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金庸,他悄悄帶走我的時光!

今天是萬聖節前夜,北京的天氣好得像開春。陽光灑在青黃相間的葉子上,白晃晃,金燦燦。穩穩的氣流,城市中沒有風。它托住整個人的心,一種由衷的懷念,在風和日麗的白天,在溫暖的陽光裡,慢慢傾瀉。這份流連的心境不止於一代武俠小說家的仙逝,還有那回不去的舊時光。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那還是很小的時候,小小的我對著一臺黑白電視機,看“看不懂”的《射鵰英雄傳》。黃日華、翁美玲、苗僑偉的版本。電視劇演半截不是有港臺片那種幾秒鐘的過場嗎,其中有一部“鬼哭狼嚎”聲著實怪嚇人的。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那時在小城赤峰,街頭巷尾好像都在談論這部港劇。我想武俠片最適得其所的地方,在於它能模糊觀眾的男女群體屬性。在80年代,尤其在那樣一個每天好像只為工作而活的小城市民,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枯燥生活的調劑,還有更多除了很硬題材外異常柔軟的部分。那是看電視之外不能三言兩語描繪的獲得與感受。因為好像在突然之間,生活在“鐵路大居宅”那一片的家長們,面貌、言語,都有了不一樣的線條與弧度。它讓東北老爺們在談論此劇時不會顯得“娘”,讓本就是水做的女人們有了名正言順誇讚“楊康”長得是多俊俏的機會。看電視,看1983年版的《射鵰英雄傳》,看金庸武俠片,竟然規避了那個閉塞小城男人女人陽剛與陰柔性格之分的某種尷尬。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在18歲離家上大學以前,初中、高中,班上所謂的“差生”,尤其是不好好上課調皮搗蛋的男生們,都會沉浸在一種看閒書的“老實”狀態裡。當一本一本被班主任、被各科任老師沒收上去的厚書被呈繳的時候,十之八九,會有那三個金燦燦的字——金庸著。

金庸著,好像就成了90年代80後們男生在課堂上不務正業的某種代名詞。我想它跟有一些人讀郭敬明讀韓寒讀安妮寶貝是一樣的現象級。有些人可能不愛聽,覺得那些人怎麼能跟金老爺子相比。是的,他的確是

跨世代的。70,60,50年代的人,都有他的忠實粉吧。倘若前面所講是男女皆宜,那這裡便是老少皆宜。

後來去呼和浩特上大學,班級有位同鄉,人長得壯實,頗有大老闆陣仗。口才不凡,妙語連珠。言語時,話說幾巡,便會引“金”據“庸”。不看武俠小說的我,也正是在他嘴中知道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句經典連城訣。昨天金庸逝世的消息刷爆80後以前幾代人的朋友圈,我看到同學感嘆道:射鵰引弓塞外奔馳,笑傲此生無厭倦。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同學眼裡的金庸是大俠,有傲骨。我眼中的大俠卻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依舊是他的電視劇,1993年版的《倚天屠龍記》,馬景濤、葉童、周海媚。當蓄鬚的張無忌相擁洋溢著滿臉幸福之意的趙敏,花瓣飄落,倆人雙眼凝視遠方,嘴角帶笑……好似用唯美的畫面,給廝殺的江湖、刀光劍影、恩恩怨怨,做了一個舉重若輕的了斷。殺戮、險惡的武林,就此告別。一種完全大隱者的胸襟,卻是平凡人的泰然以對。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還有,也是18歲,爸媽送我去呼市報到,三口人住在學校旁邊的旅館,當時還叫“海南衛視”的頻道正播放任賢齊、袁詠儀版的《笑傲江湖》。主題歌《死不了》也是從那會兒開始學唱的。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又過了一個18年,在本命年的春節,來京照顧我腰間盤突出的父母,又帶著媽媽,把朱旭文版的《射鵰》看了一遍。當片頭與1983年版一樣的《鐵血丹心》音樂響起,應該是箏的聲音,鏗鏘中帶著一股似水的柔情,心在不知不覺中融化了。

不分陽剛與陰柔,老少皆宜的金庸,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

對了,還有初中時追的古天樂、李若彤版的《神鵰俠侶》,還有更小更小的時候在奶奶那跟她一起看潘迎紫所演的小龍女。我何嘗不知道,一代武俠小說大師的故去,得帶走多少人的舊時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