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記製為當事人暢通訴訟大門

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以來,訴訟服務中心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法院,創新“分調裁”機制提升司法服務水平,“立審執一體化”工作模式打通任督二脈,有效提升了群眾司法獲得感。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空前發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步伐顯著加快。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作出重大改革舉措,立案登記制度等系列改革卓有成效。

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臺《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改革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製為立案登記制。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2015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開始實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訴權,實現人民法院依法、及時受理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保障當事人訴權。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以來,此項改革取得以下成效:

一是訴訟服務中心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近年來,全國法院不斷加大訴訟服務中心資金投入和建設力度,建成集訴訟服務、繁簡分流、矛盾化解三大職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訴訟服務平臺,有效地服務立案、審判、執行工作。訴訟服務中心融合立案服務、繁簡分流、訴前調解、信訪接待、執行指揮等功能,為當事人提供集立案、申訴、信訪接待、執行查詢、紀檢投訴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全方位訴訟服務。全國法院積極推行網上立案、12368訴訟服務熱線,網上繳費、網上辦案,為當事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

二是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法院。市場經濟發展、人員流動性增加,社會交往跨越地域限制,異地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越來越多。近年來,全國法院把審判工作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加強大數據應用,用機器換人力,用智能增效能。努力推動數字法庭和智慧法院建設,大力推行網上立案、網上繳費、網上開庭、網上送達等,實現訴訟服務“零距離”,有效提高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減輕法院負擔和當事人訟累。

三是創新“分調裁”機制提升司法服務水平。近年來,全國法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明確司法確認、小額訴訟、速裁程序等適用規則,實行“簡案簡辦快辦,繁案細辦精辦”,逐步探索形成“引導分流、多元化解、訴調對接、專業審判、簡案速裁、繁案精審”的工作機制。尤其是全國基層法院充分利用簡易、小額訴訟、督促等程序優勢,切實發揮不同審理程序的分流功能。基層法院與保險、醫療、社會保障等行業調解組織對接,強化訴前多元化解,委託調解、訴前多元化解和司法確認數量逐年大幅提高。對常見多發的民間借貸、婚姻家庭、道路交通事故等簡單案件,集中受理、集中調解、集中審理,運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數量、速裁案件數量節節攀升。

四是“立審執一體化”工作模式打通任督二脈。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臺《關於人民法院立案、審判與執行工作協調運行的意見》,尤其是基層法院先行先試,探索建立“立審執一體化”模式,充分發揮一線基層法庭熟悉案情及當事人財產情況等優勢,及時採取保全措施,無障礙實現立審執一體化協調運行,確保立案、審判和執行的無縫對接,形成立審執聯動解決“執行難”大格局。在立案階段強調訴前財產保全對審判、執行工作的促進作用,用足訴前財產保全措施,有效減少生效裁判案件轉為執行案件。靈活運用保全措施,及時製作調查、勘驗、詢問筆錄,保全當事人的財產,固定“第一手”財產證據,為順利執行創造條件,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立案登記制改革是人民法院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持續深化司法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司法改革進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事實證明,人民法院通過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有效解決了老百姓反映的“告狀難”問題,有效提升了群眾司法獲得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務。(文 彬 高新峰)

(原文鏈接: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8-11/10/content_145514.htm?div=-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