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三師十三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 薛城區,為棗莊市轄區,地處棗莊市西部,是山東省的南大門,棗莊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地理座標東經117°9′2″至117°28′41″,北緯34°37′35″至34°56′38″,北與滕州市為鄰,自東北向東南依次與山亭區、市中區、嶧城區接壤,西與微山縣毗連,版圖如菱形,總面積423.02平方公里。

  • 薛城區地處北溫帶,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地勢東高西低,向西南傾斜,屬於黃淮沖積平原。

建置沿革

  • 薛城區古稱薛國,因境內薛國故城而得名。

  • 遠在4000多年前,薛城境內就有人類聚居,屬東夷族。東夷族的分支任奚氏源出於區境北部的薛河、蟠龍河一帶,河北岸奚公山上有薛國始祖奚仲造車遺址和奚仲墓,山下有薛國舊都奚邑遺址。

  • 夏商時期,任氏族立國於薛、邳一帶,稱薛國又稱邳國。今薛城區境時為薛國腹地。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 春秋戰國時期,薛國先後為列國交爭,其間隸屬於齊國的時間最長。齊相國田嬰、田文曾先後受封於此,稱薛公。田文在治薛期間,大規模地增築薛城,使之成為周長二十八里,僅次於齊都臨淄、曲阜的東方大城。

  • 秦時,秦實行郡縣制,今薛城境域西部及東部屬薛郡薛縣,南部屬泗水郡戚縣。

  • 西漢時期,今薛城區境西部屬魯國薛縣、沛郡廣戚縣,東部、南部屬東海郡新陽縣、建陽縣。

  • 東漢時期,撤銷新陽、建陽二縣,今薛城區境東部、南部屬東海郡縣、陰平縣。西部屬魯國薛縣、彭城國廣戚縣,三國魏時,今薛城全境入魏。

  • 西晉亡,“五胡”在中國北方混戰達百年之久,薛城區境先後為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秦(氏)、後燕、南燕(鮮卑)所據。東晉後期,晉滅南燕,全境歸東晉,仍隸屬上述三縣。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 南北朝時,南朝宋撤銷廣戚併入留縣。今薛城境域西部屬宋彭城郡之薛縣、留縣,東部、南部屬蘭陵郡縣。公元467年至550年,區境西部、南部屬北朝魏永興縣、薛縣。南北朝後期,北齊撤銷永興縣,薛縣併入蕃縣。是時,今薛城境域西部屬蕃縣,東部、南部屬丞縣。

  • 隋至清,蕃縣曾更名滕陽、滕縣,但今薛城境域大體已定。自隋至清凡1300餘年,除清中期西部前洛房村屬沛縣的廣戚鄉外,今薛城境域隸屬滕、嶧二縣未變。

  • 自乾隆至清末,區境西部分屬滕縣的孝八社、孝九社、弟九社、弟十一社、弟十二社、弟十五社、弟十六社,西部前洛房村屬沛縣的廣戚鄉,東部屬嶧縣的陳上社、陳下社、香城社、於里社、遵義社,南部屬嶧縣的曹馬社、南常社、柳莊社、秦埠社。

  • 民國七年(1918年),滕、嶧二縣更社名為區,區的境域與社同。

  • 民國中期,滕、嶧二縣廢舊制建區、鄉、鎮,今薛城區境西部屬滕縣二區奚仲鄉,七區皇殿鄉,八區臨城鎮、潘龍鄉、柏山鄉、臨山鄉、沙溝鄉,西部前洛房村仍屬沛縣廣戚鄉。東部屬嶧縣二區鄒塢鎮、南石溝鎮、許由鄉、清泉鄉、甘霖鄉、黃石鄉、武穴鄉。南部屬嶧縣四區周營鎮、南常鎮、北常鄉、金馬鄉、常埠鄉、牛山鄉、安樂鄉、多義鄉、龍泉鄉。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 民國二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國二十五年(1946年)10月,今薛城區境域先後大部解放。西部屬臨城縣一、六、七、八區,東部鐵路南屬嶧縣二區,鐵路北屬雙山縣(後改稱麓水縣)三區,南部屬嶧縣十區,臨城鎮屬國民黨滕縣八區。

  • 民國二十五年(1946年)9月至民國二十六年(1947年)5月,今薛城區境先後被國民黨軍佔領。西部屬國民黨滕縣二區奚仲鄉,八區溫泉鄉、山河鄉、滕陽鄉、柏山鄉、臨城鎮,西部邊境的前洛房村屬沛縣的廣戚鄉,東部和南部屬國民黨嶧縣二區南石溝鄉、鄒塢鄉,四區多義鄉。

  • 1948年5月至11月,今薛城區境二次解放,西部屬臨城縣一、五、六、八區,東部屬嶧縣二區、麓水縣三區、棗莊辦事處陶莊區,南部屬嶧縣五區、七區。

  • 1950年,廢聯防置鄉、鎮,今薛城境域中西部屬臨城縣一區埠嶺鄉、店子鄉、金河鄉、黃溝泉鄉,五區南臨城鎮、北臨城鎮、張橋鄉、常莊鄉、小莊鄉、東託鄉、谷山鄉、興仁鄉,六區蘆橋鄉、夏莊鄉、西倉鄉、東倉鄉,八區潘莊鄉、沙溝鄉、種莊鄉、茶棚鄉、黎墟鄉、郭窪鄉、戚莊鄉。東部屬嶧縣二區北於鄉、南於鄉、張範鄉、石溝營鄉、小呂巷鄉、化莊鄉、大香城鄉、大呂巷鄉、南石溝鄉、蔡莊鄉,九區陳郝鄉、鄒塢鄉、墓山鄉、東防備鄉、尚莊鄉、莊頭鄉、院山鄉、尖山子鄉、楊嶺鄉,十一區陶莊鎮、上馬莊鄉、西防備鄉、齊湖鄉、小武穴鄉。南部屬嶧縣五區周營鄉、單廟鄉、巖光湖鄉、王樓鄉、小營子鄉、龔莊鄉、南常鄉、胡莊鄉、大韓窪鄉、金馬駒鄉、朱廟鄉,七區石廟鄉、鐵佛溝鄉、沙井鄉、多義鄉。

  • 1952年9月,臨城縣改稱薛城縣。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 1956年3月,撤銷薛城縣,今薛城中北部劃歸滕縣。同年秋、冬,滕、嶧二縣調整區、鄉區劃,今薛城區境西部屬滕縣臨城區沙溝鄉、常莊鄉、興仁鄉、金河鄉、西倉鄉及臨城鎮,東部屬嶧縣鄒塢區陳郝鄉、張範鄉、鄒塢鄉、南石溝鄉、武穴鄉及陶莊鎮,南部屬嶧縣周營區周營鄉、南常鄉、多義鄉、牛山後鄉。

  • 1957年底至1958年春,滕、嶧二縣撤銷區級建制,並小鄉為大鄉。

  •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今薛城區境西部屬滕友誼(臨城)人民公社,東部屬嶧縣紅星(鄒塢)人民公社,南部屬嶧縣周營人民公社。

  • 1960年1月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嶧縣改稱棗莊市。3月,臨城公社改屬棗莊市。6月,始建省轄棗莊市薛城區。

  • 2004年6月,棗莊市委市政府從市中區西遷薛城區,市中區不再是政治中心。

三師十三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 1970年3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薛城閥門廠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三團。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薛城閥門廠交歸地方。

  • 60年代初山東省建立了閥門專業生產廠,至1979年,全省機械工業系統發展起9個專業生產廠,年產量達5249噸,除了普通高低壓閥門外,還開發了船用、石油化工用閥門和電站閥門。專業生產廠多是改建的,也有新建的集體所有制企業。1961年,益都礦山機械廠改建為益都閥門廠,成為省機械工業廳的直屬廠。同年,青島同有水暖器材廠改建為青島閥門廠。1963年濟南建立向陽閥門廠。1965年青島重型機械廠改建為青島第一閥門廠,1966年又改為青島電站閥門廠。1967年即墨第二五金廠改建為即墨閥門廠,1968年聊城水利機械廠改建為聊城閥門廠,1970年魚臺縣新建魚臺閥門廠,1970年12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改建棗莊市閥門廠,1979年博山閥門廠由第二輕工業系統轉歸機械工業系統。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3師13團駐地棗莊薛城(薛城閥門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