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退款崩了:原來剁手2000億,歸來仍是聰明人

不知不覺已經週四,小夥伴們,雙十一“剁手”的快遞陸陸續續都該到了吧?

這次花了多少錢呢?

一千?兩千?大幾千還是上萬?

瘋狂搶購的嗨潮過去,你有沒有想起,最初我們網購其實是為了省錢?

雙十一過去的第一天,天貓和京東就迫不及待地宣佈,天貓銷售額突破2135億,京東超1598億。

雙雙突破歷史新高。

然後我們發現被雙十一的數據打臉了。

說好了的消費降級呢?

明明,前幾天的11.11凌晨,我只不過是瞄了一眼天貓,只花了20塊買了幾包垃圾袋而已啊……

而且第二天早上,我的朋友圈早早就活躍著一群剁手之王,不是曬戰績,更多的是曬著“快遞已經不能左右我的心情……”

怎麼2000億就被剁了去呢?

結果,前天我就知道了真相:

淘寶雙十一購買當日不能退款。

而在次日,可以退款的時候,服務器崩了。

淘寶退款崩了:原來剁手2000億,歸來仍是聰明人


淘寶退款崩了:原來剁手2000億,歸來仍是聰明人


淘寶退款崩了:原來剁手2000億,歸來仍是聰明人


原來,大家在雙十一忙買貨,雙十一之後的一天忙退款。

服務器終究還是頂不住這陣淡淡的憂傷。

這個年代,

消費降級真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01

地主家真的已經沒有餘糧了?

告訴你吧,消費降級這件事,最初我是從咱們董事長那知道的。

我們那個以前瞧不上網綜的董事長,過往給我們開大會,總是豪情壯志態度激昂:

“要做就要大製作、現象級,同行不可複製,友臺無法超越的爆款。”

現在?

哎,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啥也不挑,樂呵呵地研究抖音短視頻了。

其實我們做綜藝節目的電視民工和很多行業一樣也有淡旺季。

有節目在播的時候風生水起花好月圓,

沒有節目的時候就會陷入無盡的研發……

往年也都風平浪靜過來了,可是今年。

領導大大多次語重心長地勸誡我們:

“不要總是買買買,大環境不好,地主家也要沒有餘糧啦!”

於是,今年一季度節目播完,我們全組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節目研發的日程中。

原本信心滿滿,以為滿眼望去的都是等待開拓的天地。

卻不知金主爸爸們也沒有揮霍的資本。

眼看就要錄製了的案子,卻因“裸奔”沒有冠名。

二話不說,胎死腹中。

我所知的2018年,是影視圈震盪的一年。

光線傳媒的老總就曾悲傷地預言:

未來兩年,20000家影視公司將會有幾千家面臨倒閉。

以前的網綜紅利時代,公司活動都是希臘度假、馬爾代夫團建、英國業務學習。

宣傳片都是去歐洲拍攝的,專場統統都是開設美國專場、澳大利亞專場……

無論自費公費,休假工作,全年12個月,公司同事都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

我只消看看朋友圈,就不會錯過當季全球最美的風景。

可是今年,整個公司的面貌都變了。

調整薪資,辭掉實習生,取消出國旅遊,停辦出國學習,絕口不提海外專場。

連拍宣傳片都是跑去世界之窗。

以前年假歐洲、美洲、全球遊的同事,現在只能委屈在東南亞小範圍溜達溜達。

以前隔三差五買名牌包包的閨蜜,現在也開始研究拼多多有多划算了。

以前公司全員開車通勤,上班高峰期點,門口一溜私家車排著隊進大門。

現在?上班踩著點進來的,就一堆共享單車……

淘寶退款崩了:原來剁手2000億,歸來仍是聰明人


我在思考,我們真的消費降級了嗎?

02

你看到的,只是你以為的消費降級

最近,A股慘淡,我的股神好朋友Jason所在的投研部門,整個team放了一個月的大假。

我羨慕不已。

他也一副看開的樣子,“反正,你操或不操作,指數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家樓下健身房小姑娘跟我抱怨,年卡越來越難賣。

不得不做買一贈一的大力度促銷活動才能勉強達到業績考核。

隔壁的寵物店更是辛酸。

行業數據顯示,用戶越來越看淡品種,選擇養串串和中華田園貓來消費降級。

當擁有3.4億用戶的低價競賣平臺一年撈進2000多億元銷售額;

當生產泡麵和製作榨菜的上市公司上半年的淨利潤同比大增70%以上時,鋪天蓋地報道宣稱;“消費降級了!”

在城市高房價擠壓消費支出下,這樣的推斷貌似很有道理:

昂貴的租金讓無房者無暇喘息,主打低端產品的低價競賣平臺快速崛起。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也許你看到的“消費降級”可能只是你以為的降級而已。

是不是真的降級,關鍵是要看整體消費結構的變化。

大家都知道,恩格爾係數這個指標,就是大家在消費支出中用於食品的支出比重。

以前窮的時候,這個數值就特別高,因為大家都只顧著吃飯填飽肚子。

但是,認真研讀一下國家發改委發佈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 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9.3%。

淘寶退款崩了:原來剁手2000億,歸來仍是聰明人


原來,咱們已經昂首挺胸進入了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區間。

只要認真研讀一下數據,我們好像,只是“被消費降級”了。

03

我們只不過是,“消費理性化”

那拼多多的風靡以及泡麵、榨菜的熱銷又是怎麼回事呢?

拿泡麵來說,近兩年泡麵可不再是一碗簡簡單單的垃圾食品。

淘寶打開,各種網紅泡麵測評彈出;

網紅店“泡麵小食堂”風靡全國;

治癒心和胃的美食短片《日食記》,也將曾經只是方便果腹的泡麵重新定義:

它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懷,是熱愛生活的態度。

表面看,這世界上彷彿是更多人買泡麵了,但實際上是存量客戶出現的“消費升級”:

一些單價比較低,我們消費得起的產品,大家提出了更多健康、口味、特色的要求。

在我看來,所謂的“消費降級”,其實是大眾情緒焦慮的宣洩口。

原本很多消費,本質上是被過度滿足。

“降級”未必就是買便宜貨那麼簡單。

比如說,我家離公司一公里左右,那麼對於我日常通勤來講,開車或者打車是一種過度滿足,共享單車或步行就ok;

對於普通人的出差或旅行,頭等艙、五星酒店的豪華配置也是可有可無, 只不過在現在,大家都更關注消費的本質而已。

而雙十一,大批大批的退貨說明:

大家對一時衝動的過度滿足,已經有了更加理性的認知。

一旦,迴歸到認真清點盤算的時刻,轉身就給你點一個退貨按鈕。

那不等於“消費降級”,嚴格說來,更應該是一種“消費理性化”。

04

削減不切實際的慾望

才是度過經濟下行

更優雅的姿態

說真的,如果不認真地思考,我們真的會以為,這年代買杯奶茶都要有負罪感。

事實上,深想一層,只要回歸真實需求的的消費,我們不會吝嗇。

比如說,idol結婚了,以前不買買買不解心頭之恨;

現在,

只需要冷水沖沖,瞬間平息;

再比如說,和女朋友吵架了,以前不奉上YSL估計一直要跪在榴蓮上;

現在,連女朋友也會說,你給我買個50塊的潤唇膏的我就原諒你了。

以前,在花300塊買一個能用結實的包,和花20000塊買一個愛馬仕顯擺之間總是會猶豫幾天。

在撕裂的思想鬥爭中想著,揹著這個愛馬仕,我的氣質都高貴了1萬倍,是300的普通貨色可以比的嗎?

但是現在,也許會陷入思索:

19700元,可以換來多少張東南亞遊的機票,多少本能提升自我的書,還有能學多少能保證自己被炒魷魚之後還能做自由職業者的一技之長。

想當初的消費升級,說不定只是一場被諸多時尚博主引導的短暫狂歡。

也許對於有的人來說,那不過是對未來的一場興沖沖的期望。

而今天,消費降級的過程,更像是我們審視了更深刻的自己。

一層一層地撥開被浮華遮掩了的慾望,終於找到最根本的核心。

消費降級的時代,不是宜剋制,宜隱忍。

更重要的是,宜思考,宜理性。

削減不切實際的慾望,為遲早要回來的經濟上行存儲力量。

才是度過經濟下行,更優雅的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