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常用藥價格翻倍漲,又是壟斷在惹禍?

近日,事關頭疼腦熱或者慢性病的常用藥價格上漲引發市民關注。

這些常用藥價格翻倍漲,又是壟斷在惹禍?

“用於治療胃酸過多的小蘇打片,前兩年100片規格的價格還只有一兩塊錢一瓶,這幾天我去藥店買就已經是11元/瓶了。”作為一名從業者,這突兀的變化讓北京四環科寶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立近日在藥店買藥時,都著實吃了一驚。

而這絕非個別藥店漫天要價,記者在藥品價格315網上發現,其顯示的國內20家藥店對0.5g*100片小蘇打片的價格,近期最低報價也要9.9元/瓶,最高價格已經達到了17.8元/瓶了。

一位在京連鎖藥店相關負責人為本報統計了近年來該店銷售同廠家常見藥的價格變化。在2015年,100T規格的複合維生素B片價格是1.5元/瓶,現在是10.5元/瓶;0.5毫克*100T規格硝酸甘油的價格從2015年的4.9元/瓶漲到了16元/瓶;0.1克*100T規格痢特靈的價格從3元/瓶提高到了9元/瓶;北京降壓0號30T規格的從28.8元/瓶跳到了45元/瓶;葉酸片5毫克*100T規格從3.97元漲到了10.6元;撲爾敏4毫克*100T規格從6.38元漲到了16.5元;100片/瓶的甘草片是從6.2元提高到了16元;100毫克*24粒的諾氟沙星膠囊從3.6元提到了9元;100T規格的多酶片是從3.4元漲到了8元;75毫克*12T規格的羅紅黴素分散片價格從每盒5.2元漲到了9元;0.75毫克*100T規格的醋酸地塞米松片從5.4元漲到了9.14元。

顯而易見,部分常見藥的價格漲勢並非簡單提高個50%或者60%,動輒就是翻倍式增長,這讓常去藥店的老年消費群體深感“”吃不消”。 “原料漲價是藥價提高的最重要推手之一。”北京四環科寶製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立向記者表示。他介紹,他們生產的氨酚曲馬多片是一種止疼藥,就在1年多前其原料成本還只要800多元1公斤,眼下這個價格已經躥到了1公斤9000元以上。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的成品藥有1500種原料藥,但其生產掌握在少數的生產企業手中,且原料批文少但製劑批文多。其中50種原料藥只有1家企業取得審批資格可以生產,44種原料藥只有兩家企業可以生產,40種原料藥只有3家企業可以生產。另外,根據原料藥對製劑生產廠商的對應比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一家原料藥企業最多對應169家制劑企業,足見其對製劑市場的支配力。當原料藥生產形成事實上的壟斷,價格暴漲自然就有了現實支撐。

環保升級也是藥企提價的因素之一。北京雙鷺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亞軍向記者分析,近年來受到環保以及工藝改造等因素影響,包括江蘇等一些發達省份,原料藥生產企業的關停外遷現象較為頻繁,這使得國內原料藥生產企業的兼併重組等日益頻繁,個別企業也因此取得了對某些原料藥生產的壟斷地位,並藉機提價。

“由於環保等問題,我們的原料藥生產基地也已經轉移到河北地區了,說實話,相比原來我們的冷鏈物流運輸成本確實提高了不少。”北陸藥業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本市2016年出臺了《關於低價藥品有關問題的通知》及相關藥品目錄,規定對現行政府指導價範圍內日均費用較低的低價藥品,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價格,在日均費用標準內,由生產經營者根據藥品生產成本和市場供求及競爭狀況制定具體購銷價格。”上述不願具名的在京連鎖藥店相關負責人說,“至今本市仍在執行的藥品日均費用標準是西藥不超過3元,中成藥不超過5元。”據其披露,目前包括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甲硝唑、布洛芬等部分常見藥,自2016年以來的漲幅都有50%以上。

上述政策正是部分常用藥接連漲價的原因之一。雖然有關部門的初衷是將定價機制還給市場,同時也給出了低價藥品的零售價上限,使得藥品價格繼續可控。可實際上,部分企業充分利用了政策,在不突破價格上限的前提下,多次對原本價格很低的藥品進行漲價。對此,不少業內人士呼籲,相關部門應針對藥企打“擦邊球”的漲價衝動進行干預。

記者:趙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