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增资潮消退,主动管理能力待提升

信托产品“高收益、低风险”特性将难以为继;“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以信贷类、通道类为主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

文丨陈洪杰 来源丨 第一财经

监管趋严背景下,信托公司不再一味追求管理信托规模的扩张,对增资的需求自然也有所降低。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就2018年上半年来看,信托公司注册资本增加总额仅为129.93亿元,今年第三季度更是0增资。而2016年全年信托公司增资364.95亿元,2017年降至308.65亿元。

增资退潮

信托公司增资潮消退,主动管理能力待提升

2016年,信托公司迎来“引战”高峰,新股东的引入为信托公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当年全年共有21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增加总额364.95亿元。2017年有18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增加总额308.65亿元。

到了2018年上半年,仅有6家信托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增资总额共计129.93亿元。包括:华润深国投信托增资50亿元,江苏信托增资10.76亿元,华鑫信托增资13.75亿元,爱建信托增资12亿元,英大信托增资10.07亿元,中建投信托增资33.34亿元。

普益标准研究员吴红丽认为,2018年以来,大多数信托公司已完成增资,对资本补充的需求不再迫切;“去通道、降规模”成为信托公司新的共识。

2018年下半年以来,信托公司增资更是消退了不少。三季度仅有两家信托公司增资获批:外贸信托股权变更及增加注册资本的申请获得批准,注册资本由22亿元增至27.4亿元;爱建信托的注册资本由42亿元增加至约46.03亿元获批。

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称,这跟信托公司的发展模式转变有关,在严监管环境下,信托公司不再一味追求管理信托规模的扩张,重结构、强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此外,渤海信托原计划的曲线上市也遭终止。在10月24日晚间,渤海金控连续发布多则公告,称将终止收购渤海信托33.45%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渤海金控给出的理由是“拟将发展战略调整为聚焦租赁主业特别是航空租赁主业的发展,打造全球领先、专业化的租赁产业集团,不再拓展多元金融业务并逐步剥离与租赁主业关联度低的金融或类金融投资,切实降低整体资产负债率”。

主动管理能力待提升

信托公司增资潮消退,主动管理能力待提升

信托业现有发展模式面临“三个难以为继”的压力:信托产品“高收益、低风险”特性将难以为继;“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以信贷类、通道类为主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

吴红丽称,信托公司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及障碍:公司股权价格缺乏估值定价基础,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股权出让方和受让方可能存在较大价格分歧,影响投资者合作意愿;存在股权比例限制,大股东坚持控股股东地位,外资股东持股比例受限,影响了战略投资者合作意愿;退出渠道的匮乏,亦消弭了参股信托公司的热情。

“此外,盲目跟风上市,没有很好地定位公司发展方向;信托公司在向内涵式发展中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传统通道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向主动管理和净值化转型中对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红丽表示。

帅国让认为,就固有业务而言,当前信托业务还是以规模、增速、收入为主导,但结合市场主导的信托产品为单一资金信托、事务管理类信托、被动管理型信托这一事实来看,信托业固守原有优势,业务开发、业务创新能力不足,衍生服务与高附加值产品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处于低水平。目前信托公司依赖于牌照优势或者制度红利的优势还比较明显,但开展主动管理能力还有待提升,

安信信托前总裁杨晓波也曾表示,信托公司比拼信托资产总规模,在当下已经没有很大意义,甚至会出现一定的风险,而真正有意义是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业务的规模和占比。

杨晓波称,只有主动管理,才能够发挥信托公司在实业投资领域的研究、管理、风控优势。信托公司应充分利用信托业务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加码主动管理信托业务,获得更丰厚的信托报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