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往事(续1)

沿小径一路前行,尽头百来阶的石梯沿山而建,我们拾阶而上,眼前出现一座颇为古老的小庙,处处透着历史与沧桑,规模不甚宏大,占地似乎只有几亩大小,敞开的朱漆大门已经斑驳,门首竟然没有匾额,高大的围墙处处生着白硝,大片的墙皮剥脱,里面的砖头也经日晒雨淋风化成了灰白色。唯有高出墙头的苍松劲柏毅然挺立,彰显出顽强倔强的个性。

我们缓步跨入大门,三五位香客来来往往。迎面一尊大鼎插满香烛,袅袅烟雾随风飘去,大门两侧矗立着两株参天的古柏,也不知是什么年代种植,单看其高度,怕不有一二十米,两三个人张臂方能合围。围墙两翼的僧房回廊一直延伸至天王殿的走廊。一位黄衣黄帽的僧人坐在天王殿门前的桌后,桌旁立着功德箱,桌上摆满了香烛。

虽然饥肠辘辘,但是到了庙里,所谓佛教庄严圣地,不先礼佛怎能进食,否则岂不是对菩萨太也不敬?我们只好先到僧人那里请了香烛,回至天王殿前的大鼎前,就着燃烧的烛火点燃,默祷鞠躬毕将香烛插在鼎内。然后跨进天王殿的门槛,待前边的香客拜毕,我们也跪倒在佛前的蒲团上默默拜祷,拜毕旁边一位年纪稍长的僧人敲磬以示礼毕。出得天王殿我们又经由侧门到达后殿跪拜过弥勒佛、观音菩萨等等各种形象的菩萨、罗汉、佛陀,然后转回山门处的僧房回廊前,坐在石凳上取出饼干、干果和巧克力开始大嚼起来(本来我们还带有牛肉干和肉脯,但是在这庙里是说什么也不敢拿出来的,否则那些和尚还不拿把笤帚把我们轰了出去)。

没有水,干吃饼干可不是什么享受,特别是我们经过一路跋涉才到这里,饥渴难耐之下嚼碎饼干却难以下咽,这可真是一种折磨。于是找到天王殿前的僧人讨水,他将我们领至斋堂,嘱当值僧人为我们倒水。这间斋堂颇为整洁,墙上挂满佛像,一排排的长桌、长凳整齐排列着,靠近门边一张小桌,桌上一个白色大托盘放着几个暖水壶,另一个托盘放着一把青花瓷的茶壶颇具古味,茶壶四周摆了几只带盖的白瓷茶盅。僧人拿起茶壶,取出两只茶盅倒了点水,轻摇片刻走到门口将涮盅水倒掉,再倒了两盅茶递给我们。顿时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入,稀薄的白气下茶汤清冽,浅浅的绿色中略带微黄,轻呷一口唇齿留香,入口略涩,但是在口里一转涩味即去,满口甘冽,微带一点苦,反而更加回味无穷。

“大师,请问这是什么茶?”我太太现在对茶比我还要痴迷,而且似乎对茶还有相当研究,遇此好茶当然要郑重其事穷究其底了:“龙井无其香醇,铁观音无其甘冽,四川的花茶无其韵味。”

“南无阿弥陀佛,施主爱喝此茶那便是有缘人了。”僧人双手合十向我们一礼“两位请跟我来,这茶是我们一位老师父自己炮制的野山茶,老师父交代过:有缘人爱喝此茶,当可与论茶。”

我们随斋堂僧人穿过天王殿旁的侧门进入后殿最里的僧房,一位白髯老僧安然盘膝坐在蒲团上诵经,左手轻轻拨动着佛珠。

“大师,两位施主前来论茶。”斋堂僧人双手合十向老僧躬身一礼,也不等老僧回话即自行退出了僧房。

“两位请坐!”老僧须眉俱白,头顶戒疤宛然,面目慈祥,一派道骨仙风:“两位爱喝茶?想必对茶很有研究了?”

“多谢大师,我们爱喝茶,但是我们都是俗人,研究是不敢的。”面对这位道骨仙风的老僧,我们顿觉心境澄明,一切俗念俱已无踪,我也双手合十,站了起来向着老僧深深一躬。

“南无阿弥陀佛,何为俗?何为雅?何为香?何为臭?何为你?何为我?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亦空空亦色,俗即是雅,雅即是俗。”

老僧的话晦涩难懂,这是要跟我论禅机了。虽然我不懂佛理,未悟禅机,但是电视、书本看得多了,略一定神当即信口胡诌道:“兰香、竹洁、梅幽、松劲,贩夫走卒、庙堂深院,人、物俱生于天地间。”

“兰竹梅松,鸡狗鹅猪,物亦是人,人亦是物。”

“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我亦未入世,我亦未出世。”

“世为何?”

“世为社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何谓人人?”

“好友亲朋,君民师长,但凡生于世而益于人者是为人人。”

“茶是什么?”

“茶是道,为人处世之道;茶是情,父母子女,师徒友朋之情;茶是心,立命安身,与人为善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