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震驚歐洲的聖巴託羅繆之夜大屠殺後,法王查理九世備受大家,不久便駕崩了。(聖巴託羅繆屠殺的詳情參見前文: )亨利三世是母后凱瑟琳·德·美第奇最寵愛的兒子,他具備兩位國王哥哥(弗朗索瓦和查理)所缺乏的許多王者品質——優雅高貴、智慧敏銳、寫作與演說的天份、對藝術的鑑賞力,虔誠的天主信仰與身先士卒的勇氣……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或許能成為一代明君。然而天不遂人願,他即位剛剛兩年,納瓦拉的亨利與孔代親王便先後從巴黎出逃。這兩位改宗者一旦脫離了國王的監控,便立刻宣佈撥亂反正,重回新教信仰。起初,亨利三世希望在吉斯公爵領導的天主教神聖聯盟與納瓦拉的亨利麾下的胡格諾派之間左右逢源,但1584年亨利的繼承人,王弟阿朗松公爵英年早逝,而國王本人並無後裔,法蘭西漸漸凸顯出王位繼承危機,與法王血緣最近的天然繼承人竟然新教胡格諾派的亨利!亨利三世原本也逐漸默認了這一事實,但吉斯公爵顯然無法接受,便漸漸產生了篡奪王位之意願(他得到了西班牙與教皇的暗中支持)。1585年,在吉斯公爵一派的強大壓力下,亨利三世被迫宣佈取消納瓦拉的亨利的繼承權,這立刻激起了後者的大規模叛亂。而吉斯公爵也乘機加入戰團,希望能夠漁人得利,獲取王位。由於交戰三方領袖都叫做“亨利”,史稱“三亨利之戰”。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三世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吉斯公爵亨利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四世

吉斯公爵是一員驍將,曾經率部多次擊敗新教徒,他的部隊裝備精良,經驗豐富,在內戰中佔據了先機。而納瓦拉的亨利善於籠絡人心,並且得到了英格蘭的鼎力相助。相形之下,反倒是法國國王亨利三世最為弱勢。1588年,吉斯公爵成功擊敗了王軍,意氣風發地進入巴黎,亨利三世狼狽出逃。有貴族竟議論說吉斯家族具有古老的加洛林王族血統,相比瓦盧瓦家的亨利三世,其實更有資格坐上王位。落魄的亨利三世甚至不得不答應勝利者的要求,屈辱地授予吉斯公爵法國中將的軍銜。但國王不甘心淪為傀儡,既然戰場上無法打敗吉斯,他便寄希望於出其不意的陰謀。此刻亨利三世有一位情婦名叫夏洛特·德·索韋,她是凱瑟琳太后旗下臭名昭著的美女間諜團隊的得力干將(這群美女間諜以色誘王公貴族,為太后打探情報為己任,綽號“機動艦隊”)。夏洛特瞭解國王的煩惱,12月22日,她與亨利徹夜密謀,終於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第二天,國王在布盧瓦城堡下旨召見吉斯公爵和他的弟弟路易紅衣主教,謊稱有要事相商。當他們在城堡會議廳等待覲見時,國王派人通知吉斯公爵改在皇家臥室旁的密室單獨會面,並藉機支走了兩人的衛隊。對危險毫不知情的吉斯步入房間後,發現國王與其麾下最精銳的“45人團”(國王的貼身侍衛隊)正全副武裝,虎視眈眈,不待公爵呼救,45人團就一擁而上將他亂劍刺死。據說,國王對公爵忌恨到如此程度,以至於他不顧王者身份,用腳凌辱吉斯的屍體,稍後更下令將屍身焚燬,骨灰撒入盧瓦河(按照天主教傳統,死者應該入土為安)。稍後吉斯的兄弟路易主教也被捕殺,而吉斯年僅17歲的兒子查理則被囚禁起來。在戰場上無法擊敗的敵人就這樣敗在亨利三世情婦的密謀之下,國王似乎可以從此高枕無憂了。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吉斯公爵亨利被誘殺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三世腳踩公爵屍體

然而,吉斯公爵在法國享有崇高人望,他的遇害消息一經傳出,便激起了軒然大波。無論是貴族抑或平民都難以接受堂堂一國君主,竟然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去秘密謀害自己的國家棟梁。法國大理院公然以謀殺罪對國王亨利發出了逮捕令,他的很多部下紛紛離開了他,巴黎市民也氣勢洶洶地武裝起來,準備向國王討個說法。亨利三世本以為擒賊先擒王,只要除去了吉斯公爵,政敵便會土崩瓦解,但未料到情勢竟會逆轉,他只好更加狼狽地去法國南方投靠他理論上的繼承人納瓦拉的亨利。後者倒是頗為厚道地接納了這位落難的君主,何況他還是自己的妻兄。

不過吉斯一黨的憤怒不是國王的遠遁可以消弭的。雖然在戰場上無法打敗胡格諾派從而俘虜國王,但神聖聯盟也有自己的特工組織。他們決心以眼還眼以牙還牙。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正與他的部隊在巴黎附近的聖克盧紮營(他計劃同妹夫納瓦拉的亨利一起圍攻巴黎,徹底擊潰吉斯的勢力),這時有一個年輕的多明我會修士雅克·克萊蒙特風塵僕僕地趕來,謊稱有重要機密文件要當面交給國王。國王的衛士對他簡單地做了檢查,未見異常,而且此人的確攜帶著厚厚的卷宗,便放他入營。在國王檢看文件時,雅克·克萊蒙特又故作神秘地聲稱有極秘密的口信要單獨告訴亨利,國王信以為真,便屏退左右,讓雅克上前,但當他側耳傾聽修士的喃喃低語時,後者卻突然抽出一把隱藏的匕首,深深刺進了國王的小腹。雖然亨利三世的衛兵終於反應過來,當場誅殺了刺客,但為時已晚。當天經過御醫診治,似乎國王的傷勢並不致命。但亨利三世已經預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他召集了全部大臣到自己床邊,要他們發誓在他駕崩後效忠納瓦拉的亨利。第二天清晨,瓦盧瓦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也去世了,此時距離吉斯公爵的被殺,還不到一年。據說,因為群龍無首,圍攻巴黎的王家軍隊自此做鳥獸散,而巴黎市民對國王的被害彈冠相慶,甚至稱其為神蹟,而把刺客雅克當做殉道者。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三世被刺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三世被刺全過程,最終刺客被四馬分屍

歷史就這樣無常而善變,納瓦拉的亨利,那位大屠殺的倖存者,不被看好的南方“農民”,因為接踵而至的兩次秘密暗殺,突然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法國王位的唯一繼承人。在得到亨利三世舊臣的擁護後,他自行宣佈加冕登基,成為亨利四世(因為他屬於波旁家族,從而建立了新的波旁王朝)。不過吉斯家族領導的神聖聯盟對新國王拒絕承認,而巴黎市民對接納一位新教國王也心存疑慮。亨利四世只好依靠軍事手段來為自己爭取王座,在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的鼎力支持下,整合了亨利三世的舊部與自己的胡格諾干將,亨利贏得了多次勝利,但圍攻巴黎久久未果。直到1593年,亨利四世在巴黎城下突然宣佈再次改信天主教。國王自稱此舉是為了博得他的摯愛加里布埃爾女士(國王的情婦)歡心——這倒十分符合法國人的浪漫風格。不過更讓人信服的是他的一句名言:“巴黎值得一場彌撒。(Paris vaut bien une messe.)”如此一來,法國天主教徒對他的最後一絲牴觸也煙消雲散了,巴黎全城民眾立即簞食壺漿,迎接王師入城。第二年2月27日,亨利四世在沙特爾大教堂正式加冕登基。雖然他的又一次改宗激起了不少昔日胡格諾派戰友的不滿,但亨利並沒有忘記老朋友們。1598年,王位鞏固之後,亨利四世頒佈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南特赦令》,其中以法律形式一方面規定天主教為法國國教,一方面又明確保障了法國胡格諾派的宗教信仰自由,甚至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軍隊。這是歐洲大國第一部體現宗教寬容精神的法律。天主教徒與新教徒均表示可以接受。至此,經歷了將近40年的法國宗教戰爭方畫上了句號。

1594年登基的亨利四世已經41歲,早已不再是聖巴託羅繆之夜中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夥。經歷了屠殺、軟禁、內戰、暗殺和宮廷陰謀的歷練,他已經深諳中庸之道,並善於把握人心向背。儘管貴為帝王,但亨利的身上依然保留了昔日許多優秀的品質。他不講排場,生活簡樸,曾在臥室裡接見朝臣,還與普通巴黎市民共進午餐。國王喜愛打獵,但與幾位前任不同,從不會因此荒廢政務。他尤其不愛洗澡,也排斥香水,因此據說他與第二任妻子美第奇家族的瑪麗初次見面時,這位大家閨秀被夫君的體味燻得幾乎暈厥。國王知人善任,對臣下毫無架子,愛開玩笑,甚至時常溜進大臣家中共進晚餐,君臣其樂融融。他熱愛音樂,尤其喜歡民間的風笛與蘆笛。更重要的是,作為國王,他關心民間疾苦。他主政期間的另一句名言是:“我要讓法國農民在每個星期天都能吃上一隻雞。”通過亨利的勵精圖治,他大體上實踐了這一諾言。在其統治的後期,法國已經有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因此,亨利四世也名正言順地成為了法國曆史上最受愛戴和尊敬的國王之一,不論天主教徒抑或新教教徒,都感謝這位將他們從內戰中拯救出來的君主,也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四世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四世第一任妻子瑪爾戈王后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和王太子路易(路易十三)

儘管如此,亨利本人卻有一種莫名的預感:自己將不能壽終正寢。他的一生中,經歷了多次暗殺。1593年、1594年的兩次天主教徒極端派的密謀都險些得手。但此後的十餘年,法國海內昇平,再也沒有這等叛逆之徒企圖謀刺國王。亨利的幕僚們漸漸覺得,既然主上深得民心,此後的安全應該可以高枕無憂了。

1610年的復活節,一位名叫弗朗索瓦·拉瓦亞克的法國天主教教師從故鄉昂古列姆啟程步行前往巴黎。他是個狂熱的信徒,自青年時代起,便開始受偏頭疼的折磨,並逐漸有了各種幻覺,他曾聽到仙樂繞樑,在自己壁爐中見過天使的倩影,漸漸地認為自己有如聖女貞德一般,是上帝選中之人,要完成一件重大的使命,而這個使命便是,勸服亨利四世這個異教徒出身的國王嚴厲鎮壓胡格諾,把法國變為純粹的天主教國。最初,他期望採取和平的方式,向國王請命,1609年他來到首都,一度在街上邂逅了亨利四世的馬車。當他激動地追趕馬車時,卻被警覺的衛兵阻攔下來。此後,他向巴黎的一位神父告解求救,神父勸他擯棄這種邪惡念頭,因為亨利是受人愛戴的明君。神父甚至給了拉瓦亞克一筆盤纏讓他返回家鄉。恢復平靜的昂古列姆人於是回家繼續從前平淡的日子。然而沒過多久,幻覺又纏上了他。1610年夏天,他做完彌撒,再次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改造”國王的道路。

在一種神秘狂熱的驅使下,拉瓦亞克只用八天就走完了120法裡的路程(1法里約合4公里)。他住在巴黎“三新月”客棧,不久盤纏用盡,被掃地出門,他旋即去了聖奧諾雷街的一家客棧央求收留,老闆覺得他形跡可疑,一口回絕。這位憂鬱的客人獨自在旅館客廳踟躕,卻意外發現一張桌子上不知是誰留下了一把匕首。他如獲至寶,以為是上帝的指示,將這件兇器揣入懷中,立刻逃之夭夭。拉瓦亞克攜帶武器在盧浮宮外遊蕩了半個月之久,內心備受煎熬。他一度準備放棄自己的計劃,又踏上了歸家的路程,然而他剛走出城外,便又改了主意,返身向市區走去。這一天,是5月11日。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亨利四世被拉瓦亞克在大街上刺殺

5月14日星期五,下午二時許,亨利四世離開王宮去看望患病的心腹大臣蘇利公爵。因為國王不喜奢華,他乘坐的是一輛沒有玻璃窗,掛著皮門簾的笨重馬車。隨扈國王左右的共有六人,分別是德·佩爾農公爵、德·拉福爾斯公爵、拉瓦爾丹與羅克洛爾元帥,以及兩位紳士利昂庫爾和米拉博。馬車經過德拉費羅內裡街時,街道十分狹窄,而一輛板車恰好與一輛載貨雙輪馬車相撞,堵塞了交通。於是國王的馬車只好停了下來。雪上加霜的是,馬車的一隻車輪還陷入了水溝中,而馬車旁邊商鋪的招牌恰恰不祥地畫著一支箭刺穿了一顆戴著王冠的心。拉瓦亞克自盧浮宮起就一直尾隨著國王的馬車,此時自覺有了天賜良機,連商店的招牌儼然也代表著上蒼的暗示。他一腳蹬住馬路,一腳踏上馬車,撲進國王與德·拉福爾斯公爵之間,向國王捅去。亨利發出驚呼:“我被刺了!”不待眾人反應,刺客又補了第二刀。亨利立即倒在血泊中,同車的臣僕們方如夢初醒,撲向兇手。而兇手原本也沒有逃跑的打算,束手就擒。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Charles-Gustave Housez描繪亨利遇刺的油畫

德·拉福爾斯公爵扶著國王鮮血淋漓的御體,乘馬車匆匆返回盧浮宮。王太子(未來的路易十三)嚇得瑟瑟發抖,而王后瑪麗哭成了淚人。亨利國王在第二至第三節肋骨處受了致命刀傷,很快,御醫宣告國王不治。年僅13歲的太子接替了皇位,由美第奇家的瑪麗太后攝政。與此同時,大批巴黎市民包圍了拉瓦亞克,不論是天主教徒還是胡格諾,大家都同樣憤怒,紛紛要求將兇手立即處死。為了避免拉瓦亞克遭遇私刑,官方不得不緊急將他移送至巴黎古監獄“保護”起來。面對驚天謀逆的指控,據說拉瓦亞克的第一句話是:“我知道國王死了。我看見了匕首的血跡與他的傷處。但我對此毫不後悔,因為這是我該做的。”

法國政府最初認定這樁弒君罪行幕後必有黑手(當時亨利四世正在謀劃與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於是對拉瓦亞克嚴加拷打,但此人一口咬定沒有同夥,刺殺國王是他承蒙天主號召的義舉。人們漸漸相信他是個“弒君症”患者,因為頭腦發熱,因為偏執的信念而謀害了法國人最敬愛的國王。舉國上下都要求對兇手施加重刑,他們的渴望得到了滿足。5月27日,拉瓦亞克被帶到了巴黎市政廣場。在眾目睽睽下,劊子手用滾燙的硫磺、松脂、熱油、鉛液輪番澆在他刺殺國王的手上,隨後用鐵鉗一片片撕下他的皮肉。經歷了漫長的折磨後,他被處以四馬分屍的酷刑,他的父母被流放,其家族被勒令放棄拉瓦亞克這一姓氏。但無論如何,那位寬厚幽默的“賢王亨利”已人死不能復生了。

“三亨利之死”——法蘭西王室的血雨腥風

弒君者拉瓦亞克

我撰寫的原文載於《秘密戰3000年》第二部(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有所改動。

下一期將連載我之前為《戰爭事典》撰寫的《獅心王與薩拉丁的爭鋒——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