“畝均論英雄”改革的經驗,對企業在用地、用電、排汙、財稅支持等方面實行差別化政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深入開展園區提升專項行動,加快完善規劃編制,統籌產業佈局和產業銜接,做強縣域經濟“發動機”。三是著力抓好外經外貿。深入開展“雙喚行動”,力爭全市經濟外向度每年提高0.4個百分點左右。拓展青島港棗莊內陸港區服務功能,啟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拿出“捨我其誰”的精神抓“雙招雙引” 一是以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資。圍繞六大優勢產業、“雙30”企業、基礎設施、鄉村振興、科技教育、品牌經濟等,綜合運用產業鏈、專業化、社會化、委託代理、鄉情親情等招引手段,力爭今年實現新開工外來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60個以上,過10億元項目11個以上。二是以更大力度抓好招才引智。大力實施柔性引才“百人計劃”,開展海外行、城市行、高校行、故鄉行系列引才活動,年內新引進高端人才100人以上。三是以更大力度抓好督導考核。增加“雙招雙引”工作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由原來的30分大幅度提高到200分;各區(市)、棗莊高新區的“兩個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營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比學趕超”氛圍。

拿出“真金白銀”的投入抓鄉村振興 一是抓改革,激發農村活力。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年底前完成50%的行政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二是抓產業,振興農村經濟。培育壯大石榴、馬鈴薯、長紅棗等特色農業,叫響祥和、鶯歌、春藤等農業品牌,做大魯班小鎮、月亮灣等鄉村旅遊、創意農業。大力推廣“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穩步發展田園綜合體,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年內基本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實現收入翻番。三是抓投入,做亮農村環境。今年全市各級籌措資金3.6億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大力推進“五化”“七改”和農村“四好公路”建設,年內完成1600公里“戶戶通”硬化、8萬戶旱廁和2000戶危房改造。在原有基礎上,大力推進更高水平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實行鎮域、路域、鄉村、庭院環境一起整治,加快形成“一戶一景、一村一畫、一鎮一風光”的美麗棗莊新格局。

拿出“只能打贏”的決心抓“三大攻堅戰” 一是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士”保衛戰,深入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紮實開展“綠滿城鄉、美麗棗莊”綠化行動,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二是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目前,全市剩餘貧困人口2565戶、6362人,其中“老病殘”貧困人口占61.8%。對這些特殊困難群體採取資產收益、股權分紅、低保兜底、特惠保險等方式,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確保如期完成脫貧任務。對已脫貧人口繼續給予結對幫扶和行業扶貧政策,確保脫貧不返貧。三是堅決打好金融風險防控攻堅戰。圍繞擔保圈、國有企業、地方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等領域,逐一排查梳理,及時查找風險隱患,全力處置化解,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拿出“枝葉關情”的情懷抓民生福祉 一是全市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群眾路線,瞭解社情民意,解群眾燃眉之急。要特別關注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和五保戶、低保戶,以及城市流浪人員、困難群眾等重點人群,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確保兜住民生底線。二是切實辦好群眾最關心的事情。聚焦補齊民生短板,積極落實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努力增加群眾收入。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機制,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健康棗莊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快棚改回遷進度,圓好群眾的“安居夢”。三是努力滿足群眾最現實的需求。時刻關注群眾日常生活遇到的難題,統籌抓好食品藥品安全、“氣化棗莊”建設、城市交通疏導、農村廁所革命等工作。四是積極解決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正視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定期接訪、帶案下訪和領導包案制度,下決心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農民工工資拖欠、房屋不動產登記、物業管理混亂等問題,讓老百姓解開心結、順氣順心。

拿出“一次辦好”的服務抓營商環境 一是提供簡約高效的審批服務。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對全市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全面梳理,不論“見面不見面”“跑腿不跑腿”“線上或線下”,都要實現“一次辦好”。二是給予及時貼心的幫包扶持。建立“633”重點產業企業幫包機制,對重點打造的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由市幾大班子主要領導分別幫扶,對重點扶持的30家龍頭骨幹工業企業和30家科技創新型企業,拿出60名縣處級幹部實行結對幫扶,實現“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三是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加快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促進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推廣“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監管,提高市場監管規範化、專業化、透明化程度。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失信懲戒力度,讓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寸步難行”。紮實推進平安棗莊、法治棗莊建設,繼續打好安全生產、社會穩定攻堅戰,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拿出“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抓全面從嚴治黨 一是全面從嚴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服從”,以理論上的堅定清醒帶動行動上的堅決果敢,確保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在棗莊落地生根。二是全面從嚴加強紀律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庸懶散拖”問題整治,以常態化問責倒逼責任落實,真正做到“不換思想就換人”。三是全面從嚴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堅持“20字”好乾部標準選班子、配幹部,注重在發展一線和艱苦環境中識別幹部、鍛鍊幹部、考驗幹部,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鄉村振興等“賽馬場”上選人用人,不讓“老實人吃虧”。完善容錯糾錯、澄清保護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切實營造務實求變、務實求新、務實求進的濃厚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