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對於輔導孩子學習,很多人都是一肚子苦水,一言難盡。這個事情我們需要換個角度來想,我們對輔導孩子學習這個事感受如此糟糕,那麼孩子是不是也一樣無法感受到學習的好處,感到很痛苦?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先放下長期累積下來的負面情緒,客觀地來看,我們會發現:當孩子學習狀態好的時候,學得特別快;當他不想學習的時候,就會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走神溜號,各種各樣的小動作,一點兒作業拖拉很久都做不完。

這樣的觀察,給我們提示了一個方向:如果能夠讓孩子自己有學習動力,主動地想學習,那麼他就能夠保持一個好的學習狀態,學習就會有效率,做作業會又快又好。

如何才能讓孩子有學習動力,主動地想學習?

提到學習動力,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學習興趣。但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孩子一開始有興趣的事情,很多並不能堅持下來。比如一開始覺得架子鼓好玩,熱烈又帥氣,可是練習了幾天就覺得有些無聊,再過一段時間連碰都不想碰。又或者孩子很小的時候,對數數感覺很有趣,樂此不疲,在電梯裡也看著樓層逐個數一遍,上學之後卻可能不喜歡學數學了。那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一直對某件事情一直有濃厚的興趣,有的卻只像是心血來潮,興趣來的快去的也快呢?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其實嚴格來講,興趣是個指標,而不是原因。學習行為得到強化,興趣就會上升,反之興趣就會下降。孩子對學習是否有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差別,而是在於學習行為是否得到及時的強化。當孩子表現得不愛學習時,我們不應該責怪或者抱怨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而是要仔細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習興趣下降。

*心理學知識:強化

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叫斯金納箱實驗。這個實驗是為了分析操作者如何通過學習,將行為需求建立相倚性聯繫,也就是,行為者感覺到“行為”與“結果(獎勵或懲罰)”是有聯繫的。通過將行為與結果不斷重複、建立聯繫,就可以培養起操作者的行為模式。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這傢伙是小白鼠?

實驗1:行為與獎勵

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則掉落食物。

結果是:小白鼠學會了每次只要餓了或者沒吃飽,就去按按鈕。

試驗2:行為與懲罰

小白鼠每次觸碰這個按鈕,不但沒得到食物,反而遭到一個電擊。

結果是:小白鼠總是離開那個按鈕遠遠的。

對這兩個實驗的解析:掉落食物是一種獎勵,因為按下按鈕的行為會有好處,所以小白鼠的這個行為就會被強化,它就會自動自發的去觸碰這個按鈕;而當觸碰按鈕遭到電擊,這是一個懲罰,所以小白鼠學會了迴避去觸碰按鈕,即使再餓再無聊也不去碰它。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如果一個行為得到好處,那麼這個行為便會堅持下來,這個叫做強化。如果一個行為得到了壞的結果,這個行為就不會再發生,這個叫做懲罰。

這很容易理解,比如我們都想通過運動健身,不管你開始的時候下定了多麼大的決心,只有當你在揮汗如雨地運動後,能夠獲得舒暢和快樂了,才能天天想去健身。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運動和方法,每次都很痛苦,再怎麼逼迫自己也堅持不了多久。

一、正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才能主動學習

如果一個學習行為能得到好處,那麼就是得到了強化,這個學習行為就會堅持下去;如果他的學習行為沒有好處,只有壞處,那麼學習行為就是受到了懲罰,想要逃避,不會堅持下去。如果希望孩子主動地學習,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讓孩子的學習行為有好處。

如果孩子有幾次特別快速的完成了作業,這時可以讓孩子完成作業後的時間由他自己來自由安排。完成的時候有成就感,之後自由安排自己時間也很快樂,那孩子以後回到家後會立刻寫作業。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增加額外的任務,這相當於快速完成作業不但沒得到好處,反而受到懲罰,那孩子以後作業一定會磨蹭。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如果孩子學習的時候,任務很枯燥讓他做得很難受,或者因為學習狀態不好而被責罵,那就相當於學習行為伴隨著很多壞的結果,那這個學習行為就很難堅持下去,磨蹭拖拉在所難免。

1、不用或儘量少用外部獎勵

為了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好處,很多家長直接的做法就是給孩子外部獎勵,比如連續幾次好好完成作業就給買玩具買吃的,有的乾脆直接每次給1塊錢。有一些方法不直接採用物質獎勵,但也屬於外部獎勵範疇,比如做到哪些要求,就給孩子小紅花或者積分,這在一些課堂和外部教育機構中常見,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我們要知道,高級教師是不用這些方法的。

實驗3:取消獎勵

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由一開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漸降低到每隔1分鐘後按下按鈕可掉落食物,最後停止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一開始不停按鈕。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白鼠學會了間隔1分鐘按一次按鈕。當掉落食物停止時,小白鼠的按鈕行為也很快消失。

解析:獎勵沒有培養起小白鼠連續按按鈕的行為習慣,反而使小白鼠依賴外部獎勵的頻度,學會“偷懶”了,它知道短期內行為不會再得到獎勵,獎勵停止後不久按鈕行為也停止。這從習慣培養的角度,明顯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對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依靠外部獎勵讓孩子學習,那麼孩子的學習行為就與獎勵產生比較強的聯繫,孩子習慣的是獎勵而不是學習本身,很難形成學習的內部動機。當外部獎勵停止,或者這些獎勵對孩子不再具有吸引力的時候,孩子還能延續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嗎?

2、多用內部獎勵,見效慢,但持續性強

外部獎勵短期效果很好,長期效果卻不盡人意。這一點,在一個擴展的斯金納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實驗4:外部獎勵與內部獎勵

對於兩組畫畫的學生,其中A組在每完成一幅畫後給予一個小玩偶作為外部獎勵,B組不給予獎勵。

結果:給予獎勵時,A組的作品數量遠高於B組,但質量略低於B組。當停止給予獎勵後,A組學生的作品數量和質量均會低於B組。

解析:A組有外部物質獎勵來強化畫畫的行為,B組的畫畫行為並不是沒有獎勵,他們得到的是畫畫本身帶來的愉悅、成就感,和能力提升的感覺,這是內部獎勵。內部獎勵的強化雖然沒有像外部獎勵那樣激發強烈的心理動機,但是這種獎勵機制卻持久和能夠不斷完善,如同生命一樣有“進化”的能力。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偶爾表揚,多用鼓勵和評價,就是幫助孩子發現、體會學習中所獲得的成就感,這些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的內部獎勵機制,激發內部動機,讓孩子愛上學習。

3、引導孩子征服困難,提高耐挫力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會打擊孩子自信,所以總是在這些時候想法設法安慰孩子。其實遇到困難,對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來講,並不是壞事。另外一個實驗,說明了這一點。

實驗5:概率型獎勵

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當它多次按下按鈕,偶爾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

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沒有明顯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解析:小白鼠在不斷探索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人類也一樣,外部世界並不是我們做什麼就能馬上得到期待的結果,事物背後總有一些隱藏的規律,這些規律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才能發現,而發現規律就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追尋這些基本規律是我們的本能,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對外部的控制、對內的管理的可能性。征服的困難越多,耐挫能力越強,發現的規律越多,越能夠增加掌控感。

4、及時反饋,發揮鼓勵與評價的導向作用

探索過程中發現的“規律“,有一些是無效的,是“迷信”的。

實驗6:迷信的小白鼠

與實驗5的方法相同,仍然是概率型斯金納箱,只是觀察角度不同。

結果:小白鼠不停按鈕的同時,有很多培養出了奇特的行為習慣,比如撞箱子、作揖、轉圈。

解析:這是因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進行這些行為,於是產生了“迷信”。

孩子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也會偶爾產生類似的行為,比如用那隻特定的筆答題會全對,穿哪件衣服會考得好…所以,需要家長能夠在鼓勵和評價孩子的行為時,對他發現的“規律”進行及時反饋,讓孩子能夠更高效地學習和探索,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負強化:能讓孩子學習,卻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我們先來明確一下什麼是負強化。某一行為可以減少厭惡刺激,以此來增加某一“好行為”將來可能發生的頻率,就是負強化。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如果孩子寫老師佈置的生字作業時字寫得好,那麼今天例行的由家長佈置的寫字練習可以不用做(假設孩子並不喜歡書法),這是比較典型的負強化。

還有一類是把“懲罰”作為厭惡刺激的負強化。比如,

——如果好好寫作業,那麼就不會受到這些懲罰:“不好好寫作業,就不準看喜歡的動畫片,或者取消週末的電子遊戲時間”。

——如果好好學習,那麼就不會受到這些懲罰:“不好好學習,就要被打罵”。

1.負強化短期見效快,但長期沒有效果

我們還是先來看斯金納箱的另外一個實驗。

實驗7:行為與負強化

將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但是,一旦箱子不再通電,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迅速消失。

解析:負強化可以迅速建立行為模式。然而,這樣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懲罰消失,則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

2、打罵有些情況下是負強化,更多時候是對整個學習行為的懲罰

日常生活中,大家自發採用更多的還是打罵等方式,這些方法可以無需刻意學習即可無師自通,僅需怒氣值即可增加威力,簡單直接,效果明確,成為很多家長的必殺技。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雖然這種方式簡單有效,但是並不建議大家使用:

(1)打罵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很難控制邊界,很容易造成的結果是打擊了孩子的整個學習行為,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懲罰作為一種人為後果,很難達成一致的理解,由此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和對抗行為。一位來諮詢的家長說:“孩子學習的時候,一溜號我就罵他。可是明明這樣的行為得到了懲罰,孩子卻為什麼非但不聽,還故意溜號走神?”,孩子是這樣說的:“寫作業的時候越批評我,我就會做得越慢,因為我很生氣!”。孩子本來學不進去就已經很難受了,再來指責他,會讓他在原來的挫折感上,又增加了憤怒情緒,孩子即便不敢去正面對抗,也會故意拖延,故意走神,來表達自己的反抗。孩子的精力大部分放在如何對抗情緒上,那還有多少心力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呢?

(2)即便控制得好,起到了負強化的作用,但是由於負強化只有短期效果,讓孩子學習,卻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曾經有位家長說:“我覺得打罵挺有效果的。我的孩子打罵之後學習成績真的上來了。孩子還和我說,以後快到期末了您就再打我罵我吧,這樣我又能考個好成績”。聽上去好像是值得高興的事,孩子知道如何讓自己取得好成績呀。可是再思考一下我們會發現,孩子有取得好成績的意願,卻沒有學習的內部動力,他需要繼續接受負強化才能學習,他只是知道了一種強迫自己學習的方法,並沒有因此愛上學習,這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所以,當我們糾結是否應該用打罵等方式讓孩子學習的時候,想一想要達到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學習,還是讓孩子愛上學習?

三、建立成長區:從強化,到自主

即便知道了打罵孩子不好,很多家長仍然會有很多困惑:孩子學習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走神溜號,磨蹭拖拉,好多看上去簡單的題不會做,許多錯誤一犯再犯,這些明明是問題行為呀,不管能行嗎?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如果用非好即壞,達不到我期望的好就是壞的,這樣的模式來看待學習過程中的行為,那麼孩子會和我們有很多不一致:到底什麼算好?做到什麼樣你才滿意?我覺得已經很好了呀。多快才算快,我已經比以前快多了呀。

這樣的情況下,對孩子採用打罵等懲罰措施,必然會引起牴觸和對抗行為。我們有必要劃分成長區,來釐清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理性對待和幫助孩子的成長與進步。

1、成長區的劃分

在孩子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水平時,還有一個分界,就是孩子當下的水平是什麼。比如,孩子每次放學回家之後平均一個小時才能開始寫作業,半個小時才能寫一頁生字,口算題準確率80%,每次集中注意力時間最多10分鐘。這些可能離我們的期望差距很大,但是確實是孩子真實的水平。超過這個基準線,就說明孩子是在成長,是在進步的。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我們期望的水平之下,孩子的真實水平之上就是成長區。成長區的意義在於,讓我們不被自己的期望所遮蔽,看到真實的成長與進步。

2、“壞行為”區,可以負強化

*調節自己的情緒

這個區域,發發脾氣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做人身攻擊,全面否定就好。如果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然更好,比如這樣想想也會感到很安慰。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約定懲罰措施

可以和孩子約定好一些懲罰措施,比如達不到哪些基本條件,就取消動畫片時間,或者週末遊戲時間之類的,這些基於孩子真實水平而不是我們期望的標準,是容易達成一致的。

3、成長區,正強化,鼓勵和幫助

*鼓勵進步

在這個區域最重要的是調節心態,去看到孩子的進步,鼓勵孩子進步,這裡用正強化的方式,主要是其中的內部獎勵,發現和鼓勵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得到能力提升的“自我效能感”,更加自信,更有內驅力。

*忽略問題行為

而對於“問題行為”更多是採取忽視的方式,這並不是放縱這些行為。因為在孩子成長時,好行為被鼓勵和強化,相應的問題行為會逐漸減少,此消彼長,無需擔心。

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心平氣和地提醒和引導一下,比如發現孩子又走神了,輕輕敲下桌子:“又走神了哈,來,快一點寫”,就可以了。

*提供幫助,引導合作

有一些問題行為孩子自己解決起來不容易,需要我們提供引導和幫助。小學階段的孩子還沒有特別強的情緒調節能力,當他已經進到壞情緒中的時候,自己沒辦法積極地調控。比如孩子遇到困難情緒不好故意磨蹭,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想好好學習,我可以和你一起找辦法,看看怎麼學得更快更好。如果你決定故意慢慢寫,那我是真的沒有辦法讓你快起來。你過會兒想好好學的時候,來找我就幫你找到好辦法。”這樣讓孩子知道我們不是對抗關係,對抗的行為是沒用的,同時這也是一個暗示:過會兒他就想學了,而且那時會一起找到辦法。

激發孩子內驅力:強化,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當孩子情緒好了,一起找到了好方法,他會發現自己學習可以很好很快,那他好好學習的行為就有好處了,以後就會逐漸學會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去找辦法讓自己快學。

所以對於一個問題行為,我們要去看這個行為讓孩子得到什麼好處,讓孩子的什麼需求得到了滿足,看到這個需求後,要教給孩子有效的、恰當的辦法去滿足這個需求,用這個恰當的替代性行為來滿足這個好處,讓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主動地想學。

4、好行為區,當孩子達到或接近我們的期望時,鼓勵孩子自主管理

當孩子達到或者超出我們的期望,表揚當然可以的,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自主管理。自主性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當孩子有能力並且能夠進行自我管理的時候,他會更加有動力。


總結一下,負強化能夠讓孩子學習,卻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只有正強化中的內部獎勵,才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這需要我們劃分學習區,不被自己的期望所幹擾,去發現孩子真實的水平和進步,通過鼓勵和引導,讓孩子體會成長和進步。如何發現、認清孩子當下的真實水平,接受這個和我們期望相差甚遠的“殘酷現實“,是很有挑戰的一件事。但是唯有這樣,才能看到孩子的成長,引導和幫助孩子一起腳踏實地地進步。不管當下水平如何,只要每天都比過去的自己有進步,就是在走向優秀和卓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