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精神研究》系列文章|推動兵團精神產生髮展的社會實踐關係

《兵团精神研究》系列文章|推动兵团精神产生发展的社会实践关系

兵團精神研究課題組

時代條件、客觀環境和實踐主體的相互作用的總和,構成了兵團精神得以在其中產生髮展的具體的社會實踐關係。兵團精神不是脫離兵團實踐的,而是兵團實踐內生的精神現象,是在兵團社會實踐關係中邏輯和歷史的產物。兵團精神的社會實踐關係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首先是現實需求關係,即社會對兵團精神有現實的需要,同時也提供了產生的現實土壤;

其次是實踐作用關係,即兵團人的實踐展示了精神風貌,使之成為貫穿兵團事業各方面的精神力量;

再次是社會評價關係,即社會的積極評價和宣傳,推動了兵團精神的實踐不斷深入;

最後是價值凝聚關係,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實踐精神凝聚成具有獨特內涵和不斷髮展的兵團精神。

一、現實需求關係

兵團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應運而生”,是適應一系列現實需求關係的必然產物,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兵團精神首先是由現實需求關係所規定的。現實需求關係展示了兵團精神產生髮展的社會歷史根源,反映了兵團精神在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邏輯和歷史必然性。由於現實需求關係的存在,兵團精神的形成發展便具備了現實可能性,表現為一種自然歷史過程而並非偶然產生的精神現象。

兵團精神是順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現實需求關係中對兵團精神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一是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在一窮二白的戰爭廢墟上開始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新疆這一矛盾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大力發揮精神的推動作用,兵團精神就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的。同時,與資本主義不同,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社會,具有更強的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性和精神力量的特性,這是兵團精神得以產生的重要前提。二是維護國家最高利益的需要。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在異常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在建設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國家安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新疆地區承擔著更大的國防和穩定壓力,需要應對“三股勢力”和“西化”“分化”圖謀等多重威脅。在這種環境中,特別需要聽從號召、紮根邊疆、自覺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甘願為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作出犧牲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兵團精神就是順應這一要求的精神價值而產生的。三是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寶庫的需要。在我們國家民族數千年的發展中,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資源,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為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強大源泉。民族精神包含許多具體的精神形態,體現了我們民族在面對各種各樣困難挑戰時的精神狀態和精神追求,在邊疆地區同樣需要有具體的表現形態,兵團精神就是適應這一要求而產生的。沒有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就不會有兵團精神的產生。豐富民族精神的需求是一種永無止境的過程,推動著兵團精神不斷豐富發展。四是繼承弘揚革命精神傳統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在長期革命鬥爭中,黨帶領人民創造了一系列重要革命精神,保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為中國的發展和鞏固提供了精神財富和精神保證,需要大力繼承弘揚,兵團精神就是對這些革命精神傳統、特別是南泥灣精神的直接傳承弘揚。五是鞏固兵團人精神家園的需要。兵團是兵團人的家園,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在其中進行,他們的各項利益也在其中實現。因此作為個體,他們會對兵團事業有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尊嚴感和榮譽感,會引導他們自覺認可和遵循集體價值準則,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和道德基礎,以更好地融入兵團人這一集體之中。因此兵團人需要通過開發自己的精神資源,增強凝聚力,不斷鞏固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現實需求關係中,社會上各種精神價值資源按照對兵團精神的需要而配置起來,使兵團精神的產生成為一種現實的可能。這種精神價值資源包括: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特別是歷代屯田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這些形成了兵團精神得以產生和發展的豐富土壤,兵團精神就是在這一土壤中成長起來的精神果實。

二、實踐作用關係

兵團精神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種新的、主動的創造,這種新的創造是通過實踐作用關係進行的。實踐作用關係是兵團精神社會實踐關係中最具創造性的環節。僅僅有對兵團精神的現實需求,如果沒有兵團人的創造性實踐,就不會產生兵團精神。兵團精神的實踐作用關係指在具體的時代條件下,兵團精神的實踐主體同兵團發展的客觀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這一關係展示了兵團精神的創造過程,兵團精神正是在這一相互作用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有了實踐作用關係的存在,兵團精神就從一種可能性變成為一種客觀的現實。

兵團精神是在兵團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實踐作用關係中對兵團精神的創造主要體現在:一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職工群眾是響應時代要求來到兵團的,兵團事業也是順應時代要求而產生和發展的,使兵團的實踐更加符合時代要求是對兵團人最重要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要求,兵團人需要在自己的實踐中創造性地引入時代精神的元素,變成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質,進而使兵團的實踐和行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二是應對客觀環境提出的挑戰。兵團事業是在新疆的特殊環境中發展起來的,這種特殊環境對兵團人的精神狀態提出了特殊的挑戰,在應對這些特殊挑戰的過程中,兵團人不斷培養出獨具特色的精神素質,特別是湧現出了許多有代表性的典型模範人物,成為其他兵團人追隨的榜樣,進而使這種新的精神特質成為兵團人的群體特徵,使兵團事業更加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三是履行屯墾戍邊使命的要求。屯墾戍邊是黨和國家賦予兵團人的特殊使命,貫穿在兵團的各項工作之中。這一使命對兵團人的能力、素質和精神狀態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兵團人完成的每項工作、特別是各項重大工作都是對自己能力、素質和精神狀態的考驗和訓練。在這種反覆不斷的考驗和訓練中,兵團人逐漸培養了適應屯墾戍邊使命要求的能力、素質和精神狀態,保證了屯墾戍邊使命的履行。四是適應職工群眾的期待。職工群眾是兵團事業的實踐主體和主人翁,他們根本利益和價值需求的實現同兵團事業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使他們對兵團事業不斷形成新的期待,這種期待是職工群眾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使職工群眾甘願為兵團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奮鬥和犧牲付出,並在這種不斷奮鬥和犧牲付出中形成新的行為價值標準,進而內化為兵團的精神傳統,成為實現他們新期待的重要保證。五是適應兵團事業發展的需要。兵團事業是一項長期發展的事業,需要兵團人通過自己創造性的工作來推進這項事業,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業績和成就,努力開闢兵團事業新的廣闊發展空間。當前更要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開創兵團事業的新未來。在這一過程中,兵團人會對取得的業績和成就產生自豪感,對兵團事業發展的前途充滿信心,並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加快這一過程的實現。這種自豪感、自信心和奮鬥付出的精神狀態,是兵團精神形成發展的持久推動力。

在實踐作用關係中,兵團人逐漸形成了對客觀環境、承擔使命、兵團事業和兵團人自身的一系列新的認識和看法,這些認識和看法深刻地影響著兵團人的精神狀態和價值評判,並在長期的共同實踐和奮鬥中凝聚成為比較穩定的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標準。同時,兵團人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學習、工作和實踐中形成了比較穩定和親密的關係,增強了親近感和認同感,使他們願意接受並遵循共同的價值標準,進而使兵團人從原先千差萬別的個體變成有著共同價值追求和行為標準的群體。

三、社會評價關係

兵團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開放和不斷髮展的。這種開放性和發展性同社會評價關係有關。兵團精神作為一種精神現象能夠長期存在,不僅有賴於實踐作用關係的創造,也離不開社會評價關係的肯定。兵團精神的社會評價關係指兵團內外對兵團精神的宣傳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外部評價和權威評價。兵團精神通過社會評價關係從實踐活動進入到價值活動,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到全黨全國人民的肯定,同時也在這一關係中不斷吸收時代價值的內容、獲得新的發展動力,成為兵團人自覺的價值追求。

兵團精神是在社會肯定中得到鞏固的,在社會評價關係中對兵團精神的肯定主要體現在:一是黨和國家的肯定。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兵團精神的肯定是一種權威評價,從全黨全國的戰略高度指明瞭傳承弘揚兵團精神的意義和作用,具有強大的社會引領性,不僅會擴大對兵團精神的宣傳和推廣,而且會極大地增強兵團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勵兵團人以繼承弘揚兵團精神為目標,在屯墾戍邊實踐中加大創新,進一步豐富兵團精神的內涵。二是社會各界的讚揚。社會各界對兵團精神的讚揚是一種外部評價,這種評價同對兵團精神的宣傳有關,也同兵團同外界的交往程度和全國各地人們對兵團人的道德觀感有關,能夠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宣傳弘揚兵團精神的良好氛圍,促進兵團精神的學習研究和傳承,使兵團精神成為兵團人同社會各界的交往媒介,更好地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同全國各地實踐相轉化,並在這種結合轉化中對兵團人產生強大的精神激勵作用。三是新聞媒體和文藝作品的宣傳。新聞媒體和文藝作品對兵團精神的宣傳,特別是對體現兵團精神的典型模範人物的宣傳,能夠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社會產生具有引領性的作用,促進兵團精神的傳播、研究和繼承,增強全社會對兵團精神的認同、對兵團人的親近、對兵團事業的嚮往,也使兵團人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認識身邊的典型,自覺向典型模範學習,發揮典型示範引路作用,促進兵團精神的傳承。四是理論工作者的提煉。兵團精神的繼承弘揚是多層次、全方位的,既需要從感性和經驗層次上感受了解兵團精神,增強兵團精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需要從理性和思維層次上規範提煉兵團精神,增強對兵團精神的規律性認識。只有從理論高度認識兵團精神,兵團精神的傳承弘揚才能真正成為一種自覺的和長期的行為。五是兵團人的認識和傳承。外部評價只能起到激勵和促進作用,兵團精神的鞏固和繼承,根本的方面在於兵團人的自我評價。兵團事業需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但他們的素質千差萬別,對兵團精神的認識各不相同,這直接影響到兵團精神的傳承弘揚和兵團事業的創新發展;需要通過成就、經驗、典型、事業宣傳等,不斷強化自我評價,增強對兵團精神的認同感和追隨,使他們在新實踐中自覺遵循和踐行兵團精神。

在社會評價關係中,兵團精神同社會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標準等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成為社會價值的重要一環和兵團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形式,成為兵團人同外界交往的重要媒介和文藝作品宣傳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兵團人團結奮鬥的重要基礎和兵團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經過社會評價關係,兵團精神從實踐創造過程進入到價值創造過程,由一種單純的、偶然的精神狀態,轉化成為一種能夠得到社會充分認可和長期遵循的社會規範和屯墾戍邊核心價值,成為兵團事業的本質和內在生命之魂。

四、價值凝聚關係

兵團精神並非單純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是價值運動,是兵團價值凝聚關係的重要成果。兵團精神的價值凝聚關係指兵團精神是當代中國各種價值理念相互作用、融合凝聚的結果,包括價值淵源關係、價值吸收關係和價值創造關係。兵團精神在現實需求關係中提出,在實踐作用關係中產生,在社會評價關係中轉化,最終體現為價值凝聚關係的內容。只有從價值凝聚關係進行把握,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視角、從充實屯墾戍邊新內涵的要求出發,才能真正發揚光大兵團精神。

兵團精神是在社會價值體系中傳承弘揚的,價值凝聚關係中對兵團精神的弘揚主要體現在:一是民族精神特別是歷代屯田精神的淵源。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兵團精神的價值淵源,五湖四海的人們是在民族精神的激勵下認可和參與兵團事業的,並在長期實踐中日益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精神與兵團精神的共鳴。新疆2000多年屯墾史孕育的屯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邊疆的具體形式,兵團精神就是歷代屯田精神在當代的傳承。兵團精神在不斷汲取民族精神特別是屯田精神中獲得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二是中國革命精神特別是南泥灣精神的源泉。第一代兵團人來源於人民解放軍集體轉業,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人民軍隊革命精神是兵團人的價值源泉,他們正是在這種精神傳統的激勵下投身到屯墾戍邊實踐中的。兵團的前身是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聞名於世的三五九旅,他們在開創兵團事業中時時刻刻自覺以南泥灣屯墾為樣板和精神旗幟,決心在新的環境中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這種追求直接促成了南泥灣精神向兵團精神的轉化。三是社會主義建設精神特別是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融合。兵團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中的重要精神現象,始終在不斷學習、自覺吸收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農墾精神和抗洪搶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擊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樹特大地震災害精神等時代精神,特別是兵團事業作為社會主義農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墾精神的重要創造者,也使兵團精神同農墾精神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繫。這些時代精神賦予了兵團精神新的內涵和強大的活力。四是兵團實踐精神的創造。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中,兵團人形成了對兵團發展前途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無比信賴、在新疆安家紮根的意識、對兵團集體的歸屬和情感、對艱苦惡劣環境的積極樂觀態度、白手起家開創基業的志氣、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勇氣、為祖國站崗放哨的光榮感、服務新疆各族人民的熱忱、向先進模範學習的自覺、作為一名兵團人的自豪等實踐精神傳統,這些實踐精神傳統最終凝結形成了兵團精神,並隨著兵團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入而不斷髮展豐富。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屯墾戍邊核心價值觀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總結社會發展建設經驗得出的社會主義價值運動的規律性結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兵團的具體體現就是屯墾戍邊核心價值觀。兵團精神作為一種社會主義價值和屯墾戍邊核心價值之一,必然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規律,具體表現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同兵團實踐的結合,是屯墾戍邊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形成兵團事業的內在生命之魂和兵團人的特質,成為兵團人團結奮鬥的精神旗幟,並隨著兵團事業的發展和屯墾戍邊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推進而不斷豐富發展。

在價值凝聚關係中,兵團精神的形成發展表現為一種價值運動過程,是屯墾戍邊核心價值觀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在這一核心價值發展中,堅持黨的屯墾戍邊理論是靈魂,履行黨的屯墾戍邊使命、推進黨的屯墾戍邊事業是主題,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發展兵團事業的自信心、自豪感是基礎,兵團精神是精髓;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促使兵團人牢固確立屯墾戍邊核心價值觀,將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價值追求牢牢建立在兵團事業的發展和屯墾戍邊使命的履行上,兵團精神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髮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