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跖·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行雲流水,酣暢淋漓。

進入展廳,每一幅山水畫滲透出的氣息,無不讓人心曠神怡,無論氣勢磅礴的巍峨險峰,還是逶迤靜謐的民居,絲毫沒有違和感,好比自己親臨其境。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朱常棣。背後為其作品《川江攬勝圖》。

2018年3月24日,在北京榮寶齋大廈多功能廳隆重開幕的“大山大水 大美四川——‘巴山蜀水’朱常棣中國畫展”上,《蜀山多嬌》、《正是蓉湖金徽時》、《卡寨谷》、《古堰新春》、《龍香湖的金秋》等近百幅山水畫展出。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左二)到場併為展覽揭幕。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龍香湖的金秋》

巴山蜀水,雄偉婀娜。

重巒疊翠,朗河小村,龍香湖的金秋。

靜靜的龍香湖邊,近處是紅葉,遠處是紅山,與赫然聳立的群山相映得彰,讓巴山蜀水渾然一體。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冷蓉賞析朱老師的作品《巴羌崖下》。

“畫中的山,好像站立出平面的畫,具有體積,讓人一目瞭然”朱常棣的學生冷蓉說,朱老師的山,採用皴法頗具特色,層次鮮明,具有3D畫面感,“這種常棣皴法的使用,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而近紅和遠紅的呈現,讓整個畫面遙呼相應,把金秋時刻的龍香湖美景刻畫得淋漓盡致。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朱常棣簡介。

朱常棣,重慶人,常年居住在嘉陵江邊上的吊腳樓裡。師從著名花鳥畫家朱佩君的他,在繪畫的生涯中逐漸尋找屬於自己的風格,轉攻山水畫後,他更是如魚得水,以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手法,去獲取新的形式結構和筆墨語言的鮮活性和獨特性,呈現出宏闊壯麗、明朗清新、激越悠揚的風格特點。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正是蓉湖金徽時》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卡寨谷》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涪嘉金灘》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小村》

四川省文聯黨組原書記蔣東生分析其作品時稱,朱常棣山水畫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他的筆下,有巍峨壯偉的懸崖峭壁和極具韻律的壑溝怪石,還有煙雲繚繞的三峽江霧以及茫茫浩瀚的迷人仙境,“無不迴盪著時代精神所譜寫的旋律,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現實生活氣息。”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各界人士對朱老師的評價。

現年80歲的朱常棣,依然勤於創作。多年來形成的外出採風習慣,讓他充分地親近大自然,獲取真實的創作靈感。朱常棣說,採風能讓他把走過的山山水水彙總起來進行思考,根據景色的特點和色調來擬定創作基調,然後運用“形體學理論”來控制下筆,“先期的充分構思,讓我的畫基本上都能一蹴而成,沒有修修改改等拖泥帶水的痕跡。”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古堰新春》

冷蓉說,朱老師的“形體學理論”認為,萬物在光的作用下,都是基本幾何體及其組合,通過山石、民居、行雲、流水、船舶的具象描寫,把景色的體積感勾勒出來,賦予了作品強勁有力的生命力,“貼近自然,來源生活,反映生活,充分糅合了時代感和現代感。”

從巴山蜀水中走來的朱常棣,儘管已80歲高齡,依然能勤耕筆墨,一如既往地秉承自己為祖國山河存照立傳的夙願,同時,他一直在關心後輩學子的進步,目前主導編著的《揮毫江山——山水畫教學新篇》正在完稿中。

從巴山蜀水走來的朱常棣|十蹠·北京榮寶齋大廈畫展

善學博雅&情感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