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孩子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

頭條育兒州媽


孩子喜歡討好別人,一方面說明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懂得如何用自己的妥協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長經常用“聽不聽話”作為教育孩子的手段。

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當他們看到單憑自己的哭鬧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尋找其他的門道。而在發現通過討好就能如願以償之後,他就會不斷地採用這樣的方法。如果孩子只是偶爾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必太在意,但如果像題主所說經常為了玩手機而討好奶奶,還是要引起注意的。

那麼,怎樣做才能避免讓孩子形成看別人臉色的習慣呢?

一是從家長做起,不要以孩子是否聽話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不要動不動把“你不聽話,我就……”或者“我們家孩子真聽話”掛在嘴上。其實,用孩子是否聽話在判斷孩子好與壞真的是一個十分普通的現象。我家孩子爸爸也經常得意洋洋地誇孩子聽話,可我已經很鄭重地告訴他:不要再用孩子聽話來誇孩子。因為聽話是以你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而實際上,你的標準並不是真正的標準。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孩子非常想要做一件事情時,告訴他對還是錯,為什麼說那樣做對了或是錯了,以後應該怎麼做。

二是給孩子確立正確的做事原則,比如什麼應該堅持,什麼可以妥協。人們常說:“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外圓內方。”也就是說外面看起來和善,但實際上,對於重要的事情一定會堅持原則。其實,我們通過歷史故事就會發現,真正有原則的人都是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薰陶。所以,從小就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做人做事原則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告訴他們什麼樣的事情必須堅持按標準去做,比如基本的做人底線等,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尋找捷徑,比如只是為了逗家人開心等。

三是家長以身作則。家長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在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人做事行得正走得遠,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親子溝通如何說: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親子溝通如何說


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孩子會委屈自己,做事畏畏縮縮,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委屈,都想要孩子自由的做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嚴重的孩子,確實需要家長重視和科學引導。

什麼原因造成討好的行為模式

喜歡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孩子,是先天和教育環境共同造成的。

比如外向的孩子更可能成為領導者,而天生性格內向的孩子更傾向於成為跟從者。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為了要獲得同伴的認同,獲得小團體中的地位,跟從者會通過討好領導者來實現。

家庭教育環境也是造成討好行為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父母本身是討好型的人,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和內化父母的言行舉止,行事風格,成為同一類人。題中描述的奶奶和孩子的對話,孩子就吸收了奶奶的行事特點;

另一方面,過於強勢的家長,也可能"逼"孩子成為這樣的人。過於強勢的家長不懂理解和尊重孩子,很多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很多是無意識發,表面看似為孩子好)。家長在各方面都更強大,孩子為了生存,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和重視,會發展出察言觀色的能力,會通過屈從、討好來獲得。

討好型行為模式的負面影響

討好的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或委屈自己,其目的原本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

但對方往往都是會被慣壞的,你越不敢表達,討好對方,對方就越容易把你對他的好當成是理所應當,忽視你的感受和需要

另一方面,討好型人習慣在社交中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做什麼事情都是畏畏縮縮的。

長期這樣討好人的需求一直不被看見,會活得很累,失去自信和自我。

怎麼改善

1.父母要多關注、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有力量去做自己,而不是將能量用於費盡心思討好和取悅父母,慢慢的其行為模式也會變得敢於表達自己(而不是因為怕父母拒絕或批評總不敢表達自己)。

2.多鼓勵孩子表達,創造機會鍛鍊其主見性。

比如在家中讓孩子角色扮演,創造條件讓孩子組織遊戲或組織活動等;每天花半小時和孩子聊一聊一天中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經過訓練,孩子就會習慣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主見並敢於表達。

3.刻意幫助孩子發現長處,發展一些優勢技能,建立自信

比如每天寫下一些孩子的優點;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刻意練習發展成長處。比如我的侄女總是不自信,她爸爸發現她喜歡跳舞,專門培訓她舞蹈,後來孩子參加了一些大型演出,慢慢被人刮目相看,在學校有很多活動機會,現在已經非常自信,也不再通過討好別人來獲得認可。

4.教會孩子一些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內向孩子天生更善於察言觀色,反應速度更慢,相對於外向者對情緒更敏感,這些天生的特點讓孩子會在交往中處於弱勢。這就需要家長教會孩子不卑不亢的,互相尊重的人際交往技能,給予刻意的場景練習,比如學會拒絕、不被尊重的時候要表達出來,等等,孩子這方面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嘉媽Jane說":中國人民大學管理碩士,北師大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80後二孩媽媽,專注家庭教育。


有料家庭教育



其實從這個問題能看出父母的擔心,孩子可能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而去做讓別人高興的事。擔心孩子心裡委屈、受欺負。其實孩子這樣做可能是出於以下兩個出發點:

1、他可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不值得拿出來說;

2、他可能覺得讓其他人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喜歡自己。


對於第一種情況,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機會,用平等的態度詢問孩子想法和感受,比如可以說“這件事你怎麼看?”“你覺得怎麼樣更好呢?”,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去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對於第二種情況,父母可能需要在生活中更多的用語言來表達愛,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的愛他,並不是因為他做得好、成績好、長得好看等等,而是單純的因為他是他。這種無條件的愛能夠給孩子無限的力量,敢於做真實的自己。


而總是用乖去評價孩子,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討好大人的習慣。因為他漸漸會把自己評價為“乖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6歲以前,他對自己評價是以外界評價為基礎的。


當孩子成為了“乖孩子”,他就會越來與越聽話,越來越習慣順從,既不敢“不乖”,也不能“不乖”,因為“不乖”很可能意味著自己不再是個好孩子了,意味著會失去父母、家人、老師的愛與讚揚。


明智的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就是從內心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不能因為孩子身上有了你的遺傳基因就可以對他隨心所欲。其實,孩子只是在年幼時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你不過是在盡一份社會責任而已。只有內心不把孩子狹隘地當成附屬品,你才會尊重和寬容他,你的愛才是大愛!


當心中擁有這樣的一份愛時,你就會給孩子生長的自由,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



超級育兒師蘭海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根本找原因,會不會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這個問題我深有感觸,我生二胎的時候,我家大寶要和奶奶一塊睡,他奶奶是個自我意識很強的人

事是上孩子肯定都喜歡跟著媽媽,可是那時候我是真的不能帶著他睡,那時候他變的特別沒有安全感,有時候白天來家裡,他奶奶要走,他不想走他奶奶就會嚇唬他,你走不走不走我就不管你了,我也不要你了,這時候他就很害怕,儘管不捨得,還是跟著他奶奶走了。我覺得那時候他的心裡應該是充滿恐懼的,應該害怕奶奶不管他,就特別聽他奶奶的。

因為不知道哪個不小心就會別丟下,所以才會討好,才會看別人的臉色,他知道迎合大人的語言他才會不被丟下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這樣,你應該從最根本找問題,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知道你永遠不會丟下他,你是他堅強的後盾,不需要他迎合任何人


用戶52367939699


孩子看人臉色,討好別人,說明孩子比較敏感,較一般的孩子膽小,平常做事應該也是小心翼翼,還有些自卑。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家長,而不在於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來杜絕孩子觀察別人,討好別人的不良習慣。



家長要檢討自己的行為,糾正錯誤的教養方式。為什麼這麼說呢?試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孩子還會去小心翼翼的觀察別人的眼色嗎?孩子會這樣做,那也證明家長的教養方式可能有不當的地方,有可能過於嚴格或是過於放鬆,孩子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學會,觀察別人,討好別人。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如果沒有就要檢討自己的行為。



給孩子足夠的展示自我的機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看別人臉色,也有一定的自卑感,怕做不好事,做事的時候總是看大人的臉色,再去決定怎麼做。做了事情後,再看一下,確定自己有沒有做錯。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自己去做些事情,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多鼓勵孩子,多用正面語言,不要把對孩子懷疑表現出來,有意無意中,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模仿某個成人的行為,利用消退法,及時導正。如果確定沒有以上的情況,我建議家長也不要過於緊張,孩子是在探索中長大,或許是模仿了某個人的行為,卻得到了好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更加熟練掌握了這項所謂的技能。像這種情況,大人要及時糾正,不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結果,孩子看到這種做法沒有用,也就不會有興趣再去模仿了。

我是小菡老師,歡迎大家多關注我,多點贊,一起交流和討論,小學教育的那些事。

小菡老師


這個問題可能出自家長的教育,如果我們對於孩子過於嚴厲,尤其是父母雙方都過於嚴厲,則孩子很可能長期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況中。從另一個角度說,很多家長,把“讓讓孩子服從”或“讓孩子聽話”當作了培養目標,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尤其是3歲之後,孩子的成長中心,就從自我思考,變成了察言觀色。我的建議,是讓孩子培養獨立的思考力、判斷力與表達力。


尤其是在3-6歲協商期這個關鍵節點,我們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他自己的想法。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一個家庭互動形式,叫做“家庭式圓桌會議”,一家人圍坐一起,無論是買米買面、買車買房、公司上市、企業兼併,都可以拿出來孩子瞭解一下,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孩子的想法是多麼的可貴,對未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via勇赫侃育兒)


勇赫大叔


我覺得孩子討好別人,偶爾為之也無妨。

說明他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達到目的。算是一個小成長。

只是如果形成習慣就不行。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關係到今後他某種性格的形成。

所以,孩子在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時候,就要給他增加點難度,分散他的注意力。比如他想玩手機,就要他把地上亂七八糟的玩具收好。如果他不動,就不給,哭也不給。

我哥哥的孫子3歲多點,他剛喝了一瓶酸奶,又要喝第二瓶,馬上就要吃晚飯了,於是他媽媽說,誰都不要給他拿酸奶。可愛的孩子求媽媽沒用,轉而來求我這個客人。他愁眉不展的站在我身邊,牽著我的手搖著說;姑婆,酸奶!……我也是硬忍著不給他拿。


一葉草73


首先在這種情況中我們要判斷孩子是屬於情商高還是屬於討好型的孩子。

情商高是指孩子從內心裡完全認同這個世界的美好,懂得用善良淳樸的語言去讚美別人,讓別人感到心情愉悅,也會樂於助人,他們的讚美並沒有任何的功利之心。

討好型的孩子,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獲取一定的利益而故意說出來讓對方開心的話。他們所說的美好之詞這次是存在功利性的。

您可以觀察您的孩子,在他沒有想要獲得任何東西或者任何利益的時候,他是不是說出來的話也是讓人開心的,他也喜歡讚美別人。如果是這樣,說明你的孩子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孩子,他是從心底認識認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是一個十分陽光的孩子。

但是如果他只是在每次有特定目的時候才對別人說出討好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屬於討好型孩子。

討好型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受先天和父母行為方式影響的。父母有可能是這樣的人,孩子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模仿父母,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討好型性格。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孩子懾於父母的威嚴產生了恐懼,膽小和懦弱,性格唯唯諾諾,他覺得只有討好的語言,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以後不敢表達自己的主見,或者說沒有主見,辦事唯唯諾諾,沒有擔當沒有責任感,凡事喜歡做老好人。


那麼如何才能改變這種討好型性格呢?

先,父母要刻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不給孩子討好別人的機會。也就是在孩子提出他有什麼需要的時候你就滿足他。 時間久了,原來討好型思維和行為模式就會弱化,學會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講真話,而不需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去討好別人。

其次,父母要更加的關心愛護他的孩子,增加他的安全感。

在做選擇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做主,如果他的選擇不出來任何的原則,我們都要尊重他的選擇去行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希望我每字每句的認真回覆會對您有幫助。

我是J媽,碩士,翻譯+教育行業十多年的經驗,現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關注我的朋友,會在五月免費得到我錄製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視頻課程,同時組建學習打卡團,讓我們共同前行。

J媽學堂


這個問題的確需要加以重視,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就會嚴重丟失自己。要知道,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看起來非常“乖”和“懂事”,實則,這種懂事是與他的年齡不符的。這種懂事就是在討好,孩子在儘量滿足別人的意願,而壓抑自己的期望。

再說,孩子玩手機這種行為本來就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更是應該有節制的,換句話說,如果孩子一直都聽話,那是不是可以一直玩手機呢?

所以,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也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關。可能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當孩子有一些要求時,不管合理不合理,我們都要求他聽話,時間長了,孩子的聽話就會養成一種習慣。

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的生命能量無法正常成長,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就會認為只有自己聽話了,一切都會順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很容易變得懦弱、沒有主見、不會拒絕別人,更活不出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

他們從小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孩子那麼聽話懂事,要讓他知道並不是只有聽話了,別人才會喜歡和接納你,你就是你,你最需要的是喜歡接納自己。

只有把愛和自由還給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一點點恢復天性。慢慢學會勇敢地表達自己。讓他明白他的需求是會被尊重的,他可以別那麼乖,大可盡情歡笑、快樂奔跑、自由地愛。


壹父母


你好,但從你小孩子的的這個表現(孩子為了玩手機,總是說:“奶奶我乖乖的聽你的話”,奶奶也總是說:“你乖乖的聽話,奶奶就把手機給你玩”。),我其實覺得你家小孩子很聰明,因為他能夠將事物的關聯很好的聯繫在一起,目的性很明確,而不是簡單來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這樣的行為模式也會給小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你或許已經從你的擔憂當中發現了一些,你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變得見風使舵,牆頭草兩邊倒,當面對利益誘惑的時候,不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當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是想要什麼的時候,我相信這是一件讓每個父母都感覺到害怕的事情。而這種教育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他的討好型人格,他們從小缺乏了自我價值感,“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小孩子或許很聽奶奶的話,但是當奶奶不再擁有手機的時候呢?小孩子是否依然會聽話?父母的權威性在小孩子面前其實也已經被這種教育方式給消耗殆盡了,因為在這段教養方式裡面,所有的都是利益驅駛的,顯得太目的性太成人化,而小孩子本應存在的天真,真誠卻找不到了。

我們有的時候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強調懂事,而是要告訴他為什麼需要這樣做,這樣做不是為了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話,而是選擇這樣去做本身就有他的目的,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別把小孩子當小孩子,要當小大人來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