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生动活泼的鱼,作为食物,受到唐人的喜爱。唐代鱼形器物也层出不穷,这些丰富的鱼形器物以其特有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生活文化。与此同时,鱼也在唐人的文化生活中,绽放出它的多重色彩,鱼成为唐人笔下常见的对象。唐代鱼文化深入到宗教信仰中,道教崇鲤被认为是李唐崇鲤的原因之一。

鱼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道教太极图的结构犹如两条相互追逐、首尾相连的鱼,道家也常以此图表达道学思想。鲤鱼在道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经常被记载于道家故事中,成为道教仙人的坐骑。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唐代道教徒深信龙为鲤鱼幻化而来,并将其纳入道家经典之中,鲤鱼成为道教徒们敬仰的圣物,神圣不可侵犯,号为“赤鯶公”,不可任意捕杀、吃食,一旦违反规定,必将遭祸。《酉阳杂俎》云:“道书以鲤鱼多为龙,故不欲食,非缘反药。”

道家崇拜鲤鱼,尊奉为圣物,其理由是相信“鲤鱼多为龙。”由此可见,即使在这一时期;鲤鱼地位被提升,但在道家体系中,龙的地位依然高于鲤鱼。所谓鲤鱼化龙,只是鲤鱼在众多鱼种中,被选为化龙的代表鱼种,由此地位得以提高。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在道教之外,鲤鱼化龙也与唐人生活关系密切,最为突出的便是以鱼跃龙门表示科举及第。鱼跃龙门,语出辛氏《三秦记》,《太平广记》引《三秦记》曰:“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唐人以“鱼跃龙门”表示登科入仕的记载,数量可观。姚康诗云:“龙门应可度,鲛室岂常居,”表达了自己夺取功名的坚定决心。元棋诗云:“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有成当作雨,无用耻为鹏。”表明自己誓要科考及第、不做平凡人的远大抱负。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方干诗云:“鳣鲔那知广大恩……孤鹤必应思凤诏,凡鱼岂合在龙门,”诗人以“凡鱼”自喻,是对自己身份的自谦之词。姚鹄诗云:“似龙鳞己足,唯是欠登门。日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乞锄防蚁穴,望水泻金盆。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本诗看似是写鲤鱼,实则写人,诗中鲤鱼即是诗人自己,诗人以鲤鱼的怀才不遇比喻自己的不得志。“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是诗人的美好愿景。诗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遇到欣赏自己的伯乐,一展抱负,待他日出名之后,自己定会同那己经幻化为龙的鲤鱼一样,答谢当日提拔之恩。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由鱼跃龙门又演化出“纵壑鱼”一词,也可用来表现科考顺利、仕途通达。钱起诗云:“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喻士逢明主,才献得所施。”以巨鱼纵壑的情形,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明主赏识,得以施展才华的愿望。

此外,鱼化为龙需“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也”,化为真龙,必须经过烧尾环节。因而,“烧尾”也成为唐人科举及第的代称,著名的“烧尾宴”亦与此相关。周鹭《唐五代科举习俗研究》指出,唐人以鱼跃龙门、烧尾来表示科举及第,是因为进士及第与鱼跃龙门同样艰苦,在及第后则身份倍长,前途光明,与鱼跃龙门化龙之后,拥有美好新天地相似。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认为,唐代烧尾的目的在于借烧尾来表明士人身份的转变。高启安《释烧尾——一个唐代名宴称谓的人类学解读》,则从人类学角度对烧尾宴进行了深度解读。“刘绍义《唐代的“升学宴”》,言明所谓烧尾,是因为鱼跃龙门,只有以天火烧其尾,才能成为真正的龙,考证得出烧尾宴的结束是在苏环时期。

总的来说,鲤鱼化龙的典故被唐人广泛应用于科举中,衍生出以鱼跃龙门、纵壑鱼、烧尾等不同名词来表达科举及第。而以鲤鱼化龙表示科举,则有举子科考与鱼跃龙门相同,身份地位有所提升之因。不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着的龙尊鱼卑思想观念。

暗含鱼化龙现象的例子,在笔记小说中也有记载。《前定录》记载了一则唐人陆宾虞的故事,大意为:陆宾虞为考进士来到京城,与一位名为惟瑛、精通相面算卦的和尚交往甚好,惟瑛曾说“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则殊等与及第必矣”,结果在这一天,陆宾虞吃到了鲤鱼羹,不久之后科考发榜,得以高中,排在第十六名。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陆宾虞因为吃到鲤鱼羹而高中,表明了唐人以“鱼登龙门”象征科举中第的普遍性,暗含龙尊鱼卑的思想意识。《纪闻》记载了唐长安太守卢翰在终南山时,曾见到一块圆石中有一条白鱼,白鱼后来“渐盈尺,俄长丈余,鼓鳍掉尾。云雷暴兴,风雨大至。”“鱼跃龙门”后会被烧尾,烧尾、掉尾意思相同,可见白鱼幻化为龙。鱼化龙,具有去卑取尊、腾达飞黄的含义,表现出世人对升迁腾达的强烈渴望。

综上所述,鱼化龙现象在唐代并不独存于道教,亦存在于唐人社会生活与笔记小说的记载中,它们所蕴含的思维意识是一致的,即“龙尊鱼卑。”这一文化现象作何解释,是值得探讨的。鱼自远古时期,作为食物,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从而上升到神格,构成了远古时期的鱼文化崇拜。

龙的出现时间较鱼晚,据考古发掘,龙的文化形象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年代上讲,显然鱼文化的历史更为久远和深厚。龙文化在最初,与鱼文化功能相类似,主要表现为图腾崇拜、神灵崇拜,两者地位不相伯仲。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秦汉时期,龙的地位开始凸显。秦始皇于六国统一后,称为龙。刘邦则将其身世与龙挂钩,显示自己显赫的出身。鱼、龙平衡地位开始被打破,龙逐渐成为帝王的标志,神性与权力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命天子。”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唐代完全没有逆转的痕迹。

唐代帝王继承了龙为皇权的思想寓意,唐高宗、中宗曾将年号改为龙朔、神龙及景龙,这些年号皆与龙有关,显示了唐代帝王的天命观与龙文化的关系。这一时期,龙的水神崇拜也开始兴起,龙成为祭祀求雨的海神地位基本被规定下来。此前,龙、鱼皆被看作是雨神,具有成云致雨的能力。唐代,龙则完全取代了鱼雨神的地位,鱼文化的信仰地位受到威胁。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这一现象,显示了鱼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但从价值上来说,是其地位下降的表现。龙盛鱼衰的过程,体现着文化信仰主体中心的转移,这一转移造成的结果便是,鱼文化逐渐脱离神秘化信仰的范畴,走向世俗。

自唐以后,鱼文化加速走向世俗化,门闩不再制为鱼钥,宋元以后墓葬中弃用人首鱼身俑。鱼跃龙门不再作为科举及第的标志,转而成为民间剪纸、贴花及织染上的吉祥图案。鱼书、鱼素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交。鱼的药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到实际医学治疗中。

来稿/王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