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背後:火腿到底可不可以生吃?

《風味人間》第一集中展示了中國的皖南火腿和西班牙的伊比利亞火腿。觀眾們或許會注意到:中國的火腿是進一步烹飪的食材,而西班牙的火腿是直接吃的食物。

《風味人間》背後:火腿到底可不可以生吃?

伊比利亞火腿,切片生吃(《風味人間》截圖)

有的人可能會好奇:生的火腿,能吃嗎?

把食物做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通過“熟食”,人們提高了食物的消化效率,降低了感染致病微生物的風險——這對於遠古的人類,顯然至關重要。

其實,“熟”並不是一個科學概念,也沒有一個明確肯定的定義。

日常生活中,我們說“把食物做熟”,通常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食物變得軟爛,便於咀嚼和消化;二是較為徹底地殺滅了細菌。

在傳統上,“做熟”都是通過加熱。不管是煎炒烹炸還是蒸烤燉煮,食物所承受的溫度都會在水的沸點以上。在這個溫度下,很少有微生物能夠熬過去。也就是說,實現了“熟”的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也就自動實現了。

所以,在生活中的烹飪,我們一般不會專門去考慮“細菌是否被殺滅”,也就有了那句著名的“徹底熟食,安全無憂”——不過需要強調一些,這裡的“無憂”是針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的,並不保證毒素重金屬之類的危險因素。

也有一些食物,並不需要長時間的高溫就可以變得“可口”,“食物變得軟爛,便於咀嚼和消化”這個意義上的“熟”,並不需要長時間的高溫加熱就可以實現,比如雞蛋、牛排以及許多魚肉。

在這種情況下,“熟”的第二個意義就成了關鍵。在現代食品的安全性控制中,核心也就是確定:在什麼樣的加工以及保存條件下,可以保障致病微生物不會危害健康。比如牛奶,以前的人都是煮開了喝,而現代的巴氏奶在72 °C下加熱15秒左右,可以殺滅大部分細菌,然後在冷藏條件下,一兩週之內細菌也不會長到危害健康的地步。再比如雞蛋,傳統上我們會把它煮到“熟透”,而在現代食品中,只要蛋黃中心達到71 °C,也就足以殺滅細菌了——甚至在稍微低一些的溫度下,如果時間足夠長,也可以殺滅細菌。如果喜歡“沒有熟透”的雞蛋口感,也就可以把“熟”的目標放在“殺滅細菌”這個意義上。

回到火腿上來。中國人的吃法是做好的火腿進一步烹飪,做成各種美食。毫無疑問,如果火腿上有致病微生物,這樣做可以充分的殺滅它們,吃起來很保險。

《風味人間》背後:火腿到底可不可以生吃?

皖南火腿,作為食材進一步烹飪(《風味人間》截圖)

但這並不意味著“非這樣做不可”。在火腿的形成過程中,會有一定程度的發酵,肉中的肌肉纖維會有一定程度的分解,從而變軟。從“適口好嚼”這個目標來說,好的火腿不需要進一步烹飪就可以滿足——跟進一步烹飪的相比,它也有著獨特的風味和口感。

能否吃的關鍵,就在於它是否存在危害健康的微生物。新鮮的肉中有一些細菌和黴菌,其中難免有一些有害的種類。不加處理的肉是它們生長的溫床,長得越多對健康的危害就越大。而做成的火腿,一方面失水變幹,另一方面含有大量的鹽,兩個因素都能抑制微生物生長。

《風味人間》背後:火腿到底可不可以生吃?

火腿製作第一步,抹鹽(《風味人間》截圖)

火腿是否安全的核心,就在於製作過程。一方面,有害細菌在生長,無害的黴菌在生長從而分解肉中的蛋白產生風味物質;另一方面,肉在在不停地失水和滲進鹽。製作工藝的核心,就是失水和滲進鹽擠壓了細菌的生存空間,讓它們不能“成氣候”甚至逐漸式微,同時無害黴菌產生風味物質的過程佔據上風。

簡而言之,火腿能夠做到“可以生吃”,但是要求對製作過程有良好的把握——既要達到“適口”意義上的熟,又要把微生物的量控制到不至於危害健康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