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聲巨響!軍港內火光沖天 3萬噸鉅艦遭襲擊 場面慘烈

1939年9月,德國的王牌潛艇艇長普里恩,指揮著他的U-47號成功突入英國皇家海軍錨地斯卡帕灣,一舉擊沉了戰列艦“皇家橡樹”號。當英國人還未從震驚中清醒過來時,U-47號已經從容離去……

深夜一聲巨響!軍港內火光沖天 3萬噸鉅艦遭襲擊 場面慘烈

確實,在開戰最初的那幾年,“狼群之父”鄧尼茨所領導下的德國潛艇部隊,的確表現出了強大的作戰威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給盟軍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然而,“成績斐然”的狼群們卻始終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潛艇一般需要經歷漫長的航行,通過極度危險的北海或英吉利海峽,才能進入大西洋水域。這樣一來,德國潛艇實際作戰及待機的時間就非常短,而且還要隨時應付盟國的反潛力量。儘管潛艇官兵們使出渾身解數,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潛艇相比於水面艦艇,還是要脆弱得多。

然而事情很快就有了轉機,隨著挪威、低地國家以及法國的先後陷落,德國潛艇部隊頓時獲得了大量大西洋沿岸的基地,他們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將其利用了起來。 挪威的卑爾根、特隆赫姆,法國的佈雷斯特、洛里昂、聖納澤爾以及波爾多,在被佔領後迅速成為了德國潛艇的基地。可正如硬幣總有相反兩面,這些新基地確實為潛艇的出航作戰提供了一定的優勢,但同時,它們也成了盟國空軍們更容易攻擊的“重點照顧對象”。

看來“漢斯”們這工程師的腦袋,到底還是更傾向於用技術的辦法去解決問題。自1941年春起,德國人開始利用自一戰起就積攢下來的構築堡壘經驗,並驅使大批的戰俘和勞工,在挪威及法國沿海興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潛艇洞庫。同樣的工程在德國的基爾、漢堡等幾個重要海港也在同時展開。

深夜一聲巨響!軍港內火光沖天 3萬噸鉅艦遭襲擊 場面慘烈

這些工程規模之浩大,僅洛里昂一處,就用掉了法國近四分之一的混凝土。洛里昂潛艇基地全長300米,寬130米,高度為18米,佔地面積3.9萬平方米。其頂部則是由厚達8米,以加固混凝土、花崗岩、間隙和鋼樑構成的四層防護。炸彈接觸洞庫頂部時,首先被架在頂蓋上眾多橫樑所引爆,然後爆炸衝擊波會被逐層釋放掉,以此保證洞庫頂蓋不受傷害。這項技術與坦克車輛上的複合裝甲有著異曲同工之秒,並且後來還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可是在當時,如此厚的掩體頂部,盟軍若是使用普通的航空炸彈實施攻擊,則根本無法奏效。

除了洞庫堡壘部署了大量防空、反潛設施外,洞庫所在港口自身還有大量的大口徑防空火力以供防衛。德國空軍沿海岸佈置的雷達站,也對盟國的空中突擊提供了早期預警。從英國東、南部基地起飛的飛機不久就可以被德軍發現,一般也會有比較充足的預警時間。 即便是低空突防的盟國戰機僥倖突破了空中和地面的嚴密封鎖,那也只能攻擊到幾艘暴露在水面正在進出船塢的潛艇而已,至於洞庫內的則完全奈何不了。 在整個二戰中,德國人建造的潛艇洞庫在盟國的狂轟亂炸下幾乎毫髮未損。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堡壘防禦的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深夜一聲巨響!軍港內火光沖天 3萬噸鉅艦遭襲擊 場面慘烈

可以試想,假如洞庫所在的周遍地區落入敵手,那這樣的防禦體系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儘管洞庫可以憑藉其超級堅固的特點進行抵抗,但是任何攻擊者也都不是隻會死磕的傻子。為避免重大傷亡,最好的選擇其實就是像中世紀城堡攻防戰那樣,用“飢餓戰術”來困死防守者。值得慶幸的是,在整個二戰中,這樣的慘劇從來沒有發生在鄧尼茨的潛艇堡壘上。盟軍每遇到德軍號稱“固若金湯”的要塞時,多采取的也是迂迴戰術,既減少了正面交鋒造成不必要的傷亡,也可以避免為一城一地而延誤戰機。畢竟,誰先攻下柏林,總比這些已無用處的堡壘更有意義。

人算不如天算,盟國反潛力量的不斷強化,到底壓垮了德國潛艇部隊的脊樑,“狼群”最終也還是輸在了海上。然而這些洞庫基地卻仍是德國潛艇官兵們最後的避風港。筋疲力盡的“海狼”們在幽深的洞穴中,舔噬著身體和心靈上的累累傷痕。一直等到他們的最後一次出航。

七十多年過去了,從這裡出發的人們早已葬身海底,只有這些老舊而堅固的高大建築,雖遭遇多年的海水侵襲,卻至今仍然屹立在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