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出師表》諸葛亮說自己是南陽人,為什麼襄陽要爭論?

中國音樂家秘書長


襄樊某些人的變異思路是:諸葛亮躬耕這十年,襄陽城西15裡的阿頭山(號曰的隆中)必須歸260裡外南陽管。以後必須歸我襄樊管!就十年。誰讓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說一句:躬耕於南陽!《後出師表》說一句:困於南陽(城)。

史書史詩可以改;景和遺蹟可以克隆南陽臥龍崗;地理專家和歷史磚家可以去攻關,讓其改口;地名可以改…只要有利於搶南陽躬耕地。諸葛亮本人也閒說。韓國襄陽郡的同宗們已把四大發明、端午節、孔子故里搶去申遺。我豈能示弱!

要不是金庸在小說裡虛構個郭靖和黃蓉,我襄樊名氣那有這麼大!所以在廣場給倆口子花一百多萬塑個像,編入當地名人錄。所以金庸死了,我襄樊全城哭喪。金庸你造假人物是為了小說情節需要,我襄樊當真人物宣傳為了造假文化和攪混歷史……千年後誰知真假?!

金庸啊!你安心走吧,我襄樊馬上安排郭靖黃蓉的第N代後人郭大炮,組織九頭鳥隊伍編造挖掘你與襄樊緣源,再過幾年我襄樊也會在城邊像搶孔明一樣,找個地方給你號曰個筆耕地,忽悠後人,讓你與襄樊萬世共榮!







直播南陽


大家好我是雜史譚。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是家喻戶曉的。問題是,東漢三國的南陽郡是個很大的概念,跨越了今天的河南、湖北兩省,下面地圖裡的紅線就是現在的省界。

當然,南陽郡的郡治無疑是今天的河南南陽,但諸葛亮“躬耕”的這個鄉下地方就有的說了,按照今天的地圖,南陽郡在今天湖北境內的地方,歸屬襄樊,所以今天的湖北人說臥龍崗在襄陽,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爭奪名人是我國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大人物,南陽、襄陽都不肯放過也是情理之中無可厚非的。同樣三國時期的陸遜是吳郡吳人,但當時的吳包括了今天蘇州、上海的廣大地區,所以現在蘇州說陸遜是蘇州人,上海則說陸遜是松江(華亭)人,也是一樣道理。


至於襄陽與襄樊的關係就比較簡單了,襄樊就是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而已。襄陽城北臨漢水,與樊城隔江相對,兩城夾江而峙,互為唇齒。兩者合稱襄樊就跟武昌漢口漢陽合稱武漢是一個道理,真巧,它們都是湖北的地方。。。。


雜史譚




首先已經確定的是諸葛亮是山東琅琊陽都人,出生於琅琊,是山東人。所以河南南陽以及湖北襄樊都沒有爭的必要了。

之所以會產生南陽,襄樊之爭,是因為後來諸葛亮小時候位了躲避戰亂,隨叔父諸葛玄來到了南陽。

對於南陽的理解要說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出現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當時的南陽郡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南陽市以及湖北襄樊市,這就是起爭執的原因所在。

其實沒必要爭,無論是南陽市還是襄樊市,都只能算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正主山東琅琊市最有發言權。

為什麼要爭,原因也很簡單,名人效應可以增加城市的曝光度,提高城市的名氣,還可以推動旅遊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為政府和百姓帶來可觀的收入,所以當然要爭了,利益使然嘛。

襄樊和襄陽是一個意思,不過歷史上襄陽名氣要大些,所以改名為襄陽市。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我是襄陽人,我表示此類問題建議以後不要再問了。這種引起地域對立的問題在悟空問答上已經翻來覆去幾百遍了,真沒意思。

最後說一句,諸葛亮不是南陽人,也不是襄陽人,他是山東人。

謝絕吵架。


中廬漁夫


諸葛亮從來沒在南陽待過,毋庸置疑




追夢銷售小羅


看到此題,我笑了,同時也痛心。

拿百度做依據,還要文獻幹什麼,還要歷史學者幹什麼?😁😁百度成了學術平臺,詞條創建者成了公知大牛,河南“撈香”在上面一錘子定音,不要這麼逗好不好?😂😂

自徐光吹主政河南後,河南官民媒體、文史愛好者以及大量偏激民眾,像打了雞血,呼啦一傢伙佔領了百科創建陣地。比如,為坐實新鄭“黃帝故里”,“黃帝”、“嫘祖”、“少典氏”、“有熊氏”、“有蟜氏”、“軒轅丘”、“黃帝故里”、“阪泉之戰”、“涿鹿之戰”等等詞條,都給河南新鄭創建了。👍👍可惜,本來很清楚的知識,看了後就會懷疑中學歷史白學了,古籍白看了,頭暈,以後唯恐避之不及。😇😇🏃🏃

下面我們就來撕《出師表》上的河南牛皮癬:南陽“東漢郡名。今河南省南陽市”!既然談東漢郡縣,我們就把唐李賢注《續漢書•郡國志》搬來(也可參閱唐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甚至《秦夲紀》、《秦始皇本紀》):




如果看不太明白,沒關係,中國史地學者早就繪出了《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荊州刺史部》,其南陽郡一目瞭然:也就是說,東漢南陽郡不僅包括今河南省南陽市,還包括河南省平頂山市(如魯山、犨、葉等)、駐馬店市(如比陽、舞陰等);而且陝西的山陽,湖北的十堰市、隨州市、襄陽市(前湖北省襄陽地區)都可以叫“南陽”!

襄陽縣本鄧國南境,楚文王北出漢江滅鄧置鄧縣、滅申置申邑的北津戍,漢高祖從鄧、邔、中廬間三角地析出後,向與郡(州或府)、州(道、路)三級同治襄陽城,縣名從未更改,直至2010替代襄樊市名。襄樊市系解放後取襄陽城、樊城各一字的城區,後替代襄陽地區,僅存五十餘年。

鄧縣(治襄陽鄧城)北周省入襄陽縣,後漢江北岸的安養縣、臨漢縣由鄧城縣替代,南宋紹興五年也省入襄陽縣。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餘里,實鄧縣漢水以南的山區小村,若非諸葛亮十年隱居地,估計也沒人關注襄陽沿革史。建安十三年曹操始設的襄陽郡比例尺較大,看的很明確:


不僅襄陽市的襄州區、高新區、樊城區、老河口市在南陽盆地南部,而且隨棗走廊、鄂西山地(隆中、谷城、丹江口)自古也叫“南陽”。不然東漢南陽郡咋會稱得了“帝鄉”,宛城咋稱得了“南都”呢?

申邑(春秋未稱宛邑)、穰邑(由鄧縣北境析出),向為楚人拱衛申息北大門、爭霸中原的戰略重地,以鹽、鐵、農桑為重。秦出武關“越宛取郢”,將鄢(宜城)、郢(江陵)、夷陵(宜昌)楚人腹心地設成南郡後,將其邊隅組成南陽郡,故南陽郡撿漏從無以漢水為界,自然成秦漢第一大郡!

百科詞條中那麼多“半部中國史”教的聲音,百度百科詞條已是河南“吹大象”,給中國歷史文化貼“河南”標籤的地方了,我不知李彥宏是喜是悲?反正河南人文社科正經學者的聲音和學術被淹沒了,不知鄭大、河大歷史系以及河南社科院的學者有做何感受,反正《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是對鄭大嵩山書院師生髮表的!👋👋👋😁😁

諸葛亮的《出師表》說他是“南陽人”嗎?😂😂明明是“琅琊陽都人”(《三國志•諸葛亮傳》),在鄧縣隆中種過地嘛!這也太能扯了,提問者明明是高校畢業生,還有疑問,那你們的義務教育也特差了吧!😂😂別把鍋甩給中學語文教師好不好?!😁😁

南陽義務教育用的是蘇教版吧?那看一下八年級下冊《陋室銘》吧,看“南陽諸葛廬”是不是在襄陽隆中呢?

如果沒學好,沒關係,到了九下再學《出師表》,看是不是躬耕於“襄陽隆中”!

所以,那些天天喊“躬耕於南陽”口號的朋友們,襄陽謝過了。👏👏👏至於沒上過初中,喜歡胡攪蠻纏,在評論區罵孃的,是在警醒我們,也該關心下孩子的學習了哇!😁😁

襄陽有必要爭論嗎?多如牛毛的史籍,不會只能以“躬耕於南陽”做論點,也只能以之作唯一的論據,還美其名曰“諸葛亮親自說的”。那是在自作多情地碰瓷,蹭襄陽的知名度,以鄰為壑、挖人牆角還反咬一口,好不?

如果說蘇教版教科書不好,那選人教版吧。恭禧,2018部編語文教材更狠,不僅《陋室銘》、《出師表》要學,《三顧茅廬》(“定三分隆中決策”節選)、《隆中對》更要學,那註解更明確哦!😁😁有興趣上網查閱,或找孩子們借閱。😂😂

南陽,楚之北邊,史上最繁華時在兩漢,皆依託漢水、江漢平原。襄陽崛起,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後,江漢、三湘、巴蜀、陝甘早不走方城道了,南陽漸成邊隅。同處南陽盆地,雖楚音楚俗早已蕩然無存,加強襄南合作,融入江漢經濟帶方是復興的根本!


嘉會天下


諸葛亮隨叔父過來投奔荊州劉表,當時荊州的治所在襄陽,他會跑到曹操的地盤上去隱居嗎?諸葛亮的老師在南漳水鏡莊離隆中只有幾公里,諸葛亮的老婆離隆中只有五公里,諸葛亮的同學龐統徐庶等都在襄陽。用腳指頭想想都知道諸葛亮的隱居地不可能在現在的南陽。現在的南陽距離襄陽260公里,在那個時候,只能靠騎馬和步行,還是曹操的地盤,每個關隘都有駐兵把守,想想吧


寧靜22163437


魏晉時期在南陽建的武侯祠



斐波那契8888


你好二呀!南陽,東漢南陽郡,即現在的南陽市。我們況且不論你這個解釋對不對,就算你是對的,今天的“南陽市”包括哪些地方?今天的南陽市應該包括市區的宛城區、臥龍區等對吧?但是新野縣、社旗縣、唐河縣、淅川縣、西峽縣、內鄉縣、南召縣等等算哪呢?它們不屬於南陽市嗎?


River13178628493


1986年12月8日國發〔1986〕104號《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