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與豬肉的意外結合,成就了這道美食

夏丏尊說:“在中國,衣不妨汙濁,居室不妨簡陋,道路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分毫不能馬虎。”

中國人對於美食的領悟和創造,在豐富餐桌的同時也推動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大米與豬肉的意外結合,成就了這道美食

厚街臘腸

在飲食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人們不斷髮明創造著各種食材的製作技藝。比如,我們的祖先在很早就發明了長久儲藏食物的方法,或醃製,或燻烤,或晾曬,做成了許多美味,使得人們一年四季的飲食更加豐富。

在這些美味中,就有著名的廣東東莞的“厚街臘腸”。

大米與豬肉的意外結合,成就了這道美食

曬制臘腸

說到臘腸,約創制於南北朝(420年—589年)以前。製作臘腸的方法,始見於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

製作臘腸方法是,把碎肉和作料拌成糊狀後,灌入清理乾淨的豬小腸,蒸熟後即成。由於此腸加工於臘月,所以叫臘腸。“厚街臘腸”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厚街臘腸,相傳始創於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南宋末年,戰亂不斷,百姓為了避禍,紛紛逃入山中。當時廣東東莞的厚街有個姓王的村民,為了攜帶方便,把大米和碎肉拌勻,做成臘腸,吃的時候或蒸或煮或烤,既可當菜又可當飯,而且非常美味。

大米與豬肉的意外結合,竟然成就了一道美食!人們在驚喜之餘,紛紛效仿,“厚街臘腸”由此產生。

大米與豬肉的意外結合,成就了這道美食

臘腸切片

後來經過厚街人的代代相傳和不斷改進,到明代中期(公元1435年—1572),厚街臘腸製作技藝、口味,以及成品形態基本定型,逐漸有了名氣,這種美食開始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貴客”,逢年過節才會製作一些食用。陳伯陶編撰的《東莞縣誌》“物產篇”中就有“臘風腸推厚街……銷路皆兩廣”的記載。

厚街臘腸在選料和加工方面十分嚴格,尤其注重豬肉的肥瘦搭配。大體上有肥瘦各半的“二五腸”;肥肉四成,瘦肉六成的“四六腸”;肥肉三成,瘦肉七成的“三七腸”;肥肉二成,瘦肉八成的“二八腸”以及“全瘦腸”。

而其灌腸肉有用刀切的,也有用絞肉機絞的,但以刀切的為佳。此外,搭配在肉中的醬油、糖、鹽、味素、料酒等調味料的選用與配比以及蒸熟的臘腸如何後續處理,也與該臘腸的味道大有關係。

大米與豬肉的意外結合,成就了這道美食

真空包裝的“厚街臘腸”

比如,料酒的選用,要選正牌的山西汾酒。又比如,臘腸蒸熟後是自然曬乾的還是室內烤乾的,味道也大有區別。前者滋味鮮嫩微甜,香氣四溢,齒頰留香;後者肉質有些發柴,有一種烘焙後的味道,香氣和味道較之自然曬乾或風乾的要遜色得多。

臘腸是用刮洗乾淨的豬小腸做腸衣,按傳統做法,有多長的腸衣就做多長的香腸。獨有厚街臘腸與其不同,腸身只有三四釐米長,粗壯圓潤。

厚街臘腸為何短小粗圓呢?說起來與一位製售厚街臘腸的人有關。

據說,他個子矮小。每逢寒冬臘月,他挑著長長的臘腸穿街走巷叫賣,因為身材矮小,一些臘腸拖在地上弄得髒兮兮的,因而很少有人問津。

他發現這一問題後,打破製作臘腸的傳統觀念,創制出了又短又粗的厚街臘腸,並且在製作上精益求精,使之香味更加濃郁。

當他將這些新創制的臘腸挑到街上去賣時,人們看見臘腸的新樣式,感到十分好奇,紛紛購買。回家中烹調食用後,又覺得鮮香味美,於是買了還想再買。這位小個子商人的臘腸生意也日漸紅火了起來。

隨後,把厚街臘腸製成短小粗圓這一形制的手藝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厚街臘腸除暢銷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國家外,還遠銷歐美等地,每年出口萬餘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