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多?

青樓小二貨


當今社會競爭力大,沒有一定背景的人想要獲得很好的發展,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對於富人家的孩子也稱為“富二代”,享有更好的資源或者條件,家長的教育觀念是正確合理的,孩子後天的努力與學習也能獲得好的發展。窮人家的孩子也成為“富二代”,這種現象並不合理。


父母傳統的思想觀念造成錯誤的教育方式,窮人家的孩子不能早當家,反而依賴自己的父母,不能學會獨立生活。時代發展速度快,思想觀念與教育理念也趨於合理化,農村父母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能有出路。農村生活條件差,但父母過分的承擔一切,不讓孩子參與家務,承擔一部分責任,使得孩子缺乏行動力和競爭力。


各個社會階層的人,都應該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培養下一代,窮人家的孩子更應該學會自立、自強。窮人家的家庭條件差,父母對孩子容易產生虧欠心理,不能正確反思自身,反而錯誤的認為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能有好的發展。越是窮人家的孩子,更應該加強鍛鍊,認真學習的同時,勇於承擔家庭責任,感恩自己的父母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窮人家的孩子更應該審視自己,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


正確的教育方式,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這與家庭條件無關。越貧窮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有片面性的認識,因而錯誤的引導孩子把學習放在首位。這種所謂的“富二代”無非是父母的溺愛,讓孩子缺乏責任感,沒有較強的獨立意識與生活能力。


決勝網


“富二代”確實越來越多,二、三十歲的年紀,掙著三、四千的工資,開著十來萬的車,結婚時就是100來米的房子……他們的父母大都是工薪階層,也就是所謂的窮人家庭產生的富二代。

看上去似乎不可思議,但瞭解一下原因和背景卻不矛盾,一切均緣於中國特有的家庭倫理關係;獨生子女的角色和老一輩無怨無悔的付出。

“啃老族”現在已經是普遍現象,那麼一個窮人家的富二代有多少“老”可“啃”?最基本的陣容是: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有工資、養老金,也都有一定積蓄,而且在為子女奉獻的問題上從無怨言,不打折扣。這6位老人是子女毫不費力的成為“富二代”強有力的財政支撐,有求必應,連綿不絕。

其實有些年輕人未必想做這些的“富二代”,說輕了是“啃老”,說重了是在侮辱自己的能力和智商。但是沒辦法,這些老人的愛心只為他一人氾濫,千頃地上一根苗。別家的孩子買車了,咱孩子差啥?你小哥們結婚是120米房子?放心,你結婚絕不會小於120米……吃穿更是不在話下。

這樣的“富二代”富嗎?是心安理得的富?這樣富是否削弱了你拼搏的鬥志?阻礙了你前進的步伐?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


千嬌百媚的虎頭鍘


窮人家的富二代現象確實普遍,這點深有感觸,很多同學,朋友,家境一般,但是一走上社會,立馬感覺家境殷實,開寶馬,抽天葉,一身名牌,出入會所,給人很有錢的感覺,但這就是他的目的,讓你以為他很有錢,實際呢?每個月信用卡都還不起,啃老算好的了,還說明資金鍊能轉起來。最怕是坑老的,家裡拆遷,開開心心3套房,賣一套買車裝修結婚,一套住,一套租,小日子可以過過,非要賣2套,買豪車,瀟灑幾年,一套房子賣了就那些錢,會花光的,花光之後消費習慣已經養成,就只能東借西借,朋友,親戚,銀行,抵押,高利貸,最後搞得一塌糊塗。我講個真實例子,我經手的一個社區矯正人員,交通事故的,並不算惡意犯罪,他家拆遷3套,先拿一套,2套期房,半年不到,只剩半套,2套賣了,家裡唯一一套抵押了,錢花哪了?買了寶馬5系,天天混跡夜店,進門帶10w現金,桌上一扔,今天爺要好好玩,半年,敗了300多萬,這只是夜店的,還有買名牌,出國旅遊,賭博等,總的敗了500+,還負債200+,這樣的人,以後怎麼生活?一個月賺多少?怕是一年工資不夠夜店玩兩次的。這種現象還不是個別,有不少,他們的後代怎麼生活?家裡老人再努力,一輩子能給兒子留3套房不錯了,那被他敗光,他的後代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麼?人家富不過三代,這是窮必永生了。歸根結底,社會財富分配差距過大,窮人敗光才能瀟灑走半年,對富人來說,天天這麼玩,資產卻越來越多。所以人還是放平心態,什麼收入過什麼日子,捷達也能遮風擋雨,冬暖夏涼,量販式KTV一樣喝酒唱歌,穿優衣庫並不比古馳舒適度差,別人的眼光並不影響你的人生!


佳軒41060371


去朋友公司談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裡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表情遊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

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我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貝克漢姆的兒子曾經去咖啡館打工,時薪20元人民幣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我永遠記得小學5年級的某天,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滑。”

後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以至我大學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煉。

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在我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後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致力於

新時代、新氣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迴歸的力量——總裁正能量·心思維】11月25-26日相聚北京

您還在等什麼?您還在苦什麼?


水光瀲灩晴方好


不少年輕父母自己需要依賴老人生活,卻要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吃水果要進口,穿衣服要名牌,真是理解不了。


前段時間有個親戚家的孩子,看中了一口鍋,價格將近3000,相當於半個月的工資,我認為這樣的消費很過分,畢竟現在全家經濟壓力太大。看他一邊犯愁沒錢,一邊盲目高消費,忍不住批評了幾句,我認為消費需要量力而行,這樣的消費讓人心驚肉跳。

有個菜販有兩個兒子,鞋子必須要耐克的,母親批評一句,就生氣說母親讓自己沒面子,後來連高考也放棄了……

反而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消費偏理性的多。也許是窮人感覺自己的生活條件愧對孩子,更惦記著給孩子最好的,卻忽視了好生活需要孩子自己去創造吧?


富人認為孩子吃苦是生活的一部分;窮人卻認為吃苦是委屈了孩子。

富人認為孩子需要適應社會,窮人卻認為只要學習好就可以改變命運。

富人穿了便宜的衣服不在意,窮人穿了便宜衣服總感覺很寒酸。

窮富的差異說到底還是教育觀念的差異。窮父母竭盡全力養出的“富二代”,既無責任擔當,又無感恩之心,他們心安理得享受一切,反而會因為不滿足而抱怨父母,把生活的不容易全部怪罪到父母身上,滋生出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等壞毛病。

生活不易,讓孩子懂得生活的困難和艱辛,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庭責任,將更利於孩子成長。

我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轉發,一起為解決家庭教育問題而努力!


媽咪老師


窮人的思想,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01:窮人家的父母都有一顆自卑心。

窮人家的父母,他們會非常的自卑。因為已經窮慣了,他們就不想孩子被學校裡的同學冷眼對待。

所以他們把所有的錢,都用在包裝孩子上面。

有時實在沒有多餘的金錢,讓孩子吃上好吃的食物,穿好的衣服,他們就會在行為上照顧孩子。

通常他們不會讓孩子做家務,只想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看到孩子有一點做家務的苗頭,就搶過去。

這就導致,窮人家的孩子,不再自己動手做家務。

沒有做過家務活的孩子,怎麼可能會勤勞。他們的思想就是,家務活理所應當是父母的責任。

“富二代”的懶性就這樣被窮人家父母培養出來。

因為父母過於自卑的心理,反而導致父母補償的心理,他們的孩子,就被慣成了“富二代”。

02:窮人家的父母,只懂得從物質上滿足孩子,卻不知道怎麼帶領孩子上進。

因為窮,他們的生活為錢而辛苦勞作。所以他們不知道,想要孩子上進,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

因為他們沒有精力想錢以外的事情,這就使他們的思想受到限制。就如一個人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就不會想起這個地方。

而窮人家的父母就是這樣,他們對於孩子只知道慣著他。孩子學業上有什麼不懂,他們也回答不出來,卻想不到方法幫助孩子,只會放任孩子學業上不懂,說:“爸媽學業上幫不了你,你自己想辦法解決。”

他們固有的想法,使他們產生不了帶孩子去圖書館之類的意識。

所以窮人家父母的思想限制,導致孩子也不知道如何有效率去學習。

而長期下去孩子的學習,就跟不上學校的教育。就越加不喜歡讀書了。

如果父母有孟母三遷的精神,也就不會把孩子養成“富二代”。

可見父母的思想,是非常關鍵的。誰叫孩子小時的教育,是從父母那潛移默化而來呢。

03:現代窮人家父母的心態也變了。

以前,窮人家的孩子都是早當家,家裡有活孩子幫忙幹。還記得村裡有一戶人家特別窮,他們家小孩子放學了,就帶著雞蛋去賣。

那家孩子過早知道家裡的辛苦,努力讀書,最後成了國家法院機構的一員。

但現在窮人家的父母總感覺到自己低人一等。他們走出門外,也不會昂首挺胸。

而這種心態導致他們,對孩子過分的寵溺。就怕孩子也跟他們一樣低人一等,卻沒有讓孩子過早明白家裡的環境。

這樣的心態教出來的孩子,肯定是不正常的。

有一種心態叫物極必反,父母低下心態導致父母會過於在孩子面前拼命隱藏。

所以不是窮人家的孩子變化了,而是窮人家父母的心態已經變味了,從沒有見過現實的孩子,也不會懂事起來。

而有一些痛苦,不讓孩子去感受,去承受。那就無法苛求孩子能自主變成優秀的孩子。

其實只要窮人家父母的心態正常,一樣能教好孩子。

總之如果父母具有不以物喜、寵辱不驚、錢財乃身外物等優秀品質,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24幀半


窮人家的孩子成了家裡的“大爺”,除了上學,啥也不幹,也不會幹。這種現象一直存在,只是近年來愈演愈烈,我認為是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

第一,窮父母太希望下一代光宗耀祖,改變命運

窮父母的一生一直是羨慕著別人長大的,因為自身條件有限,無法實現階層跨越,當他們為人父母后,第一個念頭就是,當年我沒有好好讀書,家裡沒有好條件,才混得如此境地,一定要讓我孩子上好學校,考高學歷,有了學歷出路多,以後工作輕鬆又掙錢,所以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讀書。

因此,窮父母就把孩子當成改變家族命運的唯一希望,只要關於孩子讀書的事情就是第一大事,其他什麼的一律靠邊站,就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洗衣服不打掃衛生,更別提做飯了,簡直是什麼都不會幹的寄生蟲。

第二,窮父母的思維眼界決定了教育方式

因為窮父母自己所處的環境造成了他們思維的侷限,有個笑話是,挑扁擔的以為皇帝挑的是金扁擔,他壓根就想不到皇帝根本就不會挑扁擔,所以窮父母在任何時候遭受挫折都認為是自己窮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把發財致富放在第一位,然後就逼著孩子努力學習,上好學校,掙大錢。豈不知大部分有錢人是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和人格修養的出眾,才得以成功的。

第三,教育資源短缺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資源就那麼多,名牌學校屈指可數,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大家都想讓孩子上好學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麼就得爭得擠。富裕的父母砸錢,中產階級找關係,窮父母只能是擠時間,讓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自己大包大攬孩子學習外的所有事情,他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認為只要付出了總該有回報。

正是這種心理,造成了窮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標準,一切以學習為主要目標,豈不知這反而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要知道走上社會,任何一個人拼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而是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這也就是近年來,被大家各種吐槽的鳳凰男,因為窮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他們成長後除了一紙文憑,什麼都不會,大部分的女人都不遠嫁這種男人,大部分的公司都不願意接受這種員工,所以,窮父母們醒醒吧,讓孩子除了學習,一定要養成自力更生的能力,別用臆想出來的“富二代”毀了自己的孩子。


千轉:職場寶媽,關注家庭成長,探索科學育兒。喜歡請關注我!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千轉浮生


我也算個稍微有點錢的,帝都七套房子,當年我家做建材的時候,高中!一車貨,我爸讓我去的,六噸!現結的,本來說不管卸貨,結果對面除了會計都下班了,兩萬左右現金,賺大幾千,當年北京房子3000一平!給我爹打電話,我爹說你卸!一袋子八十斤,十六歲!走三百多米!車過不去,三個小時!我想說,沒有吃不下的苦!只有給不到的錢!錢到位,別說苦,我屎都能吃!窮二代家的孩子!原則性很強的,不幹就是不幹!有尊嚴!


哎呀我還輕鬆


不是有一句說“環境造就人”嗎?環境所逼迫,經濟條件差,使得你不得不努力讀好書,取得好成績,考取一所理想大學,為自己的將來謀一條出路。

富人家的孩子,家庭經濟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不愁吃,不愁穿,書讀得好不好無所謂,照樣有吃有穿有用,而且吃好用好。考不考得上大學、有沒有一份工作也不用緊張,反正家裡有錢。

本來家庭經濟條件好是一個有利條件,如果能夠好好利用,珍惜,會比窮人家的孩子早有一翻成就。當然,也應該有特別個例的。

所以說在有利的條件下,也不見得是好事。只有好好利用、珍惜,才能有好的結果。在困難的環境、經濟條件下,也不見得是壞事。

環境造就人,人也要努力、打拼,人也要好好運用有利條件,才是雙贏!


碧波盪漾6101696516


一些窮人家的父母,辛苦打拼一生,嘗夠了人情冷暖、社會百態,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再生活在底層,覺得唯一的出路是好好讀書,將來擁有立足於上、中層社會的本事……於是所有的活自己幹,所有的苦自己吃,孩子想要吃什麼、想穿什麼、想用什麼……都會盡量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只希望孩子認真學習,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專心讀書……卻不知,生活的本質,不是會讀書就可以的,百般呵護孩子,最終導致了“生在窮人家,卻養成了公主(王子)”……

會讀書是好事,但如果只會讀書,不知道現實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更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只會一味地要求父母的話。那這樣讀書,不讀也罷,最終只會養成白眼狼,說不定還會來一句:既然你無法保證我一輩子都過這樣的生活,你們也無法陪我一輩子,為什麼還要把我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性格?

萬物生長皆有其規律,過什麼樣的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要學會怎麼做人:不愧於父母,不愧於自己,更不愧於來這世上走一遭……真正的為孩子好,不僅要教會他努力學習,更要教會他怎樣為人處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